信息時報
國民政府行政院軍政部發出的卹金給予令。 (記者翻拍)李榮熙家屬領取撫卹金的保證單。 (記者翻拍)李榮熙烈士。 (廣州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管理處提供)
專題撰文信息時報記者蔣雋專題攝影信息時報記者徐敏
說到文物普查,大家知道的是歷史建築,很少想到可移動文物,其實一缸一罐、一桌一椅,因其隨手就可攜帶,更易丟失甚至消失不見,急需普查摸清家底。 今年5月開始,廣州市啟動了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 昨日,本報獨家報導了《廣醫三院竟是“大地主”》的普查成果。
記者深入採訪獲悉,建國以來中國考古十大成果之一的侯馬盟書殘片,中大竟然藏有幾塊,是中大教授38年前從山西劉備借荊州“借”回來的;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普查出一套烈士完整遺物,反映了民國時期完整的烈士撫卹制度,全國少見。
侯馬盟書殘片實屬難得
別小看了中大,該校歷屆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等專業的教授田野考察或因緣際會收集了不少寶貝,例如侯馬盟書。 春秋晚期,諸侯結盟攻守會在玉石上用硃砂寫下結盟誓言,因出土於山西侯馬,命名為侯馬盟書。
考古發現最早的毛筆字
中山大學就擁有幾塊碎裂的侯馬盟書。 別小看這幾塊殘破的玉石片,它可是1949年以來中國考古發現的十大成果之一,出土共有5000多片,基本藏於山西博物院,外傳很少,因此廣州雖然只有幾片殘片,但也屬難得。
侯馬是山西最小的縣市,只有5個街道24萬人口,但在2000多年前這裡卻是晉國的都城。 侯馬盟書見證了春秋末期晉國趙鞅參與晉國內部由六卿內爭至四卿並立的一場激烈政治鬥爭,正是這場政治鬥爭,拉開了作為標誌戰國時代開端的“三家分晉”的序幕。 當時的諸侯和卿大夫為了鞏固內部團結,打擊敵對勢力,經常舉行盟誓。
盟誓儀式是在玉石上以硃砂書寫結盟文字,“例如某年某月,誰和誰結盟對付誰,如有違約,天誅地滅或不容於鬼神的內容,然後挖個坑,還宰殺動物,一起埋下,以取信於神鬼。”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考古學家曾騏告訴記者。 書寫盟書的玉石片,絕大多數呈圭形,最大的長32厘米,寬近4厘米,小的長18厘米,寬不到2厘米。 侯馬盟書對研究中國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晉國歷史有重大意義。 盟書上的字不但是中國現今考古發現最早的毛筆字,也因運筆嫻熟流暢,字形活潑多變,有其藝術價值。
中大借“荊州”一借38年
說起這些盟書的來由,還有一段頗為戲劇性的故事。 作為春秋晉國的首都,侯馬是考古人心中的“聖地”,1976年還是中大年輕教師的曾騏到侯馬做田野考察。
“山西博物館有一批陶器、青銅器和侯馬盟書,其中部分殘破。當時管理不像現在嚴格,很容易收集文物,由於大家關係好,山西那邊就說可以打借條,借給我一些殘破的青銅器和侯馬盟書回來給學生當標本教學。”
曾騏一聽樂壞了,心想“這不就是藉荊州嘛”,生怕人家反悔趕緊寫了借條,就帶回來了一批青銅器、陶器以及侯馬盟書,“放在系裡面,殘破的拼起來不就完整了嗎,學生一看就明白什麼叫盟書了。”曾教授這一借“荊州”就是38年,期間盟書在中大作為教學標本不知教導了多少學子。
抗日烈士家屬獲優厚撫卹
如今各省市都重獎見義勇為,民國時期的烈士撫卹幾何?
家屬每年領5.5萬元
文物顯示,1933年淞滬抗日戰場上犧牲的營長李榮熙,死後官方一次性給撫卹金13萬,此後家屬每年可領5萬5千元,至少領了14年持續到1946年,此外還有民間機構捐款10萬、3萬不等。烈士的兩個兒子,都入讀遺族學校,政府送入小學、中學、大學。
此次普查,過去價值低估的文物也被重視起來。 例如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所藏的一套(100多件)李榮熙烈士完整遺物,就很受評估專家重視,認為反映了民國時期完整的烈士撫卹制度,全國少見。
李榮熙是19路軍61師122旅第六團第3營營長,1933年“一二八”事變抗日戰役中犧牲,年僅33歲,也是此次戰役中方犧牲的最高級別軍官。 2006年,李榮熙的侄女將他的兩大箱遺物贈送給19路軍烈士陵園,其中包括李榮熙從小到大的文件、書信,犧牲後後事的各種文件、榮譽,包括家屬情況等,非常完整地展示了一個烈士的身前身後事。
烈士子女獲優待
文物透露出很多有趣信息,例如李榮熙犧牲後“台山縣政府為籌建李榮熙紀念碑演戲免稅令”,體現出當年對於公益的理解。 還有李榮熙的兩個兒子的新會縣立第一中學結業證書、1945年私立廣州大學附設稅務訓練班結業證書等,體現出烈士子女的待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