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淺絳彩瓷:沉寂在歷史風雨中的中國瑰寶


展廳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新浪收藏配圖展廳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新浪收藏配圖
新華網石家莊10月3日電(楊帆)國慶期間,河北滄州眾多市民走進市博物館,參觀設在這裡的中國首家公立晚清淺絳彩瓷繪藝術館。 全國各地趕來的收藏愛好者更懂這些古物的妙處:淺絳彩瓷不出名,卻是真正的珍寶。
展館負責人張雪介紹,此次共展出165件瓷器,按照人物、山水、花鳥等分為10個專題。 筒、尊、瓶、盆、板各類器形都有展品。 清人胡夔創作的“一百二十有零圖”淺絳彩瓷尊,被公認為晚清淺絳彩繪瓷中最名貴的一件器物,也在展覽之列。
“淺絳”,淺意為輕淺,絳指紅色。 淺絳彩瓷,指晚清至民國初流行的一種用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繪出花紋,再染以淡赭和水綠、草綠、淡藍及紫色等,經低溫燒製而成的彩瓷。 其藝術效果與淺絳畫相似,所以陶瓷界叫它“淺絳彩瓷”。
來自河北滄州的收藏愛好者劉江峰關注淺絳彩瓷十餘年,他說:“淺絳彩瓷多用於上層人士之間饋贈,其上大都有題款,能提供詳實可靠的文字信息,是那個時代的實物見證,數量又十分稀少,所以非常珍貴。”
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太平天國軍隊燒毀位於江西景德鎮的御窯廠,原有工匠大多失散。重建時,選派、徵集了一批文人畫家進入御窯廠從事創作,促使文人畫風直接深入到瓷繪工藝當中,這是催生淺絳彩瓷誕生的歷史機遇。
專家表示,淺絳瓷繪藝術實現了中國畫和中國瓷的完美結合,促使瓷繪藝術從“匠作”層面進入到藝術創作的殿堂,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據專家對現存瓷器分析,淺絳彩瓷最為繁盛的時期,御窯僅有幾十名高水平的畫師和十餘名文人從事淺絳瓷繪。 “幾位頂級水準的創作者作品總數不超過1000件,同繪畫藝術相比,這樣的存世數量極少。”張雪說。
目前,國內對淺絳瓷研究的專著甚少,收藏愛好者多是近10年才開始關注。 河北省收藏協會副主席陳建欣說:“淺絳彩瓷意外產生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但卻成為晚清製瓷業的最大亮點,這樣的藝術瑰寶卻一直沉寂沒能引起關注,相信它的價值今後能得到更大範圍的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