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青銅器中饕餮紋的含義

 中國文物網

青銅器中饕餮紋青銅器中饕餮紋青銅器中饕餮紋青銅器中饕餮紋
饕餮是傳說中極為貪食的惡獸,貪吃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吃光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頭無身。《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說道:“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凶之一。 傳說黃帝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據晉代郭璞註解,此處“狍鴞”即饕餮。 《神異經·西荒經》也有類似記載:“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述異經》說,饕餮指的是西南的三苗人,近人陳夢家則進一步說,饕餮就是蚩尤,而劉持平先生的《青銅器饕餮紋質疑》則認為是神農氏。 後民間盛有龍生九子之傳說,明代的陸容和楊慎將饕餮列為龍九子之一,這已是一種附會了。 陸容的《菽園雜記》中所記饕餮“性好水,故立橋所”,而楊慎的《升庵集》則記之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 近現代的研究已經對這種獸面紋是否就是饕餮紋產生了質疑,只是由於長期以來的傳統稱謂才導致了饕餮紋的盛行。 現在的很多青銅器學家和古歷史學家都稱青銅器皿上的“佈局為:以鼻樑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成獸面形象,大眼、有鼻、雙角,通常沒有下唇。也有使用兩個夔紋對稱排列”的紋路稱為獸面紋而不再使用饕餮紋。 不管是饕餮紋或是獸面紋,商周青銅器上這種概括誇張的動物紋飾和造型都呈現給人以一種超脫塵世的神秘氣氛和力量,李澤厚先生稱之為“獰厲的美”。 它們之所以具有威嚇神秘的力量,是因為這些象徵符號指向了某種似乎是超世間的權威神力。 這些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那沉著、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的反映了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經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
商周青銅器的獸面紋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著神秘而肅穆的氣氛,但這些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紋飾具體代表著什麼意義,至今眾說紛紜。 青銅器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識的體現,周代則發展為“敬天法祖”,形成宗教、政權、族權三位一體的表徵。 大部分學者認為,商周統治者用青銅器紋飾的“猙獰恐怖”來表達王權的“神秘威嚴”,以表達其對政治權力、地位與財富的佔有,讓人望而生畏。 奴隸主在這些可怖猙獰的紋飾中寄託了他們全部的威嚴、意志、榮貴、幻想和希望。 張光直先生同樣認為“青銅便是政治和權力”,但他認為這些動物紋樣不是為了威嚇,而是為了與神溝通。 由於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把許多無法解釋的現像都歸結為神的力量,人們對神靈充滿敬畏之心,乞求神靈,取悅神靈,借助神力以支配事物。 因此“可以通神”的巫師有著極高的地位,巫師階層也就成為最初的帝王統治階層。 祭祀是巫師的特權,也是溝通人、神,使人間秩序神聖化的中心環節。 巫師們利用青銅器上的動物們與神靈交流,因此這些怪異動物紋樣也就代表著神秘和權力。 另據陳公柔和張長壽先生研究,無身獸面紋的最原始形式,只是一對圓泡狀乳釘,以表示獸面的雙目,淵源可直溯到二里頭文化,後來逐漸增添鼻角口耳眉,成為器官齊備的獸面。 眼目是獸面紋的主體,由於獸面紋一般其實只見有雙目,它原本應當源自史前的眼睛崇拜。 史前彩陶上有成對眼目紋,玉器上有成對眼目紋。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了標準的獸面紋,也有了獸面紋的簡化形式即眼目紋。 據湯惠生先生研究,薩滿教中的天神同時也是太陽神,太陽神往往被繪製成眼睛狀,因為在諸多古代神話中,太陽被稱為是“天之眼”。 如波羅門教的太陽神,又稱“天之眼睛”或“世界的眼睛”。 持這一類觀點的學者認為,傳統意義上的饕餮紋並不僅僅是一種獸面紋,饕餮當為天神或太陽神之屬,饕餮紋中對眼睛的強調,正是其作為太陽神— —光明這個特徵的描述。
來源:山東博物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