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圖為洛社發現的康熙二十七年十月年間石碑局部內容。 李鴻生攝圖為洛社發現的康熙四十一年十二月年間石碑局部內容。 李鴻生攝圖為洛社發現的乾隆三十三年四月年間石碑局部內容。 李鴻生攝
中新網無錫7月21日電(孫權李鴻生)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保健村在拆除一處觀音堂時,意外地發現三塊清代石碑和兩尊古石像。 記者21日從洛社鎮政府獲悉,上述3塊石碑年代分別為康熙二十七年十月、康熙四十一年十二月及乾隆三十三年四月,石碑上的內容涉及皇帝聖旨、運河治理、開鑿洩洪等情況記載,目前石碑保存完好。
據了解,上述三塊石碑現暫時放在洛社鎮保健村一家企業車棚裡,三塊石碑為青石刻製,上面的年代各不相同,碑文是楷書,筆法古樸。 可以明顯看到精美的裝飾紋飾,康熙、乾隆的聖旨,以及地方政府奉旨治理水利的大致內容。
“石碑表面雖有極小部分的磨損,但大部分碑文內容仍清晰可辨。從石碑上的文字內容看,對當地的社會情況記載詳細,文章頗具文采。”洛社當地的文史愛好者提到,這些石碑從書法角度講,筆法講究、刻工不錯。
三塊石碑的暫時保管人強先生介紹,保健村住基村民小組位於直湖港旁邊(觀音堂也在此處),北臨運河,南通太湖,屬於當地政府水利工程改造區域,拆遷是必然的。 不久前,拆遷公司的挖掘機在拆除這座清代觀音廟時,意外發現了三塊清代石碑和兩尊古石像(觀世音、彌勒佛)。
記者了解到,三塊清代石碑中,康熙二十七年的石碑長1.6米、寬0.72米、厚0.18米;康熙四十一年的石碑長1.5米、寬0.68米、厚0.18米;乾隆三十三年的石碑長1.12米、寬0.56米、厚0.2米。 同時被發現的兩尊古石像造型也頗為古樸,每尊大約0.8米高,原本與青石刻製的石碑顏色頗為相近。
令人費解的是,好端端的兩尊石像被洛社當地村民送到宋帝廟後,被幾位虔誠的佛教徒塗上了金粉調和漆,還美其名曰為“重塑金身”。
“幸好這三塊清朝石碑被砌在觀音堂牆裡不容易被發現,不然的話,也早就被人為破壞了。”保健村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人稱,以前村里曾經有不少“老物件”,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拆遷力度越來越大,老房子越來越少了,有價值的東西也毀掉了不少。
對於如何保護這些清代石碑、古石像,洛社鎮文體站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洛社是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重要水陸碼頭,工商業發達,素有小無錫之稱。 這次發現康熙、乾隆年間的石碑,古石像,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我們目前已報告上級文保部門,並聯繫相關的文物專家對石碑、石像進行考證,然後製定出相應的保護措施。”上述負責人稱。
據悉,無錫洛社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江南古鎮,當地歷史遺存眾多,古驛道、古戰場、古寺、古碑、古鎮、古街、古宅、故居等,都積澱著厚重的歷史文化。 此外,南宋咸淳四年重修的史書《毗陵志》、南宋德祐丞相文天祥《吊五牧》詩、明末崇禎進士王永積《洛社八景》詩和民國《金匱縣志》等均有洛社的相關記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