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北京故宮館藏璽印賞析之五

轉自: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706/14/170041_4161196.shtml
北京故宮館藏璽印賞析 之五

 
「立義行事」印,魏晉南北朝·三國,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銅鑄,瓦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
此為三國時期的官印。立義行事為武官名。魏晉南北朝時期,武職常見「立義」名號。行事一職的等級高低按所加名號的不同而區別。按照漢印製度,此印的形製表明印主的職事較為低下,應與縣令長品級相近。
 

「魏烏丸率善佰長」印,三國·魏,印面2.2×2.2cm,通高2.7cm
印銅鑄,駝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起順讀。此印是三國時期魏政權頒賜給東胡烏丸族下層官員的官印。
 

「武猛校尉」印,魏,印面2.5×2.5cm,通高2.7cm
印銀鑄,龜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
此 為魏晉時期的官印。武猛校尉,武官名,始見於漢末三國之際。《三國志·魏書十八》載:「韋既壯武,其所將皆選卒,每戰鬥,常先登陷陣,遷為校尉。」 典韋被曹操「引至左右,將親兵」。所以武猛校尉所統不僅是軍中的精銳,並會被選為親軍宿衛之用。三國中吳國的潘璋亦任此職。晉沿置。武猛校尉為當時諸校尉 之一,地位等級屬中級武吏。
銀質官印實物較為少見,此印鑄造精良,是此時期官印中的精品。
 

「鷹揚將軍章」印,東晉,印面2.3×2.3cm,通高2.9cm
印銅鑄,龜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此印鑄造較厚重,龜身兩側平齊,與魏晉早期之印有別。印文的鑿刻風格與十六國、南朝印類似,應是東晉官印之一,皆屬於急就章一類。
鷹 揚將軍,武官名,始見於三國魏。《三國志·魏書二十八》注引《魏書》說文欽「轉為廬江太守、鷹揚將軍」。兩晉南北朝多設此官,晉有郭洽、司馬泰、桓石秀、 王舒,西秦有徐成、王騰、呂光等均曾任此職。魏、晉、南朝宋及後魏時此官皆居五品。此官在晉與南朝為加官、散官性質的將軍,晉世多為兼領刺史的方鎮,地位 較高,而南朝梁時則為八班中第三班,地位較低。
 

「晉蠻夷率善仟長」印,晉,印面2.3×2.3cm,通高2.3cm
印 銅鑄,駝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從此印鈕的駝首與駝胸細部仍可看出是簡略的駝鈕,駝背簡化為平背,無駝峰,駝首回視。古代官印被簡略處理 多為兩種情況,一是用於殉葬的印,一是由於事出倉促臨時鑄刻的印。此印殆屬後者,或許同東晉朝廷的飄搖有關,工藝未能盡美。
晉政權頒給各少數民族 的官印,在印文格式與印的形制等方面皆繼承漢、魏傳統。漢、魏、晉政權頒給南越及北方各地少數民族的官印,其印文皆鑄有具體的族名,並無泛稱「蠻夷」者。 此印中所稱的「蠻夷」應是指當時以荊州地區為主要聚居地的蠻族。魏晉時期,荊州諸蠻政治地位低下,被徵賦徵兵,備受壓迫,諸蠻的反抗引起地區不穩,所以管 理、籠絡蠻族首領對於晉政權統治區內的穩定十分重要。此印即晉政權頒發給蠻族首領的官印。
 

「晉率善氐佰長」印,晉,印面2.2×2.2cm,通高2.7cm
印銅鑄,駝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
三 國時期,各方征戰不斷,晉以武力統一,但社會經濟已遭到巨大的破壞,政權的社會基礎薄弱,五胡十六國相繼而起。出於政治考慮,晉沿用曹魏的政策,對各部族 首領多行冊封。存世的漢、魏、晉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官印以晉所頒者數量為最多,內容幾乎涉及當時此類官印的各部族與稱號。此印即晉政權頒發給氐族下級首領的 官印。
 


平東將軍章」印,魏晉南北朝·十六國,印面2.3×2.3cm,通高3.1cm
印銅鑄,龜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
平 東將軍,武官名,「四平將軍」之一。始見於三國魏政權時期,秩三品,晉與南朝時為優禮大臣虛號,南朝宋時秩三品,南齊亦有開府置僚屬者,梁陳時秩第二十 班,加「大」者位進一班,優者加同三公,北朝亦置,用以褒獎勳庸。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平東將軍多為擁兵方鎮,在諸將軍品位中地位較高。
此印印文為鑿刻而成,文字較草率,「章」字上部有省筆,筆畫省略為一道豎筆。此印應是十六國中某一國平東將軍的殉葬印。 

親趙侯印」印,東晉·十六國,印面2.5×2.5cm,通高2.2cm
印銅鑄,馬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此印印文為鑿刻而成。馬鈕作為官印的印鈕目前僅見於十六國時期,而十六國時期的官印鈕以鼻鈕或瓦鈕為多。此印鈕的馬為曲腿下臥狀,鑄造較為精良。
十六國時期先後有兩個趙政權。西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稱漢王,308年稱帝,次年徙都平陽,又次年劉聰即位,於316年滅西晉。319年劉曜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西元319年,羯族石勒稱趙王,329年滅前趙,次年稱帝,建都襄國,後遷鄴,史稱後趙,351年滅亡。此印中的「趙」目前雖不能確認是前趙還是後趙,但其鑄造年代為西元308年至351年間當無疑。此印應是趙政權以君臨天下自居並為聯合其他部族而頒發的官印。 

建威將軍章」印,東晉,印面2.2×2.3cm,通高2.4cm
印銅鑄,龜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此印之龜鈕造型質樸,龜首較長,向前斜伸,龜身兩側平齊,龜背上有簡單的線刻紋飾。「章」字上部筆畫省略為一道豎筆,印文鑿刻的較為草率。整體來看,此印應是東晉、十六國或南朝前期的官印。
建威將軍,武官名,始見於西漢。《史記·將相年表》載永光二年(西元前42年), 韓次君曾任建威將軍,東漢鄧禹也擔任過此職。魏晉南北朝時諸政權多設此官,如《三國志·魏書十六》附杜恕傳載:「複出為幽州刺史,加建威將軍,使持節,護 烏丸校尉。」《三國志·吳書十一》記:「權破羽還,都武昌,拜范建威將軍。」晉有刁默、王戎、周處、司徒勳諸人,十六國中西秦的梯君,南朝宋的劉懷民等都曾被授命此職。魏、晉、宋的建威將軍有實際兵權,多為刺史或郡守兼職的方鎮。 

材官將軍章」印,東晉,印面2.1×2.1cm,通高2.3cm
印銅鑄,龜鈕,印文為漢篆字體,鑿刻白文,右上起順讀。從印文的文字風格與結構看,此印應屬東晉時期的官印。
材官將軍,武官名,始見於西漢,掌兵事。曹魏、西晉置材官校尉,東晉複置材官將軍,南朝宋、齊時隸起部尚書及領軍將軍,梁陳屬少府卿,掌土木工程之事,戰時亦領軍。魏晉時期材官為中級武吏,晉世其位列六品,南朝陳時則位列九品,秩六百石,地位較低。 

安西將軍章」印,北朝,印面2.8×2.8cm,通高3.7cm
印銅鑄,鎏金,龜鈕,印文白文,為漢篆字體,右上起順讀。此印雖為鑿刻,但印文較整齊率直,印臺高厚,印鈕之龜身四足撐立,龜首前伸,背甲邊緣突出,為北朝官印之典型形制。
安西將軍,武官名,始見於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或沿置,多為擁兵方鎮,地位較高。北魏、北齊時秩三品,用以褒獎勳庸。 
中書省之印」印,唐,印面5.7×5.6cm,通高3.9cm
印銅鑄,高鼻鈕,印文部分出現重疊的筆畫,朱文,右上起順讀「中書省之印」。印背有楷書體刻款「中書省之印」。
隋唐時期的印章製作有以銅片疊成文字後再與印面凹槽焊成整體者,是此時新出現的造印方法,其成印字口較深。此法在部分宋代印章的製造上仍有保留。此件「中書省之印」即以此種方法製成,因印文是以薄銅片折成,故鈐蓋後有鐵線陽文之感,為少見的唐代官印遺物。 

唐安縣之印」印,唐,印面5.7×5.9cm,通高3.6cm
印銅鑄,高鼻鈕,朱文,印文部分出現重疊的筆畫,右上起順讀「唐安縣之印」。
此印為縣官署印。自南齊開始,官印印身明顯變大,改用朱文,鼻鈕加高,鈕孔增大,印綬加粗。唐代地方行政區域的設置分「道(府)、州、縣、鄉、裡」5級。其中縣又分為京縣、畿縣、諸州縣三類。京縣有長安、萬年、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六縣;畿縣是京兆、河南、太原三府所轄諸縣;諸州縣按轄區戶口的多少、地區的好壞分上中下三等。此件「唐安縣之印」與故宮藏唐官印「中書省之印」印的製造方法相同。 


「秦成階文等第弎指揮諸軍都虞侯印」印,五代,印面6.4×5.8cm,通高4.1cm
印銅鑄,柄鈕,印文似唐印字體,朱文,右 上起順讀。印背以楷書體刻款「秦成階文等州第三指揮諸軍都虞侯」。「第弎」為指揮的編號。印文「秦成階文」實即四州的省文,此四州位於隴西南北一線,為邊 陲要地。此印從印文的前稱看應是五代時期秦、成、階、文四州第弎指揮中掌管諸軍軍法的都虞侯之印。
 
「首領」印,西夏,印面5.5×5.5cm,通高5.3cm
印銅鑄,柱鈕,印文為西夏文字體,白文,釋為「首領」。印背以西夏文刻款「首領 正德二年」。
西 夏統治政權分兩個機構:宋制職官與党項職官,西夏官印文字始終如一採用的是西夏文字。西夏官印形制特殊,方印圓角,印文基本以對稱形式排列,兩字者上下對 應,四字者均分,六字者左右兩列對分。印字結構是經過改造的篆文,鑄文較寬,筆畫與邊欄等寬。短柄鈕或柱鈕,印臺薄。印鈕的兩側往往刻有成列的西夏文,釋 印文內容及執掌者,目的是加強對官印的使用與管理。西夏印章遺物中私印較少見,應與其民族的社會狀況有關。西夏官印是中國印章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威武左第二十三指揮第二都朱記」印,北宋,印面5.8×5.4cm,通高3.5cm
印銅鑄,柄鈕,印文字體出現重疊的筆畫,朱文,右上起順讀「威武左第二十三指揮第二都朱記」。印背刻楷書體「太平興國五年八月鑄」款。
第 二十三」為指揮的編號。北宋禁衛軍由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組成,號稱三衙,統兵官為都指揮使(殿帥)、副都指揮使與都虞侯各一人。三衙 下各軍皆分左右二廂作為最高軍事編制單位,再下有基層軍事編制單位稱為「都」。此印即北宋禁衛軍中基層軍事編制單位的官印。 

通遠軍防城庫銅朱記」印,北宋,印面5.5×5.3cm,通高4.9cm
印銅鑄,柄鈕,印文字體出現重疊筆畫,朱文,右上起順讀。宋代地方政區劃分為路、州、縣三級。軍的級別有兩種,一與州同級而隸屬於路,一與縣同級而隸屬於州,通遠軍防城屬後者。此印即北宋通遠軍防城管理庫藏物資的官署印。 

副統之印」印,金,印面6.5×6.3cm,通高4.0cm
印銅鑄,柄鈕。印文朱文,疊篆字體,右上起順讀。
此為金政權官印。金代的軍職開始是都元帥府總掌軍事大權,後改為樞密院,與尚書省對掌文武。地方最高軍事長官是五京留守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再下是府尹兼都總管,州一級的軍事長官是節度使。此外又於邊境地區設統軍司與招討司。此印即為統軍司副官之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