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戰國玉鼎

 
春秋戰國玉鼎

H : 23.6cm

這是我收藏中最古老的玉器。鳥篆文, 應該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的文字,翻閱了大量書籍, 竟然找不到玉鼎的蹤影。

費了很大力氣, 也未能翻譯出文字的意思, 希望post 出來, 有前輩或同好可以指教。

春秋戰國時期, 六國文字略有不同, 有烏篆、大篆、小篆等各種字體。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混亂的六國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統一的字體 : 小篆。在當時社會,小篆是規範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規範用字。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漢代和戰國的玉鼎,在中國奴隸社會,歷來都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天子九鼎,那是一 種至高無上的權力。關於鼎的記載,至大禹時,禹因治水有功,得萬邦擁戴,收天下之金,始做九鼎,象徵九州,後遺失,戰國有問鼎中原的記載,漢代有泗水撈鼎 的故事,也有一言九鼎的成語。青銅鼎在中國的文物史上出土較多,堪稱眾所周知,然而玉鼎從夏、商、周到明清,從故宮博物院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從民間的收藏 到流失海外的國寶,玉鼎的身影堪稱寥寥無幾,現在保留下來的也多是明清時候的作品,漢代和戰國的玉鼎,堪稱了無蹤影。
鼎的出現盛行商周,降至漢代,而後式微,明清時候,鼎爐不分。一般來說鼎是指烹 煮器,三足兩耳,空腹為鼎,但是在鼎漫長的演變過程中,每一個朝代都具備明顯的特徵,商周時候的鼎,紋飾猙獰,器形端莊,工藝精湛,因為它代表著一種權力 和禮器,喻義深刻,無論是君主還是匠人對鼎充滿了膜拜的敬畏。
玉鼎上部刻有三螭,威嚴但不猙獰。下部有3個突出的熊頭,,張牙露舌,熊頭下面飾有出戟。中間部份和三足都飾有饕餮紋。

饕餮紋樣象徵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凶獸的面形,商至西周時常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多襯以雲雷紋,圖案多有變化。

饕餮紋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呂氏春秋·先 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以鼻樑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通常沒有下唇。饕餮紋出現在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鼎是先民用來祭祀的最常見而神 秘的器皿,後來的玉禮器也多數見到饕餮紋,其宗教意義濃厚。 

現代學者都統稱饕餮紋為獸面紋。
部份玉質受蝕厲害,表面略有鈣白化現象。

這玉鼎應該是用來禮拜神靈的禮器。沒有受沁 / 鈣化的地方見到玉質精良。

古人認為他們的生存、他們所獲得的物品都是由一種無形的力量在保佑他們, 慢慢地他們就把這種無形的力量具象化,最後發展到有了神靈的概念。人們認為要更好地保護自己、保護部落,就必須祈求神靈的保佑,於是就出現了巫,由巫來完 成事神的任務。巫拿什麼來事神呢?她就拿玉。為什麼她要拿玉?根據《山海經》中記載,人要維持生命就需要吃果實,吃肉,黃帝則需要吃「玉膏」,而天地、鬼 神就吃玉。對於人來說飲食是第一位的,古人打獵、採摘都是為了滿足飲食的需要,所以巫認為神也像活人一樣是將飲食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巫就給神送去它最愛吃 的玉,以玉事神。

後來禮拜神靈的器皿,也多用上玉器。


這是故宮博物院很有名的玉勾雲紋燈,戰國,高12.8cm, 盤徑10.2cm,足徑5.9cm。 燈白玉質,有赭色沁。燈盤中心凸雕一五瓣團花為燈芯座。盤外壁和燈柱上部飾勾雲紋,內壁及燈柱下部飾勾連雲紋,底座飾柿蒂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 形勢,社會環境和人文氛圍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變,玉雕作品的風格也為之一新,新穎的造型和先進的工藝成為創作的主流,開創了玉雕史上新的藝術流派。本器的座、柱、盤分別由三塊玉雕成,嵌粘密實,紋飾精美,富有層次感,顯示出精湛的雕刻技術。造型設計獨具匠心,燈柱上部處理成三棱形,下部為圓柱形並收腰,於簡單流暢的造型中又顯露出豐富的變化。目前所知,此燈為孤品。


古人因為工具所限, 玉勾雲紋燈的座、柱、盤是分開雕琢而嵌粘成形,大家有沒有想過,究竟古人是用什麼材料來嵌粘的呢? 竟然千年過後, 仍然穩固密實!!!    這是千古之迷。
這件玉鼎也是由2件嵌粘成形, 中間就是接駁口。下面部份是個實心體。古人雖然工具所限, 但為了模仿青銅鼎的造型,用盡心思, 獨具匠心。

在古代,粘合的「膠」多是用動物的皮、骨熬製而成,所以膠水的「膠」是肉月旁。也有一說是糯米作為粘合劑的。據說古長城的修建就是用糯米作為粘合劑的。


就是因為玉鼎是由2件嵌粘成形,除了剛買時有試刀外,一直不敢做吐灰 / 吐漿; 只是用白毛巾小心去擦拭。


玉雕器皿都要掏膛,方法是在玉器上先鑽出一個眼,然後用特別的砣一點一點地把內部的玉磨掉,直到逐漸掏空。因此做一件器皿是很費料的,傳統的做法也有是用「砂鑽掏膛」的辦法,鑽膛取芯,將膛芯的管狀玉料取出,至今為止,還沒有好方法能取內芯作為一塊完整的玉料取出來。

此玉鼎的掏膛是掏到底部(未嵌粘前的上半部)。



表面有鈣白化現象。

底部的左手邊有三條小裂縫。
高古玉因長時間受地熱, 很容易會出現裂縫,但絕大多數都是開裂處自然而乾淨,沒有像仿古玉的染色集中滲入在開裂處 / 裂縫。
如果發現裂縫內顏色特別濃厚,就要小心防假,可能是人工作沁色。

 


這個獸面紋和漢代的獸面紋略有不同, 是漢之前的。


這個是中間部份的獸面紋。

究竟是什麼字? 什麼意思?
古人您想表達什麼, 可惜我很久還是未能翻譯出來。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NlXbCjSTHhTCJa9kArzHQVOQXD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