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北京故宮館藏璽印賞析之四

轉自: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706/14/170041_4161196.shtml
北京故宮館藏璽印賞析 之四


神獸圖案銅印,東漢,印面直徑2.7cm,通高1.5cm
印銅鑄,獸鈕。印面凹鑄圖案,表現大小兩隻神獸。大者人面馬身,頭頂束雙羽,背有翼;小者側面而立,依戀於大者身前。兩獸形像可愛。
《山海經·西山經》記有神獸名為英招,負責掌管槐江之山,「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於四海,其音如榴」,兼負傳達天帝旨命之責。 

四神圖案「徐尊」銅印,東漢,印面1.6×1.6cm,通高1.8cm
銅 印鼻鈕,印面為並列的白文「徐尊」二字,乃印主人的姓名。印臺四側面有陰刻圖案,分別是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按照今天「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視 圖規則,印章鈐蓋時,左右正相符,上下位置則與今相顛倒,而在漢代是按照「左蒼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來定位的。
四神」見於印章者有數種模式:一是四神佈於印面,有純圖案、亦有圖案中間有文字者。二是印臺四側面陰刻圖案,即如此印。三是圖案簡略為龍虎兩神或龍虎雀三神者。 

戲虎圖案銅印,東漢,印面1.6×1.6cm,通高1.2cm
印銅鑄,龜鈕。印面凹鑄圖案,表現一名戲者跪在虎背上,老虎被逗回首,虎尾上豎,溫順聽命,已然全無獸中之王的威風。
漢代以白虎等奇獸為寶,皇室園囿中飼有多種禽獸,以供遊樂。當時人們認為猛獸是可以馴服的,《漢書·公孫弘傳》:「去虎豹馬牛,禽獸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馴服習之,至可牽持駕服,唯人之從。」 百 獸馴服聽命又是國泰民安的瑞兆,《楚元王傳》記:「簫《韶》九成,而鳳皇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四海之內,靡不和定。」漢代搏獸活動很興盛,在野外從 事的是馳馬射獵。據文獻記載,將軍李廣憑其精湛的箭術時常在右北平一帶射獵,而且是甘冒風險近距離射虎。宮廷園囿中也有戲獸鬥獸活動,《漢書·揚雄傳》 載:「縱禽獸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獲,上親臨觀焉。」《漢書·外戚傳》中稱:「建昭中,上幸虎圈鬥獸,後宮皆坐。熊佚出圈,攀檻欲上殿。左右貴人傅 昭儀等皆驚走,馮婕妤直前當熊而立,左右格殺熊。」 
除戲虎印外,漢代還有戲熊、戲馬、射鹿、逐虎、搏虎等圖案印。 

陳毋傷印」玉印,東漢,印面1.7×1.7cm,通高1.2cm
印 黃玉質,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上起順讀「陳毋傷印」四字。印面上排「陳」、「傷」兩字皆是左右結構,筆道較繁,下排「毋」、「印」兩字篆 體為上下結構,筆道相對較略。如果四字作等距田字佈局,印面必失均衡。此印製作時上排兩字佔印面稍多,下排兩字佔印面略窄,考慮周全,效果極佳。此印玉質 黃如蠟而不鮮,光澤不足而溫潤有餘,印面玉璞色微淡黃,天然托裹著印身,潤澤而古雅。
此為東漢私印。兩漢玉印中四字印文的並不多見,此玉印屬形體較小者。而能以四字入印且精,只有傳世的漢「張隆私印」玉印堪與其匹。印主人名「毋傷」,是漢時常見的人名用字,另有近義詞如「毋疾」、「毋病」、「毋害」、「去病」、「去疾」等也是漢時常見的人名。 

妾徼」玉印,東漢,印面2.1×2.1cm,通高1.4cm
此為東漢私印,青玉質,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妾徼」,二字並列,其篆法尚精,而佈局稍散。印臺四垂直面各有一組減地凸起的竊曲紋飾,臺面向上斂成斜坡狀,並微有下凹成弧形,其上佈滿陰琢的雷紋。印體土沁,滿佈斑點,斑色如幹葉之黃。
在兩漢姓名私印中,女史佩印時有所見,以銅鑄印居多,玉琢印少見。銅鑄者多為兩面印,一面鑄其本人姓名,另一面鑄稱「妾某」。玉質女史佩印目前僅見印面琢治「妾某」二字者。 

王尊」玉印,東漢,印面2.4×2.4cm,通高1.9cm
此為東漢私印,青玉質,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起橫讀「王尊」,兩字並列,所佔印面不等,明顯地考慮到入印文字的具體結構。印玉色淡青,內含隱現的片片白色,如雲布天空,印身兩側有黃色帶狀相連,浮於本色之上,似凝似行。
漢印文字絕大多數以小篆書體為基礎,由於是鑄造、鑿刻或琢造而成,入印後的字體風格與直接書寫有所不同,故又特稱之為「漢篆」,這在兩漢其他銘刻文字中也多有表現。此印印文筆道纖細圓轉,伸展舒緩,如直接書寫一般,筆意表現強烈。 

劉憙」玉印,東漢,印面2.1×2.1cm,通高1.3cm 
此為東漢私印,玉質,琢造,鼻鈕殘。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劉憙」二字,字口較深而平整。現此印表面原材質之色已不可辨,遍體已沁成骨色,舊稱「雞骨白」,又似淺色蛋皮,但其光澤仍瑩瑩可鑑,潤澤晶瑩,使人愛不釋手,惟質感略輕。
20
世紀40年 代初,戴福保由湖南長沙近郊訪得此印,一度不敢出示他人,後於前往北平的路上悄悄贈與膩友,並囑珍藏。此事被吳龍升得知,時值倪玉書正致力於收集古玉印, 遂告之此事。倪氏得知後急欲得到此印,懇請戴福保同其友人商量割愛,終了此願,欣喜若狂,遂稱此印不須考證即可定為漢代皇室重物。此印文字極其工整,可作 為東漢印之文字的標準。 

漢盧水仟長」印,東漢,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銅鑄,駝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印文內容結構為「漢┼族名┼官名」,這是此類官印的定式之一,首署「漢」字是出於政治需要。
仟長是漢政權襲用匈奴及西域各民族的職官名稱,此類情況亦多見於其他少數民族官印中。印文保留著典型的漢篆字體,駝鈕也是東漢以後此類官印的固定鈕式之一。此印即東漢政權頒賜給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盧水胡人的官印。 

征羌國丞」銅印,印面2.2×2.2cm,通高1.7cm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征羌國丞」四字。
此為東漢時侯國官印。

軍都左尉」銅印,印面2.3×2.4cm,通高2.4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軍都左尉」四字。
此為東漢時官印。

琅邪相印章」銀印,印面2.2×2.6cm,印臺厚1.3cm
印銀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琅邪相印章」。印臺較厚,龜紐覆圓甲,上施環級,龜首前伸,「相」字「目」旁上加一短豎劃,為東漢時印文特點。
此印銀質龜紐,與史籍所記之漢官印製相合,為東漢時王國官印。東漢時琅邪國為劉京封國,此印即劉京一系琅邪國之物。

蠡吾國相」銅印,印面2.4×2.4cm,通高2.3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橫行排列,右上起橫讀「蠡吾國相」四字。
相」為漢朝諸王國行政長官名。此為東漢時侯國官印。

池陽家丞」銅印,印面2.5×2.5cm,通高2.5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池陽家丞」四字,印文方正挺拔,充滿印面。
此為東漢時侯國官印。

東郡守丞」銅印,印面2.4×2.4cm,通高2.1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東郡守丞」四字。印文字體筆劃較粗壯平直,「丞」字末筆作一橫筆,兩端不上翹,為東漢印文筆勢特點。
此為東漢時郡官印。

吳房長印」銅印,印面2.3×2.3cm,通高2.4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吳房長印」四字。
印文中「長」係指縣主官。《漢書·百官公卿表》記「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此為東漢時縣官印。

內黃令印」銅印,印面2.4×2.4cm,通高2.5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內黃令印」四字。
此為東漢時縣官印。

薛令之印」銅印,印面2.2×2.2cm,通高2.4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薛令之印」四字。
薛為縣名,《漢書·地理志·魯國下》:「薛,夏車正奚仲所國,後遷於邳,湯相仲虺居之。」又《續漢書·郡國志·魯國下》:「薛,本國,六國時曰徐州。」此為東漢時官印。

隃麋侯相」銅印,印面2.5×2.5cm,通高2.5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隃麋侯相」四字。
此為東漢時侯國官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