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本可“飛升”,為何最終只得長壽?


遠知小時候便聰明敏捷,對書傳很精通,師從陶弘景,得到了他的道術,做了道士。
又跟從臧競遊歷,陳後主聽說他的名後,召他到重陽殿中來,辯論高超,很能為陳後主參謀。
王知遠師從陶弘景,從南朝到隋唐深得皇帝信任。隋高祖楊堅喜歡隱微之事,遠知跟他密談天命。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晉王楊廣在揚州敕見。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隋煬帝-楊廣召見於涿州臨朔宮,親執弟子禮,問以仙道事。煬帝歸朝,扈駕洛都,奉敕于中嶽修齋儀,複詔移居洛陽玉清玄壇。隋煬帝當晉王,在揚州,讓人引見,王遠知馬上頭髮就白了,一會兒又變黑。
隋煬帝害怕了,打發他回去。後來巡幸涿郡,讓遠知到臨朔宮相見,煬帝用弟子的禮節對待他,諮詢神仙之事,讓京師建造玉清玄壇讓他居住。等到巡幸揚州,遠知對皇帝說不宜遠離京國,煬帝不明白。
隋代末年,他便自稱“奉老君之旨”,向李淵“預告受命之符”。故李淵登位後即拜授他為朝散大夫,並賜金縷冠、紫絲霞帔。
一、王遠知還是一位很有政治眼光的術士。武德年中,平定王世充。秦王與房玄齡穿著便服訪問他,遠知不認識,迎上去說:“你們當中有聖人,怕不是王吧?”他們才以實情相告。
遠知說:“方作太平天子,願自惜也。”從這以後,房玄齡更加盡心盡力地輔佐李世民,堅定了他追隨李世民、輔其為天下英主的意願。
唐太宗為秦王時,王遠知向其親授三洞法篆于宮邸。在李世民與其長兄李建成爭奪皇位的鬥爭中,佛教徒以法琳為首擁護李建成,而道教徒以王遠知為首擁護李世民,結果李世民取得勝利,故即位後十分器重王遠知。
《舊唐書·王遠知傳》載:“太宗登極,將加重位,固請還山。至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敕潤州于茅山置太受觀,並度道士二十七人。”又降璽書以褒獎之。
王遠知歷經齊、隋、唐三朝更替而恩寵不衰,為茅山上清派在唐代成為道教主流的格局奠定了基礎。
太宗即位後,打算讓他當官,他堅決推辭。貞觀九年,下詔在潤州即茆山建道觀,使他居住在那裡。下詔說:“看了你的奏書,想回到原來的山中。已下詔不使你違背素潔之原,並命令建立祠觀,使你實現願望。不知先生什麼時候到江外?道觀什麼時候建成?命令太史令薛頤等前來告知我的意見。”
二、能知生死,預見未來。遠知有很多怪話。對弟子潘師正說:“我小時候有拖累,不得上天。今天當了少室伯,我就要走了。”立刻洗澡,穿戴好衣帽,像是要睡覺似的,便死了。
有的人說他年壽大約有一百二十六歲的樣子。留給兒子紹業的遺書說:“你年紀六十五歲時見天子,七十歲時見女性君王。”
調露年中,紹業說出他的這些話,高宗召見紹,歎賞,追贈遠知為太中大夫,諡號升真先生。武后時又召見,都如他所說的年紀。又贈“金紫光祿大夫”。天授中改諡升玄。
三、弘揚傳播茅山宗道法,功不可沒。隋代統一天下也促進道教的南北融匯,這種融匯以茅山宗為主流。在陶弘景之後,茅山宗傳往北方的上清經法,已經納入靈寶、三皇及召神劾鬼之類的道經,並與北方的樓觀道相結合。
當時,高道王遠知在北方的積極傳道,加上受隋煬帝殊寵,對茅山宗在北方的傳播和發展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隋書·經籍志》在談到隋代受道之法時稱:“初受《五千文篆》,次受《三洞篆》,次受《洞玄篆》,次受《上清篆》。”表明上清經法在當時已被確認為上品道法。
自從六朝陶弘景著《真誥》和《登真隱訣》以後,國內道教名山,進一步受到道士們的重視,上清派教理也進一步得到弘揚。隋末唐初,天臺山主要的上清派高道有王遠知、徐則…等。
四、原本可以白日升天,最終僅得長壽之報。王遠知後游天下,曾居天臺山。《天臺山方外志》卷九《神仙考》記載這樣一個傳說:王遠知能預知人之生死禍福,曾作《易綱》十五卷。一日,雷雨雲霧中,忽見一老人叱責他說:“汝所著書何在?上帝命吾攝六丁雷電追取。”
遠知十分害怕,旁邊有一青衣女子已經把他所著的《易綱》捧在手裡。老人叱責說:“上帝禁文,自有飛天保衛;金科秘在玄都,汝何敢輒藏綱帙?”遠知回答說:“這是陶真人傳授我的。”
老人說:“上帝敕下,汝仙品已將及受度期,然以少時誤傷一童子唇,不得白日升天,僅得長壽之報。”
後來,遠知壽至一百二十六歲。高宗調露二年(公元680年),追贈“太中大夫”,諡“升真先生”。則天武后嗣聖元年(公元684年),追贈“金紫光祿大夫”,改諡“升玄先生”。
主要弟子有潘師正、潘傳、司馬承禎…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