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从构件造法鉴定明清家具的年代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清 黄花梨龙纹圈椅清 黄花梨龙纹圈椅
  作者:王世襄
  鉴定家具年代早晚,有时可凭某些构件的造法作出判断。虽然仅凭造法判断不十分可靠,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宜只凭某一构件作出判断,而应结合其整体造型和其他构件的造法来判断其时代。家具构件的鉴定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类:
  特征一:搭脑。靠背椅和木梳背椅的搭脑中部,有一段高起的,要比同类椅子用直搭脑的晚。靠背椅的搭脑与后腿上端格角相交,是广式常用的造法。如果系广造,其时代多较晚。苏州地区所造的明式椅子,此处多用挖烟袋锅榫卯,时代较早。
  特征二:屉盘。椅凳和床榻屉盘有软硬两种。软屉用棕、藤皮或其他动植物纤维编成,硬屉则用木板造成(一般采用打槽装板造法),包括近年修理时改装上去的木板草席贴面硬屉。
  埃氏在《中国家具》一书中,误认为贴席硬屉是中国古代座具两种基本造法之一,这是错误的。不过,他认为软屉、硬屉对鉴定家具年代有参考意义,在某种情况下是对的。
  由于考究的明及清前期家具,大都是16世纪至18世纪初苏州地区的产品,屉盘多为软屉,硬屉的只是少数。因此,如果遇到棕藤编织尚完好的软屉家具,或早已破损而被改装成草席贴面的硬屉家具(在边抹上的穿孔可验),可以认为很可能是苏州地区的制品。
  反之,如果遇到屉盘打槽装板,边抹上无穿孔,也就是说从来就是硬屉家具,那么就很可能不是苏州地区的制品,而是广州或其他地区所造。鉴定家具年代,需要审视其屉盘造法,再结合观察所用的木材和制作手法,就可以对其时代和产地作出较好的判断。
  特征三:牙条。桌几牙条与束腰一木连做的早于两木分做的,即“假两上”的早于“真两上”的。直牙条,或牙条中部“洼堂肚”轮廓圆婉的,比“洼堂肚”生硬而下线为平直的要早。“洼堂肚”如浮雕五宝珠纹,则时代更晚。
  椅子迎面的牙条如仅一直条,或带极小的牙头,为广式的造法,时代较晚。苏制明式牙条下的牙头都较长,或直落到踏脚帐,成为券口牙子,其时代较早。
  特征四:牙头。夹头榫条案的牙头造得格外宽大,显得臃肿呆笨的,是清中期以后的造法。
  特征五:帐子。罗锅帐的弯度小而生硬,无圆婉自然之致的。管脚帐明式都用直帐,清中期以后常用罗锅帐,至晚期苏式更为流行。用此来区分明式和清式是相当可靠的。
  特征六:卡子花。明式卡子花有几种常见的式样,如几套环、吉祥草、云纹、寿字、方胜、扁圆等,俊俏而疏透,装饰效果很好。清中期以后,卡子花增大趋繁,有的造成花朵果实,有的造成扁方雕花板块或镂空的如意头,效果反而不佳。根据卡子花的纹样,也可以区分明式和清式,并判断其大致年代。
  特征七:腿足。明式家具除直足外,有鼓腿彭牙、三弯腿等向内或向外兜转的腿足,线条无不自然流畅,寓遒劲于柔婉之中。至清中期而矫揉造作,作无意义的弯曲,晚期苏式,每下愈况。其常用的造法是先用大料造成直足,到中部以下削去一段,向内骤然弯曲,至马蹄之上又向外弯出,大自宝座似的大椅,小至案头几座,几无不如此,生硬庸俗,明式朴质简练的风格,丧失无遗。
  特征八:马蹄。明式和清式的马蹄,有显著的区别,前者向内或向外兜转,轮廓优美劲峭,后者蜕变成长方或正方,往往加上回文雕饰,庸俗而呆板。以此区别明、清两式,可谓屡验不爽。颐和园藏紫檀条桌,全身光素,但据其方形马蹄,可以肯定是清中期的制品。
  (作者系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