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藍韶昱
銅鏡是古人用以照面飾容的妝奩用品,亦稱“鑑”或“照子”,是我國起源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銅器之一。 銅鏡濫觴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上游的齊家文化,直至清代被玻璃鏡取代而退出歷史舞台,綿延4000多年,其發展的歷史縱貫整個中國古代社會。 銅鏡以其儀態萬千的形制、神奇瑰麗的紋飾、辭旨溫雅的銘文、爐火純青的工藝、豐富多樣的用途而被公認為一朵絢麗的古代物質文化奇葩。
廣西博物館館藏銅鏡近百面,大多為廣西本地出土,囊括了漢代、三國、隋代、唐代、宋代和明代等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鏡種,各具特色,各領風騷,見證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盛衰變遷。 在此,筆者甄選25面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作成圖文,以饗同仁。
漢代四子二十孫連弧紋銅鏡
精緻規整的漢代銅鏡
漢承秦制,版圖統一,國力強盛,鑄銅手工業迅猛發展,精緻規整的銅鏡標誌著我國進入了銅鏡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戰國時期為第一高峰期)。 此時,嶺南歸於一統,開郡設縣。 大批中原漢人南遷廣西,帶來了先進技術和文化,同時也帶來了先進技術和文化的載體之一——銅鏡。 漢鏡紋飾精緻規整,刻畫奇巧。 盛行於戰國時期的以地紋襯托主紋的表現手法,在漢代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地紋逐漸消失,主紋變得越來越鮮明突出。 典型紋飾有山字紋、蟠螭紋、蟠虺紋、花瓣紋、子孫紋、連弧紋、博局紋、變形四葉紋、龍虎紋、夔鳳紋、禽獸紋、星雲紋、神獸紋鏡等。 漢鏡銘文內容豐富,辭旨文雅。
沿襲漢風的六朝銅鏡
六朝時期,南北分治,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銅鏡品質地域性差異明顯。 北方戰亂,經濟衰退,銅鏡工藝發展緩慢。 嶺南社會相對穩定,銅鏡工藝有較大發展,風格多沿襲漢代。 廣西博物館館藏六朝鏡稀缺,黃龍元年重列式神獸紋鏡為獨一無二的珍品。
承前啟後的隋代銅鏡
隋朝雖然只有短短37年,但它結束了六朝的分裂局面,使國家重獲統一,為銅鏡工藝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環境。 隋鏡在紋飾上既有承襲六朝的遺風,又有創新題材,表現出承上啟下的風格。 隋鏡典型的紋飾有十二生肖紋等。
唐代單龍紋亞字形銅鏡
富麗堂皇的唐代銅鏡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各項事業進入全盛的時期。 唐鏡以其豐盈的鏡體、多姿的造型、富麗的紋飾、堂皇的風格,無可爭議地代表了銅鏡發展史上的最高水準,為我國邁入銅鏡發展的第三個高峰期提供了明證。 唐代開始出現葵花形、菱花形、亞字形等花式形制,典型的紋飾有葡萄紋和神仙人物故事紋等,多采用浮雕或高浮雕的技法製成。
宋代盾形銅鏡
纖秀雋潔的宋代銅鏡
兩宋為御北患,大量耗銅鑄造兵器和貨幣,導致銅源匱乏,銅鏡發展出現由盛變衰的轉折,頹勢明顯。 與時代相適應,宋鏡工藝注重節省材料,採用平刻技法取代浮雕技法,追求實用而不崇尚華美,表現為鏡體纖輕,鏡鈕細小,紋飾雋潔。 儘管如此,宋鏡以其形制多樣在銅鏡史上仍佔有一席之地。 廣西博物館館藏宋鏡主要有神仙人物故事紋菱花形鏡、官私作坊銘文鏡以及盾形鏡等。
明代洪武二十二年雲龍紋銅鏡
迴光返照的明代銅鏡
相對於宋代來說,明代的鑄鏡水平有所提高,不僅傳承了歷代的遺風餘韻,還稍有創新。 明代銅鏡材料使用黃銅,即銅鋅合金。 鏡體大而厚重,形制多為圓形,鏡鈕出現銀錠鈕和山形鈕等,流行仿古鏡。 自明代以後,銅鏡走向了無可逆轉的衰落,直至退出歷史舞台。 所以,明鏡的興盛是一種迴光返照式的興盛。 廣西博物館館藏的明鏡主要有云龍紋鏡、銘文鏡和仿漢鏡等。
來源:《文物天地》2015年7月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