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7日 星期六

老文具勾起的回憶(圖)

 新浪收藏

民國課本民國課本銅墨盒銅墨盒軍綠書包軍綠書包
又到新學期了,一個假期過後不管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再次回到校園中,不少學習用品都要重新裝備。 在收藏領域有很多藏品是由學子手中的學習用品轉化而來,只不過曾經的學子現在也都老大不小了。 呼和浩特晚報記者帶您翻翻那些和學習用品有關的收藏品,不知道在這些藏品中有沒有您看上去最眼熟的,是否勾起了您學生時代的記憶?
□文/圖呼和浩特晚報記者張秋焱
一個老墨盒
那時候上學都寫毛筆字
銅墨盒是文具收藏品中的常見種類,為什麼市面上有那麼多銅墨盒呢? 因為在過去很多學校裡都是要寫毛筆字的,用來盛放墨汁的銅墨盒可是那時學生的必備品。 “說銅墨盒是上學讀書的必備品也許有些誇張,但在民國時期雖然現在教育體系已經逐漸形成,可是在很多地方適齡學童的啟蒙教育是在傳統的私塾中完成,他們最熟悉的文具還是墨汁、毛筆和墨盒。我父親上小學時就帶著這些去學校,”市民季麗萍回憶道。
墨盒作為硯台的替代品出現在清末民初,是當時文人墨客的常用文化用品。 學生上學什麼不用硯台用墨盒呢? 因為那時候市面上現成的瓶裝墨汁不好買,人們大多使用墨塊研墨,可磨出的墨汁被風吹後容易乾,使用起來不方便。 用銅墨盒來儲存墨汁,墨汁不易揮發,便於使用。 而且和硯台相比,墨盒的體積小、重量輕,更方便攜帶,所以深受當時的文人喜歡。 民國時期銅墨盒更為流行,出現了一大批刻銅名家,當時的墨盒即可當做禮物贈送,還能兼具實用功能,深受讀書人的喜愛。 銅墨盒上的雕刻題材也有不同,一類是仿金石的,文字以甲骨、大篆、金文為主,一類是刻詩文的,還有一類就是刻書畫作品的,多由書畫家繪製後請工匠雕刻而成,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一本老教材
民國課本也收藏
民國時期的課本雖然也很有歷史,但是因為它的實用性強、印刷量大,所以老課本在舊書收藏中並不算是少見品種,但是對​​那時候的學生來說上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那個時代,讀書人也是被人高看的,村里有個讀書人,人們寫信、過年寫對聯都要去央求人家幫忙。只要你讀過書,哪怕是到縣城里當一個代筆也餓不死人啊,這可跟打長工、短工不一樣,打工最大的收穫也就是吃個肚飽!”市民秦江先生回憶說:“我們小的時候條件可沒這麼好,現在的小孩家門口就有學校,當時要想上個學得去縣城,家遠的只能寄宿,尤其是上中學學費可是收現大洋的,對於家境一般的人家來說送孩子上學可能意味著全家一起勒緊褲腰帶攢學費。就在這種條件下,父親把家里四個男娃娃挨個送到了學校,我是家中的老三,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剛剛拿到課本時的期盼和興奮,現在的孩子是無法想像的。 ”
“高高山上一條藤,藤條頭上掛銅鈴。風吹藤動銅鈴動,風定藤停銅鈴停”,一邊翻著課本,秦先生一邊背著繞口令,他說這段繞口令就是他語文課本上的,後來自己還把這繞口令教給過兒孫。 老人收藏的這套民國教材是上海商務印書館印刷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還分好幾個版別,他說當時的條件和現在不一樣,好像課本這種東西也沒什麼權威可言,變換課本版別的事情經常有,在他的記憶裡就不下四五次,有的時候前三冊是一個出版社的,後兩冊是另一個的,到了最後一冊又變了,這在今天的學生看來肯定是難以想像。
一個老書包
趕流行的軍綠色
“軍綠色帆布製成的單肩書包在現在的學生眼裡一定是土掉渣了,但是在我小時後這種書包在全國都是流行款呢,而我這個書包是我父親的戰友贈送給我的,多少年了都沒捨得用,一直存放在家中。”拿出自己收藏將近50年的老書包,市民金先生也不由回憶起過去自己讀書時的情景。
這種軍綠色書包是由粗布面、帆布帶製成的一種極普通的綠色挎包,至今還在部隊中使用,剛剛開始流行時人們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軍挎包”。 想要擁有這樣一個綠書包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兒,畢竟也是部隊中的軍需品,誰要是能擁有一個,那個得意勁,別人只能眼巴巴看著,雖然這種書包裝不了太多書,但是當時學生的課本也遠沒有現在這麼五花八門。 後來百貨商店開始出現了這種書包的身影。 書包的價錢不貴只有三五塊錢,許多學生都喜歡買一個背在身上。 一時間,遍地流行軍綠書包,而這股流行風一刮就刮了20多年,直到進入上世紀80年代才逐漸褪去,可謂是一代學子心中的記憶了。
來源:呼和浩特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