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齊白石《祖國頌》真偽鑑別


真跡真跡疑偽疑偽
這幅《祖國頌》的真跡非常有名。 上世紀50年代有一部紀錄片叫《畫家齊白石》,該片裡有一個鏡頭,就是掛的左邊這幅真跡。 右邊這幅相似度很高,我們稱它為“疑偽”作品。 在這裡,我們又得強調這一概念:很多作品是“偽而不劣”。 我們常說“假冒偽劣”商品,但“偽而不劣”在書畫中是存在的。 這一幅疑偽作品,一點都不拙劣,並且畫得很有功夫。
雖然畫得很好,但它的“氣息”不是白石的。 這個“氣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就好像我們對自己熟悉的人,比如家里人,有時候人還沒有進家門,聽腳步聲已經知道了。 就是因為我們非常熟悉家人的氣息,這兩幅畫題材一樣,構圖相似,但是氣息迥然不同。 左邊這幅真跡,是白石先生的氣息,有農民的氣息,很狂放,很山野;右邊這幅疑偽作品,有一種秀雅之氣。
從年齡上判斷,這兩幅作品署的都是“白石九十四歲”。 左邊這幅真跡,看看松枝,畫得全是像老年人一樣,很沉鬱,非常穩當而紮實;有一些枝葉伸展的姿態,生命力已經有些向“收著”的方向發展了。 再看疑偽作品,所有的松枝全是燦爛地生長,非常有活力、非常茁壯,透出來的不是一個老年人的氣息,而是一個“壯年氣息”。 一個畫家的生命力,在作品上是一定會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出來。
再看仙鶴頂上的“鶴頂紅”,就這一筆,細節上它的氣息就不同。 白石先生在處理一些細節的時候,不會拘泥小節,不會把這一筆“鶴頂紅”還分五色,前濃後淡,色階處理得很豐富。 作為一個大師,白石先生完全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是大師是不拘小節的,這樣一筆無所謂。 而疑偽作品,非常符合規程,做得盡善盡美。 從行筆的姿態、習慣來講,這不是齊白石,只不過很像齊白石。
至於說氣息最不同的還是在落款的三個字“祖國頌”上。 所有白石先生在94歲或者90歲以後作品裡的篆字題款都有90多歲的特徵。 疑偽作品中“祖國頌”這三個篆字,寫得規規整整,毫無白石晚年90多歲以後書法“人書俱老”的那種感覺。 這是中年人亦步亦趨的一種典型反映。 所以說,市場上我們看到的很多作品,包括這種“偽而不劣”的作品也是存在的。 這類作品,雖然不能當真跡對待,但是欣賞價值還是有的。
再說細節之處。 鶴、鵝這些水禽,它們頸部的弧度、姿態是非常關鍵的,往往差一點兒就不對了。 仔細看看這兩隻鶴,頸部的彎曲弧度,是能把畫家的審美巧妙傳達出來的。 同樣都是彎曲,但是有一種微妙的氣息差距。
另外再看“地子”,就是地面上用側鋒平鋪刷的這些赭石色。 真跡上白石先生刷的赭石色非常沉穩,但是又顯露出老態的人刷出來的顏色;而疑偽作品所有的落筆、行筆、收筆都非常沉穩,還是透露著一些壯年氣象,這也是差別。 這些細節足以說明:整體氣息已經與白石氣息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