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古琴收藏:誰解琴中曲

 和訊網 

供圖/黎黎供圖/黎黎
◎資深藏家傅磊
現在的古琴一般採用桐木和杉木製成,古人所謂的桐木是青桐,青桐成才週期很長,得一塊上佳的材料千金難求。 目前市場上的斫琴的桐木基本上都是泡桐,泡桐木質疏鬆,彈奏時共振大,失於空洞,初學者一般不建議。 杉木木質緊密,音量相對弱,卻是初學者打好基礎的不二之選。
身邊喜歡古琴的人越來越多,我卻至今堅守著任何時空下,絕不把古琴鼓搗出聲的矯情。 坦白地說,我是注定夠不著那種“大音希聲”的境界的。 所以一段時間裡,自己也覺得這份矯情很是邪門。 直到上週跟懂琴的行家痛痛快快地聊了一下午之後,才暗自慶幸,一直堅持不在古琴上胡亂伸手,碰巧對了。
關於古琴,我正經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了解過一些掌故的。 其中最讓我念念不忘的一次,是在琉璃廠。 1998年的夏天,當時的我在媒體工作,一天接到消息,有人在修琴的時候,意外地在琴箱中發現有唐寅的刻款。 經一大堆專家審了又審、慎了又慎地鑑定後,判斷款識確係唐寅本人手鐫。 也就是說那張琴至少是明代所造,但也不排除是元代流傳的可能性。 聞訊後,我狼奔豕突馳往現場。 對我來說,琴是元是明不打緊,關鍵是唐伯虎的名頭才最震撼、最吸引眼球。
然而,到了現場,琴、本主、一大堆專家早已收了場,連琴帶人,照片也沒留下一張。 無奈只得求爺爺告奶奶找電話,總算聯繫上了本主。 不料,古琴的本主謙遜而且低調,任憑我好話說絕,外加威逼利誘,人家一概婉言拒絕一切採訪,只透露那張古琴是伏羲式的。
伏羲式?  這點內容怎麼能撐起一個專題?  那可是上世紀90年代啊,不是隨便在網上搜一下,就能找到一大片現成的資料啊。 幸好是在琉璃廠,有的是書……
可是打擊接踵而來,走遍琉璃廠,古琴的書,是找到了幾本,卻無一例外全是線裝的古本曲譜,除了封面跟不知所云的標註,我一字不識。 記得金庸的《笑傲江湖》裡有這樣一個情節,一群武林閒雜人等,在令狐衝身上搜出了一卷《笑傲江湖曲譜》,愣認為那便是傳說中的《辟邪劍法》。 這時,我才了解古琴的譜,確如天書,或者武林秘籍。 試想小說中同樣的情節擱在我身上,說這是《葵花寶典》我也沒法不信。
狗急了會跳牆,人要是急了唯有絞盡腦汁。 最後曠古奇書《說文解字》猶如救命稻草出現在書架上。 按許慎老先生的說法,古琴是神農氏發明的,另外一個說法是宓羲發明的,宓羲是誰,古時宓字讀伏,所以宓羲就是伏羲。 我的稿子圍繞著宓羲、神農一通借題發揮,串聯了“孔夫子杏林撫琴講學”、“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諸葛亮空城頭上撫琴退司馬”,一些耳熟能詳的典故,再加上新近發現了唐伯虎親手彈過一張琴,那琴是伏羲式……最後,由於內容空洞,我這個選題慘遭槍斃。
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往事會特別不堪回首,而我反而因為此次慘痛經歷,開始留意與古琴相關的知識。 原來,傳說舜帝造古琴定宮、商、角、徵、羽五弦,象徵君、臣、民、事、物,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 後來周文王困羑里,加文弦;周武王伐紂,加武弦,形成了古琴七弦。 古琴的長度三尺六寸五,為契合,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古琴有泛音、散音、按音三種音色,象徵天、地、人之和合;撫琴時,琴頭在左,琴尾在右,現在熱播的古裝電視劇經常因為把古琴放反了而貽笑大方……現如今古琴的知識在網上林林總總,唾手可得。 那時只有查書,可這一查,讓我再也按捺不住收一張琴的衝動。
我的第一張琴是蕉葉,琴的漆是標準的大漆,面板是標準的桐木,底板是標​​準的梓木,徽位是標準的螺鈿,一切都中規中矩,非名家手斫,得來完全沒有一丁點的戲劇性,倒是早下手了一年,價錢便宜了兩倍不止。 之所以收這樣一張琴,我本義純是為收藏而收藏。 而我的愛人見到這張琴卻樂不可支,因為她覺得她很有強烈的主觀願望要學學琴了。
據她稱,學的第一首曲子叫《仙翁操》,琴聲響起的時候,我在屋裡,她在屋外。 那《仙翁操》扒拉得,猛然間勾起我對彈棉花弓子響起的記憶,這聲音時間短了還能忍,時間一長腦漿迸裂的崩潰感便會鋪天蓋地席捲過來。 一段時間,每遇她將要練琴,如臨大敵的我,必須關緊門並且戴上耳機。 哎,也只有這樣才能抵禦。
一個月後,愛人拽著我聽她的第二首曲子《秋風詞》,居然有點意思了。 再一個月,聽《臥龍吟》,不錯啊,幾乎都可以當我品茶養神時的背景音樂了。 又是一個月,我興致勃勃地央告愛人演奏一段,愛人臉一陰嘟囔:“琴打弦了。”打弦當然是古琴
的專業語彙,我這個外行肯定沒有解讀權。 但是,按我的土解翻譯成大白話,意思就是:琴沒保養好,變形了。 愛人接著提議:“琴倒是能修,不過維修期間,怎麼也得有個琴先練著吧。況且會彈琴的,哪有隻用一張琴的……”這損失可太大了。
思來想去,既然橫豎都要添一張琴,收就要收個明白。 而且我決定惡補古琴收藏的本領,收一把像樣的好琴。 我堅定地認為,能把我愛人的琴藝從負數提攜到可聽的吳旻聰老師,就是近水樓台。
沒想到我提的第一個問題就讓吳老師坐了蠟:“什麼是好琴?這可真的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但是鑑別琴的優劣並不難。”
吳老師的見解:古琴,以古為貴。 但是好與不好,跟年代的關係不大。 新制的琴,跟是不是名家手斫也不存在什麼必然聯繫。 琴有九德,確實是鑑琴的金科玉律,但是前提是得懂。 至於怎樣算懂,說來話長。
僅就我個人淺薄的經驗而言,談一切收藏,一個外行但凡進入到諸如“說來話長”的語境當中,不聽則罷,若聽無一例外會越聽越迷糊。 我打算老實地從最初級的開始請教。
這回吳老師的回答我終於聽懂了一些:現在的琴一般採用桐木和杉木製成,古人所謂的桐木是青桐,青桐成才週期很長,得一塊上佳的材料千金難求。 目前市場上的斫琴的桐木基本上都是泡桐,泡桐木質疏鬆,彈奏時共振大,失於空洞,初學者一般不建議。 杉木木質緊密,音量相對弱,卻是初學者打好基礎的不二之選。
一張琴除了開始時挑選外,還在於後天的養,這裡的養,一意思指的是養護,比如南方的琴到了北方,會因為濕度降低,開裂變形。 所以養護最好能保持90%以上的濕度。
養的另外一層的意思是需要人經常彈奏它,古琴屬於彈撥樂器,每一次彈奏都會對材質的肌理產生共振,而每一次共振也都會增進或者衰減琴的音質。 讓一張琴達到可聽的狀態,需要擁有者採用合理的指法,彈奏一年或者兩年以上……
話越說越開,整整一個下午,天擦黑的時分,談興更熾,可原本欲要再去親自上手收一張琴的想法卻涼了下來。 術業專攻,收一把好古琴,看來肯定不是我這樣不摸琴、不聽琴的旁觀者能夠完成的任務。 我不得不向吳老師坦白:“對於古琴我算徹底灰心了。”吳老師卻不以為然,並坦陳給了我一個繼續下去理由:“為什麼灰心!不會彈琴人的手中也有好琴啊。而且沒有好琴,跟你聽琴也沒有什麼關係啊!”
呵呵,也對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