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閒談茶葉末釉瓷器收藏


茶葉末釉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經高溫還原焰燒成。 茶葉末釉始燒於唐代,當時的耀州窯曾大量燒製,唐宋時期,山西渾源窯和北方地區一些燒黑釉的窯場也有燒造。 常見的產品有執壺、缸、缽瓶、罐、盞之類。 而清代景德鎮仿燒則十分成功,一躍成為名貴的色釉品種。 景德鎮清代燒成的茶葉末釉多數為琢器陳設瓷器。 從傳世實物看,以雍正和乾隆時期產品為多見,雍正茶葉末釉偏黃的居多,幹隆茶葉末釉則偏綠的居多。
由於釉吐灰綠,儼如茶葉之色而故名。 釉呈失透的黃綠色,在暗綠的底色上閃出猶如茶葉細末的黃褐色細點,古樸清麗,耐人尋味。 古人讚譽說:“茶葉末,黃雜綠色,嬌嫩而不俗,艷於花, 美如玉,最美目。”質地細膩、造型新穎、工藝精湛、釉色鮮豔。
茶葉末釉產生於雍正時期,早在唐代耀州窯及遼金的磁州窯也有類似的釉色。 但是,到雍正時,唐英把它和景德鎮瓷器的白瓷胎結合到一起,發明了這種釉色。 當初唐英定的名稱叫廠官釉。 茶葉末是《陶雅》一書中記錄古玩商人的叫法。 好的茶葉末釉很值錢,主要藏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 從傳世實物看,以雍正、幹隆時期的產品為多,並以乾隆時的燒製最為成功。 茶葉末釉中綠者稱茶,黃者稱末。 雍正時是有茶無末,幹隆時則茶末兼有。 釉色偏綠者居多,有的上掛古銅鏽色。 因具有青銅器的沉著色調,常被用來仿古銅器,所以又叫“古銅彩”。
作為中國傳統的溫顏色釉品種之一,茶葉末釉以其外形頗似茶葉細末而得名,它是釉料中含鐵﹑錳的結晶釉陶瓷。 其釉色黃,而中摻雜著綠,在黃褐色的底色中散佈著許多細小的綠色斑點。由於配方和製作工藝的變化,釉色不盡相同,故有蟹甲青、鱔魚黃、蛇皮綠​​、老僧衣等品種。釉面多數呈半木光。
茶葉末釉實際上是一種結晶釉,晶體很小,呈黃綠色或黃褐色,主要分佈在釉層表面,表面層下面是黑色底釉。 X-射線衍射分析和透射電鏡成分分析表明,析出的晶體屬于輝石類型。 輝石是一系列輝石族礦物的總稱,其組成很複雜。 由於組成不同,燒成後輝石的品種也不盡相同,顏色當然也不一樣。 古代茶葉末釉色調的多樣性,主要是由於配方和燒造工藝條件的變化所造成的。
茶葉末釉是一種含結晶礦物質的半無光釉,呈深綠黃色,因釉中均勻地佈滿形似茶葉的針、片狀結晶體而得名,釉面呈失透狀。 <<陶雅>>中說"瓷以黃黑相間者,謂之茶葉末。其黑色較濃,而又有黃色碎點於底足內外圍繞一遭。瓷致活潑者,則謂之鱔魚發。以成化仿宋者為上。綠多而無碎點者,厥為蟹甲青。有垂沫星若水​​眼,或如棧眼者,命曰新桔。其綠色亦較濃也。"在雍正時期的<<南窯筆記>>中將茶葉末釉稱為"廠官釉"。
茶葉末釉從唐起自宋元明,始終是民窯生活用器的主流。 藝術追求獨具慧眼的雍正皇帝一見鍾情,授意御窯廠成批製作官窯器物,由唐英創建了廠官釉,均為白瓷胎,青褐色釉呈色似茶葉末顏色,釉色中則閃現不規則的黃色斑點和絲紋。 這種綠不綠,黃不黃的廠官釉在<<陶成記事碑記>>中有三種:鱔魚黃、蛇皮綠​​、黃斑點。 這是燒造原料,工藝細節差異派生出的色差,以及人們在品鑑過程中對釉色差異的肉眼判斷所致。 黃斑點即蟹甲青,即像蟹殼一樣的青色。
幹隆茶葉末釉精品大器物古穆沉雄。 小器物細纖文秀,輪廓線條不能增減,釉色之美更是滋潤、鮮明、活潑,如萬點金星隱於釉中。 這些都是後世難以仿製和企及的。
幹隆茶葉末釉香爐是小器物中的佳品,其釉色深沉豐厚,光華內斂,反復觀之不厭。 這種單色釉在雍正時期已達到陶瓷史上的一個顛峰,也代表了人類在陶瓷上對色彩的純熟運用。
此件大清幹隆款茶葉末釉象耳尊撇口,粗頸,雙耳,鼓腹,圈足。 此尊造型精準,瓷質堅實,胎泛黃褐色。 整體裝飾簡約,端莊大氣,頸上起弦紋兩週,腹上飾凸起的十字紋飾,耳做象首狀,造型寫實,形像生動。 通身施茶葉末釉,釉面光滑細膩,流油均勻,釉色古樸典雅,泛絲絹光澤。 底琢陽文“大清幹隆年制”篆款。 造型典雅古樸,釉質凝重,品相完美,為乾隆色釉瓷的典型器。
幹隆時期官窯茶葉末釉製品多為琢器類,有如意尊、紙槌瓶、觚、三犧尊、罐、綬帶葫蘆瓶、花澆、缽式缸等,碗、盤圓器類少見。 如意耳尊是雍正時期的創新器型,幹隆朝十分流行,除茶葉末釉外,尚有鬥彩、青花、粉彩、青釉、仿汝釉等品種,均製作精緻。
清康雍幹三代顏色釉瓷,典雅雋秀的器形與潤澤瑰麗的色釉完美地結合,達到了“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的藝術境界,富有天然韻致,使人領悟到古人非凡的審美情趣,體現了中國陶瓷藝術美觀與實用的完美結合的真諦。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陶瓷的收藏無疑已經成為這個世界上收藏群體最大的藝術項目。 歐洲、日本、港台先後掀起了對中國陶瓷的收藏與研究的巨大熱情。 百年間,明清瓷器的價格反复波動,並持續攀升。 近二、三十年的來,中國收藏家們對明清官窯的瓷器收藏的熱情也充分展現出來。 清代官窯瓷器的漲幅尤巨,有的漲幅多達數百倍,而明代瓷器的熱情則明顯不足,原因如下:其一,明代瓷器傳世品稀少,尤其精品佳作更是難得一見。 其二,近一個世紀,歐美、日本藏家已經將大部分佳品囊入自內,欲求無量一直困惑著國內藏家。 再者,國內藏家對明代瓷器的研究認識不足,也大大局限了明代瓷器的收藏。 例如:1988年香港蘇富比拍出一個宣德的青花花澆,當時成交價格為275萬,去年東正拍出一件類似拍品僅為500多萬。 時至今日,雖拍品早以落錘,東正依舊為不能給此件珍品正名心存惋惜和遺憾,但是同時也為購入本品的買家感到欣慰,明代御窯瓷器光明的未來必將為他帶來更大的收藏樂趣。 我們有理由相信,明代瓷器在不久的將來,會迎來它無限的風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