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被誤讀的徐渭代表作《黃甲圖》 2014年12月09日10:48 中國日報網 微博 我有話說 收藏本文 徐渭代表作《黃甲圖》 徐渭代表作《黃甲圖》 畫作《黃甲圖》的右上有題詩“兀然有物氣豪粗,莫問年來珠有無,養就孤標人不識,時來黃甲獨傳臚”。 有權威評論如下:“徐渭用奔放的筆墨勾畫出螃蟹爬行的姿態以及荷葉疏落的秋天氣氛。螃蟹的造型雖然簡單,但卻是許多筆法一起用才畫出來的,不管是形狀、質感甚至神態都相當生動。這幅畫也有在諷刺進士甲科的意味,是藉著螃蟹粗魯橫行的形象,來嘲諷那些胸無點墨、世人不恥,但卻能依靠關係或金錢金榜題名的人。”那麼,《黃甲圖》果真是表達的這種意思嗎? 有一本由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徐渭書畫集上的介紹大同小異,只是增加了一些對畫面藝術技法的介紹:“此圖寫荷葉兩枝,闊大如傘,下有一隻螃蟹。畫家以大寫意筆法潑染碩大荷葉,酣暢淋漓;螃蟹造型簡潔概括,頗有意趣。整幅畫面筆意相屬,氣脈連貫,一氣呵成。”此外還有一個評論講到這首詩時表示其具有“詩意幽默”。 除此,我在網上查了好多評論,基本上都是採用以上說法,其中有一篇名叫《徐渭的藝術特點》的論文,對於詩的含義和畫面的意思稍有具體的解釋,文字如下:徐渭借題詩有力地抨擊了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常以螃蟹來比擬那些壓榨百姓、橫行霸道的權貴和官吏,例如故宮博物館藏有徐渭《黃甲圖軸》,畫了兩柄如傘蓋般的荷葉,下面畫了一隻肥大的螃蟹,上部題詩為:“兀然有物氣豪粗,莫問年來珠有無。養就孤標人不識,時來黃甲獨傳臚。” “黃甲”兩字語意雙關,古代科舉進士甲科及第者稱“黃甲”,而“傳臚”,也是指古代科舉進士及第後。 黃甲即指螃蟹,又藉指科舉及第者,諷刺這些人徒有外表風標,實則腹中無珠,空無才學,對他們進行辛辣的諷刺…… 總之,所在的評論中一致認為這幅《黃甲圖》是諷刺“依靠關係”而“金榜題名”的那些“不學無術”之人,而“螃蟹”即是指這樣的人。 當縱觀全畫和題詩之後,產生如下幾點思考:第一,這個畫面何以能夠看出“諷刺進士甲科的意味,是藉著螃蟹粗魯橫行的形象,來嘲諷那些胸無點墨、世人不恥,但卻能依靠關係或金錢金榜題名的人”的意思來呢? 第二,這首詩的意思也是諷刺這些“不學無術”之人的諷刺詩嗎? 第三,為什麼所有的介紹都沒有全部譯出這首題畫詩呢? 我分析了一下這首詩,發現以往的解讀者對於詩中第二句的理解就已經有了問題。 這句中的“珠有無”是指什麼? 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 《徐渭的藝術特點》的作者是把這個“珠”字理解為“有眼無珠”的“眼珠子”。 但這樣理解的話,文意肯定是不通的。 如果是說“眼珠”的“珠”,那麼“莫問年來”又指什麼? 豈不是說“別管他這一年來是不是眼中無珠”嗎? 而且第三句說“養就孤標人不識”怎麼解​​釋? 如果主題是寫那些中舉之人,豈不是在說那些“有眼無珠”之人“養就”了“孤標”嗎? 這豈不是在讚美他們嗎? 所以這種牽強附會的解釋也太明顯了。 問題出在哪裡? 筆者以為,就出在對於這個“珠”字的理解上。 這個“珠”字非“珠”也,乃為“銖”也。 “銖”是錢的單位,“珠”在這裡也就是指“錢”的意思。 如果這個字是“銖”字,就一切都通了。 此詩應該是這樣理解的:“有個東西真是心傲氣豪得可以,縱然年來斷了炊也不改變這脾氣;我這孤傲的品格沒有人能夠賞識啊,如果我有時來運轉的那一天,那麼你們就會知道,我可就是那可以做狀元的材料啊!”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這只螃蟹是代表畫者自己,可不是什麼諷刺所謂那些不學無術之人的。 眾權威們的理解完全弄反了,這實在讓我感到驚訝。 再看看畫面,分明是一股倔犟之氣,何來的諷刺意味呢? 荷葉的空靈蕭疏和螃蟹的勁健有力形成鮮明的對比,兩片荷葉和一隻螃蟹蘇世獨立,僅用一稈荷莖連接起來,使荷葉和螃蟹之間有了聯繫。 再來仔細看看《黃甲圖》題款中這個“珠”字,實際是“銖”字。 草書的寫法,“王”字上加一撇就是“金”字旁,由於徐渭寫得隨意,使“來”字末筆連接到“銖”字的起筆表達得不是很明顯,但仔細觀察這個“連帶”還是有的,雖然外表看上去是“珠”字,如果細心辨認應該能夠認出來。 而諸多解讀者粗心大意沒看出來,也說明了他們對草書的理解不夠深入,所以誤將“銖”字,認作了“珠”字,造成了理解上的誤讀。 且看徐渭的另一幅字,行草書《應制詠劍軸》,其中有“寸鐵”的“鐵”字與“銖”字的偏旁完全一樣,可以證實《黃甲圖》中的字就是“銖”字,而被人們誤認為“珠”字了。 這裡要說明一點,認識草書的技巧往往是需要從上下文來理解字的含義的,如此,即使是作者寫錯了字,也不會影響對整體內容的正確理解,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同理,徐渭書法行草《應制詠劍軸》常見的對首句的翻譯也是錯的,應該是“歐冶良工”,而譯者將其譯為“歐治良工”了。 如此一幅徐渭的代表作,不知經過多少專家高人之手,竟然沒有人看出其中蹊蹺,甚至連字也認錯,實在不應該。 從這幅作品被誤讀說明了,一方面從事書畫藝術需要有很好的文化修養,藝術界“集體誤讀”這樣一幅名作,應該引起我們深思;另一方面,所謂“真善美”,首先就要有求“真”的精神,如此重要名家的代表作都辨析不清楚,如何能夠對藝術有深刻的領會呢? 而作為辭書的編纂,更是應該嚴肅認真,因為,哪怕一點點的差錯,也將造成巨大的影響。

被誤讀的徐渭代表作《黃甲圖》

 中國日報網
徐渭代表作《黃甲圖》徐渭代表作《黃甲圖》
畫作《黃甲圖》的右上有題詩“兀然有物氣豪粗,莫問年來珠有無,養就孤標人不識,時來黃甲獨傳臚”。 有權威評論如下:“徐渭用奔放的筆墨勾畫出螃蟹爬行的姿態以及荷葉疏落的秋天氣氛。螃蟹的造型雖然簡單,但卻是許多筆法一起用才畫出來的,不管是形狀、質感甚至神態都相當生動。這幅畫也有在諷刺進士甲科的意味,是藉著螃蟹粗魯橫行的形象,來嘲諷那些胸無點墨、世人不恥,但卻能依靠關係或金錢金榜題名的人。”那麼,《黃甲圖》果真是表達的這種意思嗎?
有一本由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徐渭書畫集上的介紹大同小異,只是增加了一些對畫面藝術技法的介紹:“此圖寫荷葉兩枝,闊大如傘,下有一隻螃蟹。畫家以大寫意筆法潑染碩大荷葉,酣暢淋漓;螃蟹造型簡潔概括,頗有意趣。整幅畫面筆意相屬,氣脈連貫,一氣呵成。”此外還有一個評論講到這首詩時表示其具有“詩意幽默”。
除此,我在網上查了好多評論,基本上都是採用以上說法,其中有一篇名叫《徐渭的藝術特點》的論文,對於詩的含義和畫面的意思稍有具體的解釋,文字如下:徐渭借題詩有力地抨擊了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常以螃蟹來比擬那些壓榨百姓、橫行霸道的權貴和官吏,例如故宮博物館藏有徐渭《黃甲圖軸》,畫了兩柄如傘蓋般的荷葉,下面畫了一隻肥大的螃蟹,上部題詩為:“兀然有物氣豪粗,莫問年來珠有無。養就孤標人不識,時來黃甲獨傳臚。” “黃甲”兩字語意雙關,古代科舉進士甲科及第者稱“黃甲”,而“傳臚”,也是指古代科舉進士及第後。 黃甲即指螃蟹,又藉指科舉及第者,諷刺這些人徒有外表風標,實則腹中無珠,空無才學,對他們進行辛辣的諷刺……
總之,所在的評論中一致認為這幅《黃甲圖》是諷刺“依靠關係”而“金榜題名”的那些“不學無術”之人,而“螃蟹”即是指這樣的人。
當縱觀全畫和題詩之後,產生如下幾點思考:第一,這個畫面何以能夠看出“諷刺進士甲科的意味,是藉著螃蟹粗魯橫行的形象,來嘲諷那些胸無點墨、世人不恥,但卻能依靠關係或金錢金榜題名的人”的意思來呢? 第二,這首詩的意思也是諷刺這些“不學無術”之人的諷刺詩嗎? 第三,為什麼所有的介紹都沒有全部譯出這首題畫詩呢?
我分析了一下這首詩,發現以往的解讀者對於詩中第二句的理解就已經有了問題。 這句中的“珠有無”是指什麼? 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 《徐渭的藝術特點》的作者是把這個“珠”字理解為“有眼無珠”的“眼珠子”。 但這樣理解的話,文意肯定是不通的。 如果是說“眼珠”的“珠”,那麼“莫問年來”又指什麼? 豈不是說“別管他這一年來是不是眼中無珠”嗎? 而且第三句說“養就孤標人不識”怎麼解​​釋? 如果主題是寫那些中舉之人,豈不是在說那些“有眼無珠”之人“養就”了“孤標”嗎? 這豈不是在讚美他們嗎? 所以這種牽強附會的解釋也太明顯了。
問題出在哪裡? 筆者以為,就出在對於這個“珠”字的理解上。 這個“珠”字非“珠”也,乃為“銖”也。 “銖”是錢的單位,“珠”在這裡也就是指“錢”的意思。 如果這個字是“銖”字,就一切都通了。 此詩應該是這樣理解的:“有個東西真是心傲氣豪得可以,縱然年來斷了炊也不改變這脾氣;我這孤傲的品格沒有人能夠賞識啊,如果我有時來運轉的那一天,那麼你們就會知道,我可就是那可以做狀元的材料啊!”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這只螃蟹是代表畫者自己,可不是什麼諷刺所謂那些不學無術之人的。 眾權威們的理解完全弄反了,這實在讓我感到驚訝。
再看看畫面,分明是一股倔犟之氣,何來的諷刺意味呢? 荷葉的空靈蕭疏和螃蟹的勁健有力形成鮮明的對比,兩片荷葉和一隻螃蟹蘇世獨立,僅用一稈荷莖連接起來,使荷葉和螃蟹之間有了聯繫。
再來仔細看看《黃甲圖》題款中這個“珠”字,實際是“銖”字。 草書的寫法,“王”字上加一撇就是“金”字旁,由於徐渭寫得隨意,使“來”字末筆連接到“銖”字的起筆表達得不是很明顯,但仔細觀察這個“連帶”還是有的,雖然外表看上去是“珠”字,如果細心辨認應該能夠認出來。 而諸多解讀者粗心大意沒看出來,也說明了他們對草書的理解不夠深入,所以誤將“銖”字,認作了“珠”字,造成了理解上的誤讀。
且看徐渭的另一幅字,行草書《應制詠劍軸》,其中有“寸鐵”的“鐵”字與“銖”字的偏旁完全一樣,可以證實《黃甲圖》中的字就是“銖”字,而被人們誤認為“珠”字了。 這裡要說明一點,認識草書的技巧往往是需要從上下文來理解字的含義的,如此,即使是作者寫錯了字,也不會影響對整體內容的正確理解,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同理,徐渭書法行草《應制詠劍軸》常見的對首句的翻譯也是錯的,應該是“歐冶良工”,而譯者將其譯為“歐治良工”了。
如此一幅徐渭的代表作,不知經過多少專家高人之手,竟然沒有人看出其中蹊蹺,甚至連字也認錯,實在不應該。 從這幅作品被誤讀說明了,一方面從事書畫藝術需要有很好的文化修養,藝術界“集體誤讀”這樣一幅名作,應該引起我們深思;另一方面,所謂“真善美”,首先就要有求“真”的精神,如此重要名家的代表作都辨析不清楚,如何能夠對藝術有深刻的領會呢? 而作為辭書的編纂,更是應該嚴肅認真,因為,哪怕一點點的差錯,也將造成巨大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