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榮華清乾隆重寶寶泉局龍鳳開爐錢
民俗錢幣古時雅稱“花泉”,俗稱“花錢”,相對於流通的行用錢來講,“花泉”的功能是用來表示祝福、驅邪、佩戴、把玩等,但由於其書體和圖案不拘一格,工藝複雜,而且存世量非常有限,大大低於行用錢,精品民俗錢幣更是少之又少,已成為收藏者競相追求的目標。 特別是隨著近幾年民俗錢幣的普及和推廣,愛好者越來越多,逐步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收藏群體。 在當今藝術品投資領域中,部分品種的民俗錢價值已遠遠超出同時期的行用錢,這充分證明民俗錢的收藏價值和美學價值已漸漸被認可和接受。
5月26日,“吉金雅藏——中國歷代民俗錢幣展”在中國錢幣博物館舉辦,展品多為精品和珍稀品,有不少是首次公開亮相,體現了當今民俗錢幣收藏研究的最高水平。 展覽生動展示了中國歷代民俗錢幣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尤其是重點介紹了民俗錢的豐富種類,堪稱是一場民俗錢幣的盛宴,令錢幣愛好者大開眼界。 展覽將於10月15日結束。
民俗錢的緣起與流傳
在我國古代,將貨幣流通領域正式流通的錢幣稱為行用錢,為皇室、民間鑄造的、非正式流通的錢幣統稱為“壓勝錢”,主要用於饋贈、玩賞、配飾、卜卦等,種類繁多,形制各異。 壓勝,亦稱為厭勝,是古代方士的一種巫術——厭勝法,運用此法可以製服人或物。 可見,壓勝錢實際上是人們據厭勝法的本義,為避邪祈福而鑄造的一種賞玩之物。 壓勝錢上面的文字、圖案多涉及傳統文化、宗教藝術、社會風俗等,文化內涵極其豐富,是傳承中華文明的一個特殊載體,具有很高的收藏和鑑賞價值。
近年來,隨著錢幣收藏領域的拓寬和研究的深入,一些收藏者和研究者也提出了“花錢”、“吉祥錢”、“玩錢”等名稱,但是這些名稱並不能涵蓋非流通錢幣的全部用途和文化內涵。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民俗錢”這一概念能夠較全面概括這類非流通錢幣的用途和文化內涵。 民俗錢內容豐富,是各朝各代民俗民風的縮影。
關於民俗錢的產生,現在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其最早起源於漢代。 西漢末年,佛教由西域傳入中國,受佛教生死輪迴思想的影響,冥幣開始產生,這是特意為死者在九泉之下“花費”的,寓意靈魂永存。
銅質小五銖大量存在於西漢中晚期墓葬中,1990年漢宣帝杜陵一號叢葬坑出土了小五銖809枚。 小五銖非流通錢,是專供陰間使用的錢幣替代物。 自西漢之後,民俗錢的種類不斷增加。天鳳元年(公元14年)王莽第四次幣制改革鑄造了布泉。 布泉舊稱“男錢”,傳說婦女佩戴此錢,可以生男孩,反映了人們期盼多子多嗣、人丁興旺的願望。 東漢時鑄造的吉語五銖及很多吉語錢幣,增添各種吉語或魚形圖案。 河北滿城竇綰墓出土的吉語民俗錢,遼寧綏中窖藏出土的畫像民俗錢,內容都十分豐富。 魏晉南北朝時期,每當宮廷內有祭典活動,都要專門鑄造壓勝錢,懸掛在宮燈下,這種習俗逐漸傳入民間,相習成俗。 歷經宋遼金元,民俗錢得到全面發展,品種、數量均比前期豐富。 到了明清兩代,民俗錢幣的鑄造和流傳達到鼎盛時期,內容涉及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稱謂更是名目繁多,形制、銘文、紋飾都達到精美絕倫的境界。
民俗錢自誕生之日起官民並鑄,早期多為官鑄。 官爐鑄造製作精美,銅質精良,錢徑大而且厚重。 有些品種的精美度完全不亞於行用錢,甚至超過行用錢的鑄造質量。 民間鑄造的民俗錢,也有不少上乘之作,題材廣泛,樣式多樣,不拘一格,代表了當時民間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 民俗錢的材質有金、銀、銅、鐵、鉛、錫等,以銅質居多,也有少量玉、瓷、象牙、木等材質。
民俗錢的產地很廣,唐宋以前的民俗錢多出自於華北、西北和山東等地,明清以後,全國各地都有民俗錢的鑄造,目前可以確定的有京爐、川爐、浙爐、蘇爐、粵爐、閩爐、雲爐、貴爐、湘爐、桂爐等。
民俗錢的形制在繼承古代流通貨幣的同時,又發展創新了一系列品種。 既有傳統的圓孔圓形和方孔圓形,又有刀形、梅花形、蓮花形、葫蘆形、仙桃形、蝴蝶形、祥雲形等,千姿百態、五花八門。 民俗錢的內容包括婚喪嫁娶、誕辰祝壽、佛教經文、飛禽走獸、花草樹木、亭台樓閣、歷史故事、詩詞曲賦等,幾乎涵蓋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內容豐富多彩,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民俗錢的圖案品種繁多,鑄造工藝多樣,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種類。
玲瓏剔透的鏤空錢
鏤空是中國古代雕塑工藝的一種技法,廣泛應用於玉器、石器、骨器、漆木器以及陶塑等工藝的製作上。 將鏤空技術應用在壓勝錢的鑄造上,冠之以“鏤空錢”。 又因其形象玲瓏剔透,而名“玲瓏錢”。 這類錢多飾以花草,所以又稱為“鏤花錢”和“通花錢”。
鏤空錢始鑄於漢代,形制以圓孔形為主,鑄工十分精美,紋飾以植物、動物、人物為主,豐富多彩,極具觀賞性。 其中花卉是鏤空錢紋飾中最多的一種。 隋唐時期佛教盛行,佛教裝飾藝術中的蓮花圖案大量用於日常器物。 民俗錢中最早的鏤空錢就是用的蓮花圖案,如“蓮花貴子”錢,青銅質地,面背皆為一朵盛開的大蓮花,上面有巨大的蓮蓬,“蓮”與“連”同音,寓意“連生貴子”。
動物類紋飾以深受人們喜愛的龍鳳圖案為主,此外還有魚、麒麟、鹿、鶴等。 如“雙魚”錢,清代鑄造,面背各有一條魚和一條龍,造型稚氣,以魚化為龍,寓意金榜題名。 展品中的“雙龍短尾”錢,遼代鑄,青銅質地。 面背雙龍作蜷身升騰狀。 龍身軀肥短,鱗甲清晰可見。 口吐一寶珠,無爪,長嘴,長角,短尾。 錢幣邊廓裝飾有珠點紋圖案,銅質精良,製作精美,非常少見。
品種多樣的錢文錢
錢文錢是指正面有正式流通錢幣上的歷代紀值、紀年號、紀國號等鑄幣銘文,背面為各種類型的紋飾和圖案(龍、龜、蛇、七星、寶劍、僧人等),形制古雅。 錢文錢很少為當代鑄造,多是後人在錢背添鑄各種吉語和圖案。 南北朝時期北周鑄造的五行大布錢鑄工精美,錢文以玉箸篆書體聞名於世,故後世的工匠多仿鑄五行大布錢,製作的錢文錢面文為五行大布,背有龜蛇七星劍等圖案。
北宋大觀通寶和崇寧通寶當十大錢,錢文為宋徽宗御筆親書,鑄造精美。 後世特別是元代以這兩種錢為模,鑄造了為數不少的民俗錢。 北宋錢文也多見於民俗錢,即“太平通寶”。 在戰亂年代,太平是每個人的企盼,元、明、清乃至民國,都有以“太平通寶”為錢文的民俗錢鑄造,可見深受人們的歡迎。
富貴吉祥的吉語錢
吉語民俗錢是指鑄有“吉利祝詞”類話語的非流通錢幣,錢文都是吉利、祝福的語彙,所以又稱此類錢幣為“口彩錢”。 官鑄、民鑄均可見,是民俗錢幣中鑄量最大、版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品種之一,且廣泛流傳於世。 吉語錢多用於社會交往、傳遞感情,表達寄託吉祥、除兇避邪的良好願望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吉語民俗錢大概包括祝壽類(如福壽康寧、天下太平)、仕途類(如指日高升、萬里封侯)、科舉類(如五子登科、狀元及第、連中三元)、生意類(如日入千斤、招財進寶、黃金萬兩)、願望與讚美類(如川流不息、龍鳳呈祥)等。 這些吉語記錄了歷代百姓固有的生存意識、信仰崇拜和美好理想。 展品中有一枚“萬壽無疆背大雅”錢,清代宮錢,面楷書“萬壽無疆”,背楷書“大雅”。 這枚錢是為慈禧六十大壽所鑄。 “大雅”二字,指慈禧御用齋名——大雅齋。 據傳“萬壽無疆”四字,為慈禧親筆手書。 此錢文字高挺,製作精美厚重,係由宮廷監鑄,非常罕見。
活潑生動的生肖錢
生肖民俗錢正面是十二生肖圖案和名稱,或配有十二地支文字。 背面多為八卦、星官、吉語等相襯。 有的一個生肖為一枚,12枚為一套,有的將十二生肖圖案全鑄於同一枚錢上。 生肖錢內容豐富,形體大小有別。 十二生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由12種源於自然界的動物組成,被廣泛使用。 生肖錢種類很多,有八卦生肖錢、吉語生肖錢、星官生肖錢等。 生肖錢始鑄於宋朝,以後歷朝歷代均大量鑄造,尤以清末民國初年為盛。 生肖錢佩戴在身上,保佑平安吉祥。 展覽中有一枚“孔子講學生肖錢”,宋代鑄,青銅質,寬廓。 面穿右為孔子講學狀,穿左為一弟子聆聽狀。 背十二生肖圖,分別列於圓圈內。 內輪廓上下左右以及穿四角各飾有祥雲紋飾。 製作精湛,屬於珍稀品種。
驅邪避鬼的八卦錢
八卦民俗錢面為八卦符圖形,兼書卦文,名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字;背多為咒語,也有背飾神話圖案。 在民俗錢家族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從東漢到明清皆有鑄造。 相傳民間有“一個銅八卦勝過五十錢”的說法。 有的八卦錢的上廓附卷雲紋或蝙蝠紋,寓意福從天降。 八卦錢主要用於鎮宅院、保平安、祛病邪、占卜等。 人們習慣將八卦錢放置房樑上,避妖邪,祈福祥。 人們為避兵亂、鎮妖害,在建房時,也放置八卦錢。 清王朝滅亡之後,八卦錢主要用於巫術占卜了。
文人雅趣的娛樂錢
娛樂錢也叫玩錢,主要有打馬格錢、棋錢和選仙錢三種:打馬格錢俗稱“馬錢”。 打馬格是宋代開始在文人雅士之中流行的一種遊戲。 宋代的女詞人李清照,對打馬格遊戲非常喜歡,而且頗有研究,她撰寫了《打馬圖經》,稱讚“實博弈之上流,乃閨中之雅戲”。 玩打馬格遊戲時用的工具就是俗稱的馬錢,歷代民間均有鑄造,品種多樣。 有的一面鑄有馬形圖案,一面鑄以馬名,多為歷史上傳說中的名馬;有的一面鑄有騎馬將軍或馬形圖案,一面鑄以將軍姓名或職官名,涉及先秦以來的名將及職官。 現今我們所能見到的傳世打馬錢大多是宋元時期之物,但後世也有仿鑄。
神靈保佑的佛道錢
這類民俗錢上面都鑄有與道教、佛教相關的人物或咒語。 道教表現在民俗錢上鑄造有星官、玄武、符文等題材。 如展品中的“真武太上咒文”錢,宋代鑄,青銅質。 面右為真武披髮仗劍於玄武之上,真武著戎裝,穿左上為符咒,下為小鬼抱拳提袍,作服從狀。 背為太上咒文。 此外,道教類的民俗錢還多鑄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圖案,人物塑造栩栩如生。 佛教表現在民俗錢上鑄造有“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等文字,或者以佛教故事為內容,目的是為了傳播教義和驅妖除魔。
觀形看文賞圖
民俗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的風俗習慣,是中華錢幣文化寶庫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說,琳瑯滿目的民俗錢為我們研究、考證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藝術及民風民俗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依據。 從某種意義上說,民俗錢屬於最早的紀念幣範疇,現在我國每年發行的金屬紀念幣大概就是承襲了古代民俗錢的遺風。
民俗錢幣不是批量鑄造,數量稀少,極具收藏和鑑賞價值。 但由於民俗錢幣歷代有續鑄、翻鑄及仿鑄等現象,且至今不絕,因此,對民俗錢的鑑賞要仔細結合錢幣本身的特徵進行綜合分析。 所以,我們在收藏時應把握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觀其“形”,即以錢幣的形制判斷該錢的年代和真偽。 民俗錢幣除了少數有年號的容易斷代以外,一般沒有顯著的紀年信息,因此只能從錢幣的形制特徵進行辨別。 就形製而言,其經歷了由單一向多元的發展進程。 明代以前的民俗錢幣錢形主要以方孔圓錢為主,以後錢形趨向多樣化,出現了花形、星形、鐘形、梅花形等多種形制。 民俗錢幣的形制在中國貨幣文化領域獨樹一幟,與同時代行用錢的風格迥異。
第二,看其“文”,即以錢幣上面的文字判斷該錢的真偽。 民俗錢上面的文字多種多樣,五花八門。 以吉語錢來說,漢代經常出現“常樂未央”、“長宜子孫”等吉語,字體有些像漢瓦當或五銖錢的篆體;清代的多為“萬年天子”、“天下太平”、“人恭則壽”等,多為楷體。 總體來講,民俗錢幣的文字書法變化多樣,秦漢古樸隨意,唐代典雅豪放,宋代灑脫大度,明清拙板秀逸。
第三,賞其“圖”。 即以錢幣上的圖案內容和風格特點,來判斷其真偽和藝術價值。 民俗錢圖案蘊涵的內容極為豐富,堪稱中華民族民俗風情的歷史長卷,可以說多姿多彩,如詩如畫,每個圖案都表現一個優美的故事。 漢代民俗錢圖案較為簡單,多為星斗、六博棋局、四靈、祥雲等紋飾,表現了這一時期人們對自然的崇拜;隋唐宋元時期出現了佛像、八卦、符咒的紋飾,說明這一時期隨著佛教、道教的發展,其宗旨逐漸深入人們的生活當中;至明清時不但錢形各異,而且由於不同紋飾、文字的搭配,使圖案內容也豐富起來,如鹿、鶴、青松圖案,寓意“福祿”。 此外,漢代採用範鑄錢,而唐代以後則採用母錢翻砂工藝,因此從這一方面入手,也有助於對民俗錢幣真假的鑑別。 根據以上方法再參照有明確年代的出土文物及民俗文物,通過比較,我們就可大致對手中所藏民俗錢幣的年代和真偽有一個明確的判斷。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王紀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