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
乾隆在哥窯瓷器上的御題詩左為乾隆仿哥螭龍柄花口杯,右為明宣德仿哥葵口洗
哥窯是漢族傳統製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與汝窯並為南北瓷王。 哥窯歷來受到收藏家、鑑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對哥窯的課題研究從未間斷且方興未艾。 因為官方說法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令哥窯瓷器變得更具有神秘色彩。 據統計,全世界現存可確定的宋元哥窯器物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
妒忌生奇寶關於哥窯由來的傳說
哥窯的名稱由來,相傳宋代龍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哥者稱哥窯,為宋代名窯之一。 關於哥窯器物上的金絲鐵線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宋代龍泉縣,有一位很出名的製瓷藝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傳說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親。 章村根因擅長制青瓷而聞名遐邇,生一、生二兄弟倆自小隨父學藝,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學、吃苦,深得其父真傳,章生二亦有絕技在身。 章村根去世後,兄弟分家,各開窯廠。
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為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 兄弟倆都燒造青瓷,都各有成就。 但老大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其聲名傳至皇帝,龍顏大悅,欽定指名要章生一為其燒造青瓷。 老二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燒成後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的瓷器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像魚子,有的像柳葉,有的像蟹爪。 他欲哭無淚,痛定思痛之後,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塗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塗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經意中形成“金絲鐵線”。
神秘的哥窯
至今燒造地窯址難尋
作為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隨著文獻資料的不斷發現和考古資料的不斷充實,對哥窯的認識已漸趨清晰。 然而,由於缺乏同代文獻,且後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有的還互相矛盾,仍無法揭開哥窯的層層面紗,呈現它的真實面目。
據已知可考資料來看,哥窯的特徵為:胎色黑褐,釉層冰裂,釉色多為粉青或灰青。 由於胎色較黑及高溫下器物口沿釉汁流瀉而隱顯胎色,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釉層開片有粗有細。
根據文獻提供的線索,人們在浙江龍泉的大窯和溪口找到了生產類似器物的窯址。 其產品為黑胎開片,釉色以粉青和灰青為主,單色紋線,應為入土所致,用墊餅墊燒。 不過,中國古陶瓷2006年會暨青瓷學術研討會上,杭州市考古所副所長唐俊傑向大家展示了一張照片:那是一個出土於杭州老虎洞窯址的瓷器,上面赫然刻著一排暗色的小字——“修內司窯置庚子年”,這也證明了老虎洞窯就是修內司窯。
同樣,在老虎洞窯址周邊,也出現過類似哥窯的瓷片標本,這也讓大家對哥窯窯址所在地有了新的猜測。
後朝的仿製
技術提高後佳器輩出
乾隆辛丑年(1781)新年,乾隆帝已過古稀之年,還饒有興致地寫過一首有關哥窯的詩,這首詩也被刻在一件哥窯葵瓣口碗的底部:哥窯百圾破,鐵足獨稱珍。 恰似標坯相,而能完謐神。 宣成後精巧,柴李昔清淳。 此是酌中者,休論器尚新。 文中就提到,“哥窯瓷器都開片,並以鐵足為珍;宣德成化以後的哥窯器(仿哥)最為精巧;我說你們就別研究了,這東西就是宋朝之物。 ”儘管乾隆爺這種把御題詩刻在瓷器上的行為是破壞文物的做法,但也足以看出他對哥窯瓷器的欣賞。
的確,明末和清代,論及哥窯的文獻越來越多,仿製的器物也是越來越精巧。 本期有兩件讀者藏品,一件為明宣德仿哥葵口洗,一件為乾隆仿哥螭龍柄花口杯。 兩件仿哥佳器都已經呈現了宋元哥窯金絲鐵線的特徵,開片自然,釉面溫潤。 其中明宣德仿哥葵口洗幾乎是對宋代哥窯葵口洗一對一的仿製,在明清時期足能以假亂真。 而乾隆仿哥螭龍柄花口杯雖然在造型上較宋元哥窯有所突破,但其開片和髮色也給人以宋元哥窯之美。 兩件瓷器一件呈現灰白釉,一件呈現青綠釉,代表了哥窯瓷器釉色之美。 雖然這兩件藏品是仿前朝哥窯,但因為其工藝精湛,匠心獨具,也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