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秦漢封泥秦漢封泥
李廣,原名李西廣,祖籍河南,北京漢唐雅集藝術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封泥收藏家,收藏東周(戰國)和秦漢封泥一萬多枚。
無意之間,連司馬遷都忽略了的歷史的細枝末節,被封泥蓋上了印信戳子,封存在了古老的土地下面。 隨著封泥的一次次出土,那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隱隱流動著悠久的古韻重現世間。然而,無數年來,這些國寶卻流失慘重。 20年來,李廣擔當著國寶的守護者,犧牲了無數錢財、精力和心血,他收藏的1萬多枚封泥藏品加起來,就是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從大秦帝國到東西兩漢四百多年的歷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 他在全國各地任命官吏,授予印信,賦予權力。 官吏們把政務報告寫在竹簡木牘上,用繩子係好,並在結繩上團個泥塊,在上面蓋上印信戳子,再用火烘烤,使之乾硬——這就是封泥,秦漢以前最主要的文書保密手段之一。
封泥有如封條,拆開就壞。 用封泥封好的竹簡木牘,沒有人可以偷看。 政務報告會層層上呈,而重要的奏章將會被快馬加鞭地送到都城咸陽,由秦始皇親自驗查御覽。 之後,大部分竹簡木牘會被焚燒,挖坑埋掉。 在熊熊的烈火之中,封泥或破裂,或變得更堅硬,或燒成陶塊兒,與大秦帝國的秘密一起歸於塵土。
公元1995年,大秦帝國滅亡2000多年後,一些帶字兒的陶塊兒在陝西西安市北郊農村的一個糞坑中出土。 “這也許是個值錢的寶貝。”挖糞池的農民心裡想。 不久,它們輾轉流落到了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 一位名叫李廣的年輕收藏家花二百多塊錢買下了兩枚。
“我對帶字兒的東西特別感興趣。”李廣說。
那時候,他還不知道,那就是文物界極為罕見的秦代封泥;而封泥上的文字,隱藏著一個偉大的帝國和一個偉大的民族塵封了2000多年的秘密,那是連司馬遷也沒有記載的歷史。
文玩客·收藏家
小時候,在父親工作的供銷社里,李廣的玩具便是各種回收上來的廢品:銅錢、銅鑼、佛像,以及各種各樣帶字兒的古舊物甚。 每逢集市,在供銷社對面,就有一個老漢擺攤刻章。 村里所有人的印章都是他刻的。
“受這兩方面的影響,我從小就對帶字兒的東西感興趣了。”李廣說,“所以我後來專門收藏印章,而封泥正是印章文化的一種。”
李廣從小就迷上了收藏,後來他考上了西安的大學,來到了這個文玩收藏大省。 並且很快從一個業餘的古玩愛好者轉變成了一個專業的文玩客與收藏家。 大學畢業後,他在陝西省旅遊局工作沒多久,便辭職來到北京,在琉璃廠海王村開了一家古玩店,成為國內第一批在文物市場做生意的古玩商人。 1995年,李廣花了一大筆錢,買下了兩個瓷器贗品,這個失誤讓他一下子陷入了經濟困境。 那時候,他每天都在潘家園古玩市場閒逛,期待出現奇蹟。
那一天,在一個陝西同鄉的地攤上,他淘到了兩個帶字兒的泥蛋子。 那不是璽,也不像印,稀奇古怪,但又透著靈氣。 直覺告訴他,這可能是個寶。 回家一查資料,果然! 這是文物界罕見的秦代封泥! 他馬上轉回潘家園古玩市場,找到擺攤的同鄉。
“我的貨全在陝西老家。”同鄉說。
李廣一下子塞給同鄉5000塊錢訂金,並且親自把他送到了火車站。
“你馬上把這批貨全部收過來!”他說,“你有多少,我收多少!”
就這樣,他淘到了第一批秦代封泥,一共300餘枚。
做古玩生意,心裡總要有一根弦在懸著。 李廣找到了中國封泥研究的著名專家、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館長付嘉義。 付嘉義看了他帶來的封泥,一臉嚴肅,說:“這是國寶,絕不能賣!賣了要犯法!”
李廣一下子蒙了。 這300多枚封泥,確實是罕見的國寶。 1822年,四川農民挖山藥時,發現了中國第一批封泥文物,僅有百餘枚;民國時期,陳介祺、袁克定等民國四大封泥藏家的所有藏品也為數不多,而大部分又在抗戰時期被日本侵略者擄走,從此流失海外。 在中國,封泥不僅非常稀少,而且大多數屬於漢代,而缺少秦代的。 李廣手上的這300多枚封泥恰恰是秦代的!
根據李廣這些民間收藏家提供的線索,付嘉義等學者聯繫有關方面,把從西安北郊相家巷出土的大部分封泥收進了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
那個時候出土的秦代封泥,有的流失到了海外,有的流落到了海內外收藏家的手裡,有的則被有關方面收繳上來,送進了博物館。 然而,在民間,私下的買賣還在繼續。 海外的收藏家、尤其是日本的收藏家,仍然在四處尋找機會,企圖重金收購。 而與此同時,中國國內的博物館又拿不出錢來與海外收藏家競爭。 中國的國寶——封泥,再一次面臨流失海外的危險!
中國的經濟正在上升,但卻顧不上文化的建設。 保衛國寶,不得不依靠民間自發的力量。
“我來替國家收藏國寶吧!”李廣心裡想。 那時候,他聽說,大約有上千枚封泥已經流失到了日本。 一種強烈的愛國情懷使他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雖然身處困境,但天無絕人之路,他絞盡腦汁地拓展古玩店的項目和規模,搞書畫展,拍賣古玩字畫,經營各種各樣的藝術品,賣翡翠,賣珠寶,甚至賣掉多年收藏的印章和銅鏡……20年間,李廣掙來的1000多萬元錢,變成了1萬多枚封泥。
“我們要搶救中華文化,不能(把國寶)賣給日本人,這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對中國歷史研究很重要的文化遺產。”他說。
就這樣,一個文玩客,一個收藏家,一個古玩商人,完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蛻變,成為了一個堅定的國寶守衛者。
國寶保衛戰
日本東京博物院收藏著一批秦漢封泥。 那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從中國四大封泥藏家手裡強行掠奪的。 60年前,中國的國寶在戰爭中失守;而60年後,爭奪國寶的戰爭又在戰場之外的民間古玩市場重新開演。
“那時候,我聽人說……”李廣的語氣頗為沈重,“被日本人收購、流失海外的封泥大概有1000多枚,也許還遠遠不止這個數!”
秦代封泥在西安北郊相家巷出土後,引來了很多日本收藏家;根據一些媒體的數據,流失日本的有250枚。 但在民間收藏家的口耳相傳中,遠遠不止這個數。 在他們看來,日本收藏家在民間收購封泥的行為,首先違反了中國的法律,其次,這是一場戰爭,沒有硝煙的文化侵略!
私下的交易在民間發生,悄無聲息,幾乎不可能察覺和製止,唯一的辦法只能是中國的收藏家自己收購。 李廣在收,付嘉義教授在收,國內的一些學者、專家和博物館機構也在收,封泥的價格越來越高,最後,一枚完整的封泥被炒到了數万元。 但在中國,不論是博物館還是民間收藏家,經濟實力都不如日本收藏家,新出土的封泥有不少仍然流失到了海外。
2000年前後,李廣的好朋友張允中先生、一個在日本做古玩生意的台灣企業家,無意中打聽到了一批流失到日本的秦漢封泥的下落,而且對方正準備出手轉讓。
“張先生說,那是一個日本收藏家的藏品,也是從國內流失過去的,但他去世了,家人可能覺得那些封泥沒什麼價值,所以拿出來賣。”李廣說。
日本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遠遠超過中國人。 這種讓國寶回歸中國的機會,太難得了! 為了收購這批封泥,李廣下足了血本,光是外債,就借了七八十萬,直到兩年後才還清。
在中國,民間收藏家就是這樣,用自己的血汗錢保衛國寶,有時候甚至要豁出性命。 李廣告訴我們一件真事。 1995年,相家巷封泥出土後,他的朋友路東之先生,花費重金,搶在海外收藏家之前,收購了1000多枚,後來,又花費巨資,在北京建立了一個民辦的古陶文明博物館。 但路先生為了研究封泥,耗盡心血,不到50歲就病故了。
2003年前後,李廣用收藏多年的一批古印章與香港的一位收藏家交換了1000多枚秦漢封泥。 從此以後,他手裡不僅有秦代封泥,還有漢代封泥;不僅有陝西出土的封泥,還有河南、山東等地出土的封泥。 此後10年,他一見到封泥就馬上收購,品種越來越多,越來越全。
“除了流失海外的,還有博物館裡的,民間的封泥基本上全都在我這裡了。”他說,“文字清晰的有4000多枚,文字模糊的有6000多枚,有一些品種,國內外博物館裡都沒有。”
在全世界,沒有任何人或機構,比李廣收藏的封泥更多。 他成為了“封泥大王”,中國秦漢封泥收藏的第一人。
但是,和路東之先生一樣,為了收藏封泥,為了讓國寶從海外回流,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他的日子經常過得很拮据,甚至慘淡,而且,在最困難的時候,他還不小心收購了一批現代仿製的假封泥,損失了30多萬元。 20年來,如果沒有他們這些民間收藏家的共同努力,封泥國寶還不知有多少會流失海外;但未來究竟會怎樣? 他們不知道,甚至不敢想。 唯一的信念就是硬扛,咬著牙堅守,同時,翹首期待中國徹底恢復對傳統文化遺產的忠誠與熱愛。
封泥之謎
秦始皇的帝國大廈短短15年就坍塌了。 他焚書坑儒,實行文化專制,而國祚又如此之短,這使得秦朝的歷史始終籠罩著一層迷霧。 他是怎麼治理國家的? 大秦帝國的國家機器是怎麼運行的? 三公九卿的基本框架,全國郡縣的設置,各級官吏的名稱、級別、職責與權力等等如何設計……這一切,幾乎沒有人知道。 與此同時,這些歷史的細枝末節,在傳統中國士大夫看來,也許無關宏局,因此,就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也不知不覺地將之忽略。 但在無意之間,它們又被封泥蓋上了印信戳子,封存在古老的土地下面。 小小的封泥,簡直就是一張歷史的郵票,貼在了秦始皇的密件上,在穿越了2000多年之後,終於寄到了後世子孫的手裡。
對於自己手中的秦代封泥的價值,李廣再清楚不過。 事實上,20年來,他收藏的封泥不光有秦代的,還有漢代的,也不僅是陝西的,還有山東、河南出土的。 這1萬多枚藏品加起來,就是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從大秦帝國到東西兩漢四百多年的歷史。 這是考證秦漢兩朝的重要實物,而其中的秦代封泥則填補了秦代歷史研究的諸多空白,甚至可以改寫歷史,其文化價值無可替代! 此外,李廣還清楚地知道,清末篆刻大師吳昌碩的作品,與封泥文字中的高古雄渾、大氣磅礴一脈相承;從清末、民國直至今日,不少著名的書法家也從封泥的文字中汲取營養。 這1萬多枚秦漢封泥的藝術價值,也同樣不可估量!
20世紀90年代末,一個日本收藏家找到李廣,希望高價收購他手上的所有封泥。
“他們開價很高,每枚1800元。”李廣說,“後來又漲到了2200元。”
當時,他收藏的秦漢封泥已經達到了2000多枚,每枚2200元,就是400多萬。 但他堅決不賣。在後來的幾年時間裡,日本收藏家一次又一次地找他,一次一次地抬高價格,最後開出了上千萬的天價。
雖然經濟拮据,有時甚至不得不搬進了地下室,但李廣堅決不出售封泥。 2001年,付嘉義教授不幸去世。 在去世之前,他曾經一次又一次地囑咐李廣,要好好地保存這批國寶。
“付老師告訴我,千萬不能讓國寶流失海外!不能賣給日本人!”李廣說,“他去世這麼多年了,我一直沒忘記!”
他把這些封泥存放在一個隱秘的藏寶地。 20多年來,只有兩個人一睹真容,一位是付嘉義教授,一位是周曉陸教授,都是中國著名的封泥文化研究專家。 他們把歷年出土的所有封泥都做了整理、拍攝和拓片。
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與中華民族的子孫血脈相連,無論是繼承還是研究,都不是外人所能替代的。 這就是李廣的信念。
2000年,北京電視台找上門來,給李廣拍攝了一集20分鐘的紀錄片,題為:《封泥之謎》。 這個紀錄片,後來在全國數百家電視台轉播。
但是,在紀錄片上,我們找不到他那一批封泥國寶的全景鏡頭。 一個古老的帝國、一種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其封存了2000多年的秘密,也許只有真正懂得它的人才能揭開。
千年情懷
2010年,日本收藏家再一次找到李廣,開出了一個更高的天價。 和前幾次一樣,他斷然拒絕。
“封泥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到了日本,它是沒有根的,不可能傳承。”他說。
但是,留在中國,又有誰能傳承?
20年來,李廣像敬奉神明一樣,守衛著這1萬多枚封泥。 但是,面對封泥承載著的深厚歷史文化,他又深感自己無力研究,難以傳承。 他捨不得捐,甚至捨不得讓人看,該怎麼辦呢? 捐給博物館? 他捨不得,也放不下。 這麼多年來,他一枚封泥也沒轉讓過,甚至連看都捨不得讓人看! 他熱愛封泥,崇拜中國傳統文化,那是他的人生價值所在,是他的文化追求與精神寄託!
2013年春夏之交,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與西藏的噶陀竹扎龍稱法王相遇。 法王與他交談了幾個小時,告訴他:
“只有千年物,沒有千年人!”
這句話,有如醍醐灌頂,讓他瞬間覺醒。 人生不過百年,器物卻能保存千年。 封泥雖好,但終究不屬於自己。 這樣的文化瑰寶,屬於歷史,屬於5000年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屬於全人類。而人的價值,人的情杯,只有在這樣的境界中,才能超越短暫的百年,走向永恆!
“我徹底悟了!”他說,“這一句話改變了我20多年收藏古玩的理念。”
他成為了龍稱法王的皈依弟子,一個四大皆空的佛門修行人。 他決定,把所有的封泥全都捐出去! 他希望,能夠在國內找到一個和他一樣志同道合,守衛國寶的人或單位,為他這20年的心血、1萬多枚封泥國寶建立一個“中國封泥博物館”,以安放秦皇漢武的千年密件,傳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
在北京潘家園弘鈺博古玩城,李廣有一個漢唐雅集會所,以茶會友,談古論道。 會所的附近就是名揚海內外的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 20年前,就是在這裡,他與封泥國寶不期而遇,創造了一段傳奇;20年後,還是在這裡,他相信,自己必將迎來一個志同道合、守衛國寶的天使,共同去創造一段新的傳奇!
封泥
封泥,又稱泥封,古代緘封簡牘鈐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驗物,其使用最早見於《周禮》、《左傳》等先秦文獻,主要流行於秦漢時期。 東漢蔡倫發明紙張之後,封泥逐漸喪失了社會功能,退出了歷史舞台。 封泥的實物出土最早是在1822年,數量很少,非常罕見。
封泥是秦漢兩代官方鄭重頒發或私家日常使用的印章的遺蛻,是古代印章文化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具有不容忽視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它是考證秦漢以前中國政治制度的重要實物,而且其印文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印章藝術的歷史演變過程,在篆刻藝術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封泥是非常寶貴的文物,按照國家文物保護的有關法規規定,封泥“不論年代一律不出口”。
《成功》雜誌
來源:99藝術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