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廣州日報
一刀平五千:王莽所製的“錢絕”
文圖/記者金葉
遼寧博物館館藏貨幣類文物共計七千餘枚,上迄夏商時代的貝幣,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及流通紀念幣,歷史跨度巨大,序列性極強,而且不乏多種珍稀品。 其中,“一刀平五千”是稀世之寶中的珍寶。 它又稱“金錯刀”,青銅材質,錢身由刀環與刀身組成,刀環形如大錢,上有黃金錯成的“一刀”兩篆字,刀身形如刀,上鑄有“平五千”三篆字陽文。 它表面無鏽跡,有深褐色包漿,因長期被人收藏撫摸,所以輪廓圓渾,銅色溫潤;錯金字平坦光燦,鑄造美觀精緻,被後世譽為“錢絕”。
這枚曾經被清代著名的古錢幣家李佐賢收藏的金錯刀,是王莽第一次貨幣改革的產物。 當年,建立了短暫“新”朝的西漢外戚王莽非常熱衷於鑄造金銀錢幣。 在居攝二年(公元7年),他進行了第一次貨幣制度的改革,除原有五銖錢繼續行使外,又發行了三種新的貨幣,即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 當時規定一枚金錯刀折合五銖錢五千枚,兩枚兌換黃金一斤。 王莽試圖通過這種不足值的貨幣掠奪民間的黃金,其結果當然是造成貨幣流通不暢,以失敗告終。 因此,“一刀平五千”這種大面值貨幣的鑄期不是很長,鑄量不多,存世量稀少。 它造型奇特,又是我國最早且是唯一用錯金工藝製成的錢幣,所以一直為錢幣收藏者所珍愛。 王莽也被歷代藏家譽為“鑄錢第一高手”。
同時,“金錯刀”這種錢幣在中華語境中還有較為獨特的意義。 李白詩中有“一諾許他人,千金雙錯刀”的句子,而後衍生出“一諾千金”的成語,說的就是為人在世,應該重諾,真正的承諾,重於千金。 除李白外,很多文人也都愛用富有審美意義的“金錯刀”來指代錢幣、錢財。 像漢代張衡《四愁詩》裡的名句“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杜甫《對雪詩》中的“金錯囊徒磐,銀壺酒易熔”;韓愈《船》詩中寫的“爾持金錯刀,不入鵝眼裡”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