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暗香疏影寄梅情:解析梅花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

 中國文物網

作者:白頔
梅花梅花
清 蕭晨 《踏雪尋梅圖》 青島博物館藏清蕭晨《踏雪尋梅圖》青島博物館藏
清道光珊瑚紅地白梅花紋蓋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道光珊瑚紅地白梅花紋蓋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梅花以其艷麗的色彩、濃郁的芳香、婀娜多奇的風姿,自古以來深受文人士大夫青睞。 人們賦予梅花以美好的名稱, 或稱之為“雪中高士”,或與蘭、菊、竹並譽為“四君子”, 或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 種梅、育梅、賞梅、畫梅、愛梅也成為了文人雅士們的一種獨特喜好,也產生了諸多與梅有關的典故、習俗和物件。
清雅之賞梅為品
明代 《漢武帝上林出獵圖》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明代《漢武帝上林出獵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自秦漢開始,人們開始逐漸學會欣賞花之美。 漢代《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漢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當時的梅花種類,有江梅、宮粉兩型,並灼灼綻放到了今天。 可見約兩千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綠化了,亦可知古人品味偏於清幽雅淡。
國清寺隋梅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梅樹之一國清寺隋梅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梅樹之一
隋唐至五代,藝梅、品梅之風更加盛行,加之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大家的詩詠流傳南北,從此一枝梅影、深入人心。 隋唐之際,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主章安大師,於大雄寶殿右側梅亭手植一棵梅樹,至今,主乾枯而復生,椏枝生機茂盛,逢春則繁花滿樹。 那一脈馨香,千載而下,一直繚繞夢魂,相隨左右。
粉黛之施梅為妝
《梅花仕女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梅花仕女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說在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有位女兒壽陽公主,生得十分美貌。 有一天,她在宮裡玩累了,便躺臥於宮殿的簷下,當時正逢梅花盛開,一陣風吹過,梅花片片飛落,其中有幾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額頭。 梅花漬染,留下斑斑花痕,壽陽公主被襯得更加嬌柔嫵媚,宮女們見狀,都忍不住驚呼起來。 從此,愛美的壽陽公主就常將梅花貼在前額,這種打扮也被人稱為“梅花妝”。
清光緒黃地粉彩花卉紋粉盒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光緒黃地粉彩花卉紋粉盒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梅花妝”後來有所發展,不只是梅花形,也有動物形,比如小鳥小魚小蝴蝶;材料也不只是梅花,還有金箔、紙片、玉片、乾花片、魚鱗片,最妙的是用蜻蜓翅膀。 宋人陶谷在《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花子”就是貼花,把蜻蜓翅膀剪成花瓣形,塗上金粉​​,貼在額上,顯得更為輕薄精緻。 到了宋代以後,女子漸漸不貼花了,但後來還是會用“梅花妝”一詞來形容豔妝或精緻的妝容。
風雅之贈梅為禮
楊雲 《折梅圖》 扇面楊雲《折梅圖》扇面
歷史上最為人所熟知的贈梅典故來自南朝詩人陸凱。 他行走於橫浦驛( 今廣東北江翁源) 梅嶺之時,忽憶長安好友范曄,便折梅一枝,托驛使送去,並附紙贈詩云:“折梅逢驛使,寄予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這實屬秀才人情,卻溫情至極,也浪漫至極。
清代梅花玉版箋清代梅花玉版箋
到了講究細節的清代,連書寫的信紙都精緻到極致了,竟與梅花緊密相連,泥金冰紋的梅花玉版箋應運而生,成為當時最好的箋紙。 冰梅底紋使得落筆便生清新雅逸之氣,如風送落梅香。
墨花之美梅為畫
北宋梅譜北宋梅譜
梅,很早就進入了畫家們的視野。 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南朝梁代張僧繇畫有《詠梅圖》,這或許是畫史上關於梅花的最早記錄。 到了北宋,擅畫梅花的畫家愈見增多,技巧也愈發多樣而成熟。 於是,畫梅的圖譜和專著也相繼出現了。
元 王冕 《墨梅圖》上海博物館藏元王冕《墨梅圖》上海博物館藏
進入元代之後,梅花成為體現文人士大夫君子氣節精神表徵。 水墨花卉一路也比宋​​代更加脫略形骸、自由奔逸。 元末王冕墨梅畫的出現,以及他被世人稱頌的“只留清氣滿乾坤”的人品與畫品的高度統一,預示著此類題材進入了更加純粹的託物言誌時代。
清 汪士慎 《梅花圖》 上海博物館藏清汪士慎《梅花圖》上海博物館藏
王冕出身農家,由於他輕功名而斥權貴,為了畫梅,他在九旦山植梅千株,下筆俱為水墨,洋洋灑灑,密密匝匝,“墨漬”、“圈瓣”畫法皆有,以“圈瓣”法為多。 清代揚州八怪中的羅聘、汪士慎、金冬心的梅花作品無不受其影響。
文雅之風梅為詩
楊運 《摽有梅》 扇面楊運《摽有梅》扇面
《詩經•召南》裡曾有“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傾筐堲之。求我庶士,迨其謂兮”。 由此可見,最初梅在古代詩歌中是美麗愛情和美麗青春的象徵。
宋 岩叟《梅花詩意圖》 弗利爾美術館藏宋岩叟《梅花詩意圖》弗利爾美術館藏
王安石《梅花》詩云“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說明梅凌寒傲霜、清高出塵的風骨,也是自古以來文人最欣賞、追求的風骨。
清雍正粉彩梅花紋碗清雍正粉彩梅花紋碗
宋詞裡有詞牌“一剪梅(臘梅香)”,很多人填過詞。 比如李清照“紅藕香殘玉簟秋”“花自飄零水自流”,梅花成為女詞人筆下自己青春流逝和閒愁的象徵。 愛國大詩人陸游,也有寫梅花的名詞《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梅花亦成為他高潔品格的化身。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武漢市博物館藏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武漢市博物館藏
當然,最為深入人心的描寫梅花的句子,還是北宋隱逸詩人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這位一生不娶不仕,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林和靖,可謂是愛梅愛到極致的文人,有“梅妻鶴子”之說。 他種梅、賞梅、賣梅,過著恬然自樂的生活,常在梅園裡獨自吟詩。
酒器之用梅為名
宋代吉州窯黑釉花鳥紋梅瓶一對宋代吉州窯黑釉花鳥紋梅瓶一對
自唐宋代以來,梅花的印記開始逐漸遍布到了人們的生活之中。 比如梅瓶。 《長物誌》雲:“古銅壺、龍泉、均州瓶有極高大二三尺者,別無可用,冬日投以硫磺,斫大枝梅花插供亦得”。 正因為用來插了梅花枝,被梅花情結濃厚的文人改稱“梅瓶”。 即使瓶口上沒有插花,它聳肩而立的安靜模樣,如同冰清玉潔的美人,散發著梅花般的幽姿逸韵。
青花龍穿花紋梅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青花龍穿花紋梅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外,還有一種更為廣泛的說法是,梅瓶是一種用來盛酒的瓶子,也稱為“經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 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清康熙祭紅釉梅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祭紅釉梅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隨著社會的發展,梅瓶逐漸具有了陳設裝飾的功能,甚至還常被作為冥器隨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證。 這些梅瓶已成為上層統治者等級地位的標誌和“風水”寓意的象徵。 明中晚期以後,梅瓶的觀賞陳設作用則越來越明顯。 清代梅瓶多為傳世品,這應與梅瓶此時主要用於陳設裝飾有關。
《梅花綬帶圖》 清 沈銓《梅花綬帶圖》清沈銓
以上這些與梅有關的種種事物,都說明了梅花以其凌風傲骨、不懼嚴寒的特質,成為了人們心目中堅毅、高雅品格的絕好像徵,深受人們的喜愛。 與此同時,梅花所擁有的強悍生命力也令人讚嘆不已,並且還將一如既往地承載著人們對於幸福生活的美好嚮往。
原標題:暗香疏影寄梅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