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廣州日報
林飛《琵琶女》(三色荔枝萃石)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飛認為,每塊壽山石都獨一無二,雕刻需親力親為——
8月6日至16日,“石中之王——福州壽山石雕刻藝術展”將現身二沙島嶺南會展覽館,多名壽山石雕大師的作品將匯聚一堂,精彩亮相。 其中,就有在壽山石雕藝術上大膽創新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飛的精品力作。
上世紀50年代出生於石雕世家的林飛,不僅在傳統文化題材上有著出色的表現——三十多歲時便憑藉著《獨釣寒江雪》問鼎中國工藝“百花獎”金獎;更因其將女人體引入壽山石雕,在行業內引發了“追風潮”。 本次展覽,觀眾就可以一睹他那至真至美的女性之作,譬如《琵琶女》。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江粵軍
自費出國泡博物館創作一出手就格調高遠
林飛可謂是國大師“二代”。 父親是老一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亨雲,很早就以《熊》、《海底世界》等經典名作蜚聲海內外。 從小,由於耳濡目染父親教學授徒,林飛的動手能力非同一般。 高中還沒畢業,他就被請到壽山石雕廠里當師傅,帶徒弟。 十八九歲,他的工資待遇在工廠裡已經位於塔尖——一個月80元。
但林飛總感覺自己的素養還不夠,必須到學校裡面深造。 因此,恢復高考以後,他就進了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學習。 三年時間,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西方美術理論, 在工廠實踐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終於獲得了比較完美的解決。 畢業後,林飛留校當了老師,更明白了,傳統要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必須進入學校。 “師傅帶徒弟,那是點對點;老師教學生,那是點對面。譬如一個班級有二三十名學生,總有幾個天分比較高的,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技藝的。如果是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方式,徒弟的天分不夠,那再好的技藝也會失傳。所以,學校教育非常重要。”
而對於自己,林飛的要求更高了。 除了唐詩宋詞等傳統文化學習持續不斷,上世紀90年代,他還自費去了兩趟美國、三趟歐洲,原因無他,就是想親眼看看那些在印刷品上已經耳熟能詳的原作。 每一趟十幾天,他基本都泡在博物館裡,潛心研究米開朗琪羅、羅丹等大師的作品。 這使得他的創作一出手就格調高遠,個性鮮明。
譬如他屢屢為人們所提及的作品《膜拜》, 就是一件高度凝練的作品。 90度角的大側面姿勢,使得大面積的白色石材得以充分展現,底部處的一小塊黃色雕成人物的頭部和手,則讓人物具有立體感。 向來善於以人物作品表情達意的林飛,在這件作品中卻刻意忽略了人物表情,甚至看不清人物的面目,只有一身衲衣匍匐於地,但其中所蘊含的虔誠力量,卻撼動人心。
林飛說,這塊石頭太特別了,大部分是純白色,只有局部的地方色彩豐富,該如何俏色巧雕呢? 他一直不知從何下手,放了一年多時間,某一日,忽的豁然開朗, 想到了“膜拜”的形象,不就可以很好地將石材的特點呈現出來麼? “構思太重要了,石雕業中有句行話'一巧頂九工',而這些,都要平日的不斷積澱才能獲得。”
女性美與壽山石之美相得益彰
在壽山石雕女性題材創作方面,林飛更是開風氣之先。
“父親雕刻熊貓非常出名,自己即便刻得再好,也無法超越他;就是能夠接近他的水平,別人買下後將名字改掉,換成父親的,那更會貽患無窮。所以我從比較早就立志要走自己的路。”林飛說。
他找到的最自我的表達,就是女性。 “女人體是最美的,而壽山石也是石頭中至美的,兩相結合,相得益彰。”
女人體的雕刻,最重要是結構、比例、線條以及作品的整體感,而傳統工匠一般都不太注意作品的完整性、形式感。 “創作一定要提升和概括,不能完全照搬現實,否則就會缺少藝術性。在廣州美術學院學習期間,我就曾做過一次實驗。有一位模特的手特別美,我原封不動地翻模下來,發現效果和實際完全兩樣。所以,藝術一定要昇華。”
這在他的作品《夏娃》、《貴妃出浴》、《女媧補天》中,都有精彩表現。 而最令人賞心悅目的,是他將西方神話題材引入傳統壽山石雕的《麗達與天鵝》。 作品中,林飛精確地刻畫了一隻展翅的天鵝與麗達之間的靈肉糾纏。 原石晶瑩通透、溫潤細膩,正好用於表現麗達吹彈可破的肌膚和天鵝潔白無瑕的雙翼,林飛用行雲流水的線條凸顯了女性的豐腴美滿,同時又表現了天鵝的飄逸柔軟。 天鵝雙翅展開,紛紛羽毛無數,每一片卻重而不復,都有自己的脈絡,都有自己的紋理;麗達與天鵝之間,一疏一密,一簡一繁的對比,也凸顯了中國歷來強調的對比美學……
最初拿到這塊坑頭石的時候,林飛發現,原石形狀凹凸不平,又呈扁長狀,邊緣很不規則,如若是將石材加工打磨成規矩的形狀,會浪費很多優質的石材。 最終,他想到了一個絕佳的點子——將其雕成展翅的天鵝。
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麗達與天鵝》,正是如此。
美院師生參與創作工藝日趨藝術化
廣州日報:像壽山石類的石雕和玉雕等,都被歸入工藝美術行列,在您看來,工藝美術品應該將“工”放在第一位,還是將“藝”看得更重些?
林飛:其實,壽山石雕應該屬於小型雕塑。 為什麼叫工藝美術? 是由於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工業基礎比較差、底子比較薄,只有手工作品能夠出口,所以這些雕塑作品都被歸入工藝美術。 就石雕本身而言,藝術性才是最關鍵的。 工匠的技藝容易學到手,要讓作品有思想、有內涵,那得看個人的領悟力和創造力了。 在這點上,藝術遠比技術重要。
廣州日報:那您認為當代壽山石雕及其他各種雕刻,在“工”上是否比古代乃至近代有所進步?
林飛:我認為隨著美院師生的參與度增加,傳統工藝日益走向藝術化,以前的作品可能匠氣更重些。
廣州日報: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古代匠人心無旁騖,幹活虔誠認真,做出來的東西在細節上更經得起推敲,不像今人,雖然注重設計,但在精益求精方面可能做得不太夠。 您怎麼看?
林飛:這個講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片面性。 古代匠人大多是官家所養,不用計較成本,不必講究經濟效益,唯一的目標就是做好東西。 今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 壽山石雕需求量激增,從業人員基數大,當中肯定會湧現出一些能力非常強的。 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計劃經濟時期,從事壽山石雕的也就那麼一些人,而現在整個行業有十幾萬人,總有藝術修養非常高又很用心的人在拼搏。 另外,以前一名藝人要將手下的功夫練出來,得二三十年時間,現在藉助高科技,很多細節都可以做得更精緻,而且創作者的藝術壽命也大大延長了。 像我已到花甲之年,借用放大鏡,現在仍然可以從頭到尾、一絲不苟地完成一件作品,這在過去恐怕是很難想像的。
廣州日報:現在您的作品都是親自上手嗎? 還是有的作品是您提供創意,而後由徒弟們來完成?
林飛:壽山石的一大特點是,每一塊石頭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非常珍貴,如果將作品交由徒弟們打理,有些地方他們沒處理好,那作品就毀於一旦了。 因為石雕是減法不是加法,被打下來是無法補回去的。 所以從設計到操刀,始終都是我自己做。
每塊壽山石都有生命需因材施藝
廣州日報:歷史上,壽山石一直是最受歡迎的印章材料,您覺得主要原因在哪?
林飛:壽山石無論質地、色彩還是柔軟度,都特別適合於手工雕刻。 而壽山石中的田黃,由於跟古代皇家專用的黃色是一致的,而且出自福建壽山,產地中既有“福”又有“壽”,很符合皇家的身份地位。 可見,壽山石作為印章石,既有材質上的優勢,又有文化上的特殊意義。
廣州日報:今天的壽山石雕,有什麼不同於其他玉石雕刻的特點?
林飛:很多玉石材質都特別硬,雕刻起來很費勁,因此要靠工人幫忙完成,這樣做出來的東西,就很難完全體現創作者的意圖;而壽山石軟硬適中,非常適合上手,創作者做起來很有感覺,作品可以很到位地體現創作者的藝術構思。
廣州日報:壽山石的種類非常多,您是“有雕無類”,還是會特別注重石材的名貴程度?
林飛:每一塊壽山石都是有生命的,都可以因材施藝,都能開啟我們的想像力。 當然,好石頭加上好工藝,作品的價值就非同一般了。
廣州日報:現在優質的壽山石是不是越來越少了?
林飛:是的,好料太少了。 如果真正有品位的大師不多用好石頭,被一般工匠拿去做了,那就太浪費了。
廣州日報:這幾年整個藝術品市場狀況不太好,對壽山石雕行業、對您的創作是否有影響?
林飛:其實,整個行情沉潛下來,真正的高手就凸顯出來了,這才是優勝劣汰。 我們可以看到,有藝術造詣、功夫到家的石雕大師們,現在仍然忙不過來。 而且, 好料也能得到更好的利用,這樣反而不會造成資源浪費了。 當大家都一窩蜂上的時候,工做得再差也能賣出去,很多好石頭被生生糟蹋了,非常可惜。
廣州日報:那您認為,壽山石雕收藏,應該注重哪些方面?
林飛:藏家一定要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和藝術鑑賞能力,多看、多問、多學,這樣才能分辨出什麼是好作品。 好東西永遠是稀缺的,永遠有升值空間。 在市場不好的情況下,料好、工好,價位仍然堅挺。
廣州日報:壽山石雕造假的多不多,藏家又該如何辨別?
林飛:壽山石雕造假很容易被識破。 因為一石一形一色,要復制太難了,同時仿製品的藝術水準往往太差,只仿個簽名是沒用的。 一些藏家收了贗品,只能說他自己的鑑賞能力太差了,不經學習就亂買。 只要用心點,原作、偽作是很容易判別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