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新快報
青玉夔龍莆紋壁直徑27厘米觀复博物館藏明晚期青花六藝文字碗口徑10.8厘米觀复博物館藏唐代三彩文官俑高37厘米觀复博物館藏
《周禮》說“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六藝為禮、樂、射、禦、書、數。 從這一篇開始,我們就來依次了解這六藝,了解一下古代君子要掌握的這六項技能。
璧在中國玉器中用於禮天
這個碗(右下圖)四周寫著“禮、樂、射、禦、書”,碗心寫著“數”字,我們先從禮開始講,因為禮在生活中非常重要。 禮是規範我們生活的道德水準及行為準則,每個人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 今天的教育主要講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古代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首先註重德,要求每一個對社會有責任感的人都要接受很正統的道德教育,從一個幼小無知的孩子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德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禮是一個表面形式,通過這個形式能看到一個人德的水準。
這是一塊漢代的璧(左下圖),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直徑大約26厘米。 這麼大的一塊玉璧並不多見。 我們知道,璧在中國玉器當中是用來禮天的,所謂“蒼璧禮天,黃琮禮地”。 古人做這樣嚴謹的一塊璧,可以從中看出他內心的虔誠。 它有雙層紋飾,在紋飾中做的是莆紋,旁邊還有饕餮紋。 這麼漂亮的璧能傳遞到今天,傳遞的不僅僅是物質,更多的是它禮的精神。 古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今天豐衣食足,應該知道什麼是榮、什麼是辱,無論在生活當中碰到什麼樣的情況,無論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處在什麼樣的地位,我們都應該知道禮對中國人的重要性。
古代文官在朝廷的站相也是一種禮儀
這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唐三彩(左圖),是一個文官像。 它的帽飾、服飾和人物姿態都是講究禮儀的。 我們過去老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文官在朝廷上一定要有站相,這就是禮儀。 今天依然是這樣,在重要國事的時候,所有的儀仗隊、官員都要站得很直,這表明了人們內心對事情的尊重。 這就是禮的一個基本特徵。
道德規範是約束內心的,但是禮儀是約束行為的,所以《禮記》中就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又說“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就是說教育可以糾正一個人的行為,改變習俗或者證明習俗的時候,禮是最周全的。 “紛爭辨訟,非禮不決”是指我們生活當中經常會發生口角或矛盾,辨訟是指我們到一個公共的場合,比如要去法庭來評判,一定要通過這個事情來判斷誰對誰錯,遵循的原則就是“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這就是《禮記》中的主導思想,就是說我們生活當中要注重禮,不要認為它僅是個形式而已。
今天的人不大講究形式,所以我們現在其實應該重拾這些傳統的禮儀文化,在生活當中既是尊敬長輩的體現,也是對自己修養的一種提升。
觀復學堂
1 古代“犧牲”的本意是什麼?
馬未都評:禮儀行為當中,除了一些個人行為外,更多的是國家在規定的日子裡進行大的祭奠活動,這種禮節是非常隆重的,比如今天的莊重儀式是升國旗、奏國歌。 古代的禮儀有很多複雜的儀式。 我們今天經常說的“犧牲”這個詞,跟古代有很大的差異。 今天講的“犧牲”無非是兩個意思:第一個是指為了正義的目的捨棄自己的生命,為國捐軀;第二個是指放棄或損害某種利益,比如“我犧牲了我的休息時間”。
古代的“犧牲”是指祭祀當中為祭祀活動專門擺的動物,“犧”和“牲”不是一件物品。 古人的用詞非常嚴謹,“色純為犧”,祭祀用的豬、牛、羊一定是單色的,不允許是花的,所以“犧”的本意是指單色。 “牲”是指體全,祭祀的時候為了表示虔誠,要把整豬、整羊、整牛擺在上面(後來就沒那麼嚴格,只擱上豬頭)。 這是祭祀時要有的尊重態度,所以犧牲的本意是指祭祀的供品。
古人在祭祀的時候,各種貢品是非常多的。 我們老百姓非常熟知的有“天子九鼎八簋”,鼎和簋都是祭祀用的器具。 鼎和簋有什麼不同呢? 北京有一條飲食街叫“簋街”,那個街口上有一個簋。 鼎和簋在祭祀當中是有嚴格區分的,鼎高於簋,在祭祀當中鼎是擱肉的,簋是擱糧食的。
2 孔子提出了“克己復禮”,具體該怎麼解釋?
馬未都評:今天的年輕人可能很少聽到“克己復禮”這個詞,但是從20世紀70年代走過來的人一定非常熟知,當時有很長一段時間報紙上天天提這四個字,而且是以批判的態度來看待“克己復禮”這種思想。 歷史上曾經有對也有錯,錯過也糾正過,我們今天開始糾正過去曾經有過的錯誤,對“克己復禮”這個詞可以再回顧一下。
這個故事出自於《論語》。 孔子有個弟子叫顏淵,他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就告訴他克己復禮為仁。 然後他就問老師:“您再跟我說得詳細點行嗎?”孔子就給他具體解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於是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但是我願意努力去做。”這個態度非常好。 古代先賢的著作浩如煙海,我們很難都掌握、都遵循,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從內心願意去做,這個態度是最好的。
單就這句話當中的“非禮”二字,在古代又作何解釋呢? 古代說“非禮”是指不遵循禮儀制度。 我們知道“三禮”是《周禮》、《禮儀》和《禮記》,這是古代先賢留下的一份規矩。 這個規矩曾經長時間地影響中國人,凡是社會祥和安定、制度嚴謹的時候都遵循一種禮儀,凡是社會動盪尤其進入戰爭狀態的時候,都不遵守這種禮儀。
3 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話來概括禮的應用:“禮之用, 。”
馬未都評:2008年中國舉辦了奧運會,世界上最大的體育盛會能在我們國家舉行,尤其在當時是建國59週年,還沒滿一個甲子的時候,實際上是國富民強的一個標誌。 在這樣的體育盛會中,我們運用了大量中華文化的元素,其中有一個元素就是“禮”。
奧運會開幕式開始的時候就說了“禮之用,和為貴”,這句話實際上說的是禮的目標,就是要達到“和”的標準。 禮在社會實施當中實際上是尋求“和”。 中國人歷來是講中庸的,中庸之道在某種程度上、在某個時期對中國人的幫助非常大,使中國人的內心能得到舒緩的感覺。 我們的文化不是非常強調要強大,要超過別人,而是經常強調一種中庸。 我們看到奧運會的開幕式上最後表現了一個很大的“和”字,它就是“禮之用,和為貴”的具化。 “和”字有“和氣、和諧”的意思,這種“和”是內心之和,是人與人之間一種舒緩的關係。 我們特別不希望人際關係是緊張的,不管是在家庭、社會,還是與左鄰右舍,不管是熟人還是生人,大家都希望人際關係是和諧的。生活中經常可能碰到生人,怎麼能和諧的相處,知道禮讓,知道這種社會秩序呢? 這一點非常重要。
(據《醉文明》 收藏馬未都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