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紅高粱》裡的撲灰年畫價值不一般


撲灰年畫撲灰年畫
前不久熱播的電視連續劇《紅高粱》中穿插了許多高密當地的民間藝術,其中就有作為“高密三寶”之一的撲灰年畫。 劇情中,九兒將撲灰年畫作為禮物獻給她的干爹乾娘,鏡頭還給了幾個特寫。
其實撲灰年畫很早以前便受到藏界關注,老的撲灰年畫一直是眾多民俗收藏愛好者心中至寶。受市場影響,明清時代撲灰年畫價格一漲再漲。 幾年前,一件大清嘉慶十年的《神像一堂》撲灰年畫就號稱“價值千萬”。
明清撲灰年畫價格高昂,並非因為炒作,而是源自它獨特的藝術價值。 撲灰年畫造型拙樸簡練,古樸典雅,用筆揮灑粗獷,很有寫意國畫的筆墨情趣,被當代藝術家譽為“寫意民間年畫”。從現有的資料看,現在中國祇有高密一地存在這種年畫,主要集中在高密北鄉姜莊、夏莊一帶三十多個村莊。 “撲灰”的名稱源自其製作過程:取一段柳枝燒成炭條,在宣紙上勾出所需年畫輪廓,然後用另一張宣紙鋪在上面撲抹,撲灰起稿後,開始手繪,藝人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手,敷彩,描金,勾线,通過“黑筆勾邊”、“平面塗色”、“粉臉”、“賦彩”、“描金”等工序,最後在重點部位塗上“明油”即成。
據說撲灰年畫始見於明代成化年間,盛行於清代。 在清代道光年間,撲灰年畫漸漸形成兩個支派:一個以畫墨屏為主,畫風典雅,淡寫飄灑,濃筆穩重,趨向民間年畫的傳統畫法;一個講求濃彩濃色,以色代墨,向大紅大綠靠攏,追求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尤受農村人歡迎。 在題材選擇上,撲灰年畫大都符合老百姓的普遍心理和審美情趣,圍繞祈求美滿幸福、長壽如意等共同之願望,廣開創作題材,將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創作於年畫中,寓意啟迪世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