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筆跡分析可以成為有效的書畫鑑定方式

人民網 

無論是到拍賣會上舉拍,還是到書畫市場買書畫,藏家都會遇上書畫辨別真偽的問題。 尤其是當今造假仿造技術不斷改進,一些所謂高仿品亦能矇騙過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 對於普通藏家,甚至是對收藏與藝術品深有興趣的入門者,害怕買到假字畫是普遍心態。 假字畫給藏家帶來嚴重損失,也極大地干擾並傷害藝術市場。
藝術品的鑑別有很多種方式,既有專家學者鑑定,也有藝術家本人與後人的甄辨。 隨著科技手段的進步,一些科學儀器也能應用到藝術品鑑定上。 然而仿造品為了蒙混過關,造假技術也是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
在仿造品造假技術不斷改進、真假難辨的局面下,從事文字學、書法、筆跡學研究多年的華南師範大學城市文化學院副院長、中國文字學會會員方孝坤認為,筆跡鑑定會是一種有效的鑑定方式。
應用科學儀器的筆跡鑑定能消除書畫鑑定主觀上的不良因素
方孝坤從事文字學、書法、筆跡學、文化產業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多年,據他介紹,筆跡鑑定其實是筆跡分析的應用之一,而筆跡分析又屬於筆跡學。
所謂筆跡學,是以書寫痕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是通過對個體筆蹟的分析和研究,揭示書寫樣本的本質和書寫者個性、生理、心理和行為特徵的一門交叉學科。
筆跡學在國外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中國當代筆跡學研究還比較薄弱,筆跡學還沒有發展成一個學科,缺乏廣​​泛的社會關注和深入研究,通過筆跡分析來研究書法更是少見。
不過筆跡分析在國內現在多用於刑事案件的偵察方面,有很多破案方面的成功案例。 方孝坤認為筆跡分析可以應用於書畫作品的真假辨認,基於在刑事偵察方面的成功,筆跡分析在辨偽方面將會帶來卓有成效的突破。 相對於其他的鑑定方法,筆跡分析相對更加客觀。
“筆跡鑑定靠譜不靠譜,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筆跡鑑定的方法帶有科學性,應用科學儀器。從科學客觀的角度來說,筆跡鑑定可能比傳統的書畫鑑定還要可靠,我們傳統的書畫鑑定,依靠的是經驗式判斷。經驗式判斷依靠的是鑑定家積累的學識與經驗,萬一所鑑定的書畫是鑑定者未曾見過的,或者鑑定者不小心看走眼了,鑑定的結果就不那麼可靠。”
方孝坤說,筆跡鑑定能消除主觀上的不良因素:“比如說我們筆跡分析,在技術上可以運用熱敏儀去分析紙張,是不是符合所說的年代。因為不同紙張的構成不同,宋代的紙張和如今的紙張在熱敏儀裡所測量的數據就不同。用墨也是一樣的,墨水的構成也不同。這些肉眼難以分辨的因素,在儀器面前很容易就能辨別真假。”
儀器也可以應用在用筆的速度和力度的檢測之上。 可以用儀器檢測出字在書寫時的力度,有力的筆劃在紙上留下的厚度並不一樣。 壓力小的比較薄,用力大的筆劃在紙上留下的痕跡會很深。 有時將字帖翻過背面,肉眼看可以背面留下的痕蹟有多深。 用儀器測出某一件作品力度和速度的數據,將其與藝術家其他的作品比較,便可以得出結果。
在筆跡學上,創作者的作品都應該表現出“同一性”
近年來一些中國曆書法名家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拍出天價,但很快陷入作品真假的爭論之中。方孝坤認為如果運用對這些作品進行筆跡分析,對真假討論會有很大的推動,甚至能提供有力的證據。
比如在書壇和拍賣行曾引起極大轟動效應的黃庭堅天價作品《砥柱銘》真偽問題的大討論,運用筆跡分析能夠得出一些可疑之處。
方孝坤表示,可以對《砥柱銘》的紙張材料、用筆速度和力度、結構筆劃的比較、書寫習慣等方面去進行分析。 紙張材料的分析可以通過高倍立體顯微鏡、高光譜成像儀、視頻熒光儀等儀器確定書寫時間,如果與黃庭堅其他作品結果相異,極有可能是後人所偽。 “通過儀器可以測出《砥柱銘》的書寫速度和力度,得出一個參照值,然後再跟黃庭堅的其他確認真跡作品比較,也可看出異同,從而確定真偽。”
方孝坤認為,書寫習慣的分析是非常具有信服力的,“一般人來說,書寫的形式、結構都有可能偽造,但是書寫習慣很難改變。偽造者在偽造時大部分精力都傾注於如何做得像,但是無意中會將自己的書寫習慣帶進去”。 在這件《砥柱銘》中,“祝”、“禮”二字的“示”部寫成“衣”部,方孝坤說,“一個人在遣詞造句會形成一定的習慣,在書寫字詞時,也會形成習慣選擇。黃庭堅在其他作品中書寫'礻'旁時從未有錯,唯獨這件作品出了意外,這顯然是一個大的疑點。”
在筆跡學上來說,創作者的作品都應該表現出一種“同一性”,這種同一性既包括創作者的遣詞用句,也包括書寫習慣等方面。 藝術家的藝術生涯裡會有一些變化,在藝術創作上方法、觀念的改變,藝術家的創作因此也會呈現出不同面貌。 這種改變,是不是意味著不具備同一性?
方孝坤回應說,從藝術家的一生創作階段不同,但是在相同階段內依然具有同一性。 如果一件作品上的特徵,可以在其他作品上發現,那麼也符合同一性。 假如這個特徵在其所有時期的作品都沒有,那麼極有可能是偽造的,“只要在作品裡發現一點疑點,就可以懷疑是偽造品。”
筆跡分析能挖掘書家的狀態及深層心理
方孝坤認為,如果將筆跡分析應用於書法研究上,會給書法研究帶來很多新的思路。 筆跡分析能擴展書法的研究範圍,因為傳統書法研究,研究的是書法作品,也就是書寫​​的對象——漢字及其意義和書寫的結果。 而筆​​跡分析方法是要還原書寫的過程,挖掘書寫者的狀態及其深層心理、生理等,這比傳統的書法研究範圍要大,也更加深入。 筆跡分析不但有助於書法研究,也能看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況。
從書法裡看出書家追求的藝術風貌和精神風格這是書法研究上早已證實的,能看出精神狀態與身體狀況是否可行? 方孝坤舉例說,弘一法師在臨終前所寫的“悲欣交集”,就能從字中看出書寫者體力不濟。 “這裡面的'交'字,上下兩部分隔得太開。在這個字裡,你能感覺到弘一大師寫完上部分之後,那種辛苦的狀態,好像要喘兩口氣,再接下去寫。這樣字就會有隔斷。”
從書法看書寫者身體精神狀態的說法,在書法史上以前就有。 方孝坤說:“傅山的大兒子擅長書法,並一直學習他的書體,幾可亂真。一天他的大兒子故意將自己所寫的一幅字放在桌上,傅山看到後,十分震驚。他震驚不是說忘記了自己什麼時候寫過這幅字,而是從這書法中看見書寫者精神不濟行將末路。不到兩個月他兒子就死了,此時終得驗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