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不受眾人青睞的陶器收藏

 和訊網 

蓋碗蓋碗陶罐陶罐
馬益群
收藏陶器,冥冥中是一種自然的選擇。
陶和瓷,我選擇了陶。 觸發我收藏陶器的緣由,是2013年年初,在北京愛家收藏品市場遇到了一件齊家的陶罐。 這件高不過二十厘米的雙耳陶罐,帶有明顯的修補痕跡,但依然充滿從遠古襲來的強大氣場。 用手撫摸陶罐上粗糙的沙粒,猶如堅硬的戈壁石,它們是那麼相像,氣息相通。
陶源於土,土源於石,陶石同源。 陶是人做,石是天造,人做似天造,天造似人做,皆為神品。 這是我開始接觸陶器時的感慨。 我曾經一度像著了魔,每次去古玩城,都會挨家尋找陶罐。 也許是陶罐的埋藏量太多,價格低廉,無利可圖,古玩商不屑經營。 據說,遠古時,隨葬的陶罐是以數量多少顯示墓葬主人的身份貴賤,有的大墓,埋藏了上千件陶罐。 盜墓的人見到陶罐,嫌​​礙事,往往順手摔碎;村民在幹農活時,偶爾刨出陶罐,也會覺得喪氣,用力敲碎。
與國人相比較,日本人卻迷戀古陶溫馨、柔和的情調。 我特別喜歡日本粗陶的茶器,尤其是桃山時代以前的作品,類似樹幹、岩石、鐵器般的肌理,比瓷器更質樸、自然,顯示出天人合一的意趣。 古樸、充滿自然情趣的日本粗陶茶器,給人帶來悠然閒適的美感。
我在收藏古陶初期就喜愛與水相關的陶器,而陶器收藏與日常生活發生直接聯繫,是從紫砂壺開始的。 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北京老壺”宋雙才先生。 宋先生收藏有六百餘把老紫砂壺,對紫砂​​壺研究頗深,有獨到的見解。 他提出的紫砂壺“五美”說​​,激發了我收藏紫砂壺的興趣。
宋雙才先生的“五美”說​​,包括和之美、融之美、用之美、奇之美和隱之美。 他認為,紫砂壺適合於各種茶,能沖泡出最好的效果。 無論是高貴的普洱、龍井,還是茉莉花茶,置於紫砂壺中,都可氤氳出最醇正的香氣,流淌出最本真的色澤;紫砂壺融方圓剛柔,不僅造型上有方圓之分,壺身、壺把、壺嘴有不同的組合,壺上的線條更是有曲有直、剛柔相濟。 氣質剛強似猛士,曲水流長處也自有俠骨柔腸;紫砂壺的美存在於使用當中,將沸水注入壺中,觀壺色瑩潤如玉,聞茶香裊裊而來。 拿來摩挲把玩,心中頓生愉悅親近之感。 紫砂材質特殊,這是一奇。它具有雙重氣孔結構,泡茶隔夜不餿。 紫砂壺表現力強,又是一奇。 每一把都有不同,變化多端,幻化無窮;雖然僅是一抔泥土,卻能化高貴於其中。 紫砂壺表面無釉色,不以浮華悅人而藏溫潤光澤於泥內,只有在不斷使用當中才會越來越美。 這種含蓄、深沉的姿態也是一種人生的啟迪。
受宋先生的影響,我在收藏紫砂壺的起步階段,就嚴格區分作品壺和商品壺。 平時用的壺,選幾百元一把的普品。 有心收藏的壺,就格外挑剔,重質量不求數量。 為了提高眼力,先後去了幾趟宜興,拜訪了汪寅仙、何道洪、王小龍等紫砂壺大師,受益匪淺。 雖然閱壺無數,其中不乏天價壺,但收入囊中的卻寥寥無幾,一則是名家壺的市場價格已遠遠高出實際價值。 再者,現在的製壺人普遍走入一個誤區,把工藝的精細複雜做到極致,以求好的賣相。 殊不知,壺不拙不成器,那些散發著濃重“機器味”的所謂手工壺,讓人興味索然。 於是,我把收藏的目光投向老壺,收藏了一些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紫砂壺。 前不久,買到一把清早期的紫砂壺,雖然其貌不揚,卻古拙大氣,壺身上留有明顯的手工拍打的痕跡,撫摸品賞,浮想聯翩。 現代工藝師的壺我也收藏了幾把,完全憑個人喜好,看著順眼,沒考慮保值升值。 雖然看的多買的少,但對紫砂壺還是興趣濃厚,無論走到哪兒,只要見到紫砂壺的商店,就湊過去和賣家攀談,增長見識。
有了泡茶的紫砂壺,茶杯也不能湊合,下一個重點是找杯子,但執意要陶製的。 馬連道茶城去了幾次,結果很失望,個性化的茶杯幾乎見不到,偶爾碰到稍有新意的茶杯,還是瓷製的,且價格貴得離譜。 其它的茶城也去了幾家,均大失所望,賣陶製的茶杯倒是有幾家,但工藝簡單,做工粗糙,只得陶藝的皮毛,毫無藝術美感可言。
柳暗花明,去年我來到景德鎮。 當地的朋友介紹陶瓷學院附近有個陶瓷夜市,都是陶瓷學院師生創作的個性化作品,種類齊全。 我半信半疑,晚上摸黑找到了那條街道。 只見幾十家店鋪燈火輝煌,陳設的瓷器與眾多商場的貨物完全不同,帶有明顯的藝術氣息,即使不買,逛逛也很愜意。 在一家小店裡,我驚喜地發現柴窯燒製的茶杯,樸拙的器型​​,古舊的顏色,拿在手裡愛不釋手。 尋價,每隻三四百元。 等交了錢才發現,這些茶杯不是陶的,是瓷器,只是做出陶器粗獷的模樣。 我安慰自己,貌似陶器已經很不錯了,畢竟很有古陶的味道。
真正令我歡喜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在一位畫家的推薦下,我走訪了位於景德鎮郊外的三寶陶藝村。 莊園的主人李見深先生是國際知名的陶瓷藝術家,他主張陶瓷是“用的藝術”,藝術要與環境和諧。 他的工作室建在山坡上,小橋流水,泥瓦木屋,用老陶罐壘起的千年牆上閃耀著午後溫暖的陽光。 和李見深老師依窗而坐,茶几上堆滿了各式陶製的茶具,杯子、蓋碗、水盂,尤其是那些茶杯,肥厚的釉面色彩繽紛,握在手裡溫潤輕柔,啜一口茶湯,山野的清香在口中瀰漫,令人陶醉。 一邊和李老師聊天,一邊把玩茶杯,恍惚間,手裡的茶杯變成了五光十色的戈壁瑪瑙石。 我聞到了熟悉的味道,一種來自原野的泥土氣息。 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苦苦尋找陶器。 回到北京,我的身邊增添了十幾隻可愛的陶杯,天天喝茶時品賞把玩。 見杯如見君,散淡、幽默、智慧的李見深先生,彷彿就坐在我的對面,用他做的粗陶碗大口喝著從山上採來的野生茶,他這種慢活的生活態度深深感染了我。 熱愛自然的藝術,用藝術美化生活,這是我通過陶杯與李先生之間的默契。
我近期的收藏由古陶、紫砂壺到陶製茶杯,經歷了三個階段,涉及的門類看似各不相干,其實,緣是一樣的,為了求得內心的安詳平靜。 記得我在15年前收藏內蒙古戈壁石時,許多人不理解,因為那時的廣西大化石、彩陶石是收藏主流,買了就掙錢。 如今,我收藏陶器和十幾年前的感覺一樣,瓷器是主流,陶器遭冷落。 恰恰是不受眾人青睞的戈壁石、陶器,在我眼裡是至樂之物,它們以簡潔、純粹、自然營造了一種淡泊寧靜的“語境”,成為我心靈的棲息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