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圖1廣東省博物館藏“大明弘治年制”款黃釉碗圖2廣東省博物館藏“大明正德年制”款黃釉碗
恬淡老成共一色皇室釉色兩朝珍
山東聊城高紅光
傳世黃釉始見於宣德,弘治、正德達到巔峰。 以嬌豔欲滴、恬淡飄逸著稱的弘治黃釉,其審美價值、燒造水準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 弘治黃釉釉色純正,釉面平整,滋潤嬌嫩,光澤度好,又稱“嬌黃”、“雞油黃”。 加上採用澆釉工藝,即將釉料直接澆在白釉釉表或素胎之上,故又名“澆黃”。 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大明弘治年制”款黃釉碗(圖1),就是其間的經典之作。
弘治黃釉主要特徵:一是色調恬淡,嫵媚嬌嫩;二是造型規整,修坯細潔;三是通體黃釉,光素無紋;四是底足低矮,圈足光滑;五是盤底塌陷,撫之突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黃色,作為帝王的標誌、皇權的象徵,是皇室的御用專利,也是世俗社會不可逾越的一條紅線。
據史籍記載,唐高祖武德年間,在皇室及各級官員中製定了嚴格的用色標準,明確規定,黃色為天子用色,“禁止士庶穿黃。”入明,除了服飾顏色外,還對用瓷釉色嚴加管束。 據《英宗天順實錄》記載:“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瓷。(違者)首犯凌遲處死,籍其家資,丁男充軍邊衛,知而不以告者,連坐。”在色彩使用上,王權社會可謂是壁壘森嚴,“濫用黃色”更視作“對皇權的嚴峻挑戰”。
帝王的自身修養與價值取向,同樣會對瓷器生產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如後世史學家對禮賢下士、勵精圖治的弘治評價:“力挽危局,清寧朝序,恭儉有製,勤政愛民,為中興明主。其功績不亞於太祖、成祖,在個人品德方面,更勝於太成。”晚明學者朱國禎對弘治同樣讚譽有加。 弘治黃釉“清雅秀逸、含蓄內斂、通體一色、素面朝天”,正是弘治“潔身自好、勤政愛民、仁者為懷”特定性格的客觀折射與真實外現。
與弘治相比,正德黃釉呈色較深,故有“老成持重”之說。 廣東省博物館另有“大明正德年制”款黃釉碗(圖2),高7.3、口徑16.4、底徑6.6厘米,底書青花雙圈“大明正德年制”。 同時,正德黃釉工藝繁複、花樣翻新,品種拓展到黃地綠彩、黃地紫彩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