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收藏家梅林:品茶泡茶從賞器開始


收藏家梅林鐘愛老壺有百年歷史,其拉絲工藝是純手工制成 收藏家梅林鍾愛老壺有百年歷史,其拉絲工藝是純手工製成
步入梅林的普洱茶工作室,架上鐵壺幽幽散發著冷峻的光澤.高浮雕式圖案,專為皇宮貴族設計固然張揚華麗,風格簡約、沒有任何紋飾的素面鐵壺也不失大氣沉穩,素雅古典的造型讓人瞬間沉醉於古樸的韻律中.
  是玩家、也是買手,普茗軒主人梅林周圍聚集著一群對普洱偏愛、對鐵壺鍾情的茶友.對梅林的信任讓朋友們選茶、挑壺有了「少走彎路」的踏實.梅林更希望自己的定位是「茶師」,「茶師」而非「茶藝師」,一字之差折射茶界現階段欠缺的是正如鐵壺般敦實厚重的人文境界.
  泡茶是個技術活兒
  梅林將自己對茶的理解歸結為水到渠成,其根本就在於「愛玩,喜歡把愛好變成工作,把工作變成事業,對『玩』的專注與深入往往能開拓出一片全新的領域」.早年做汽車專業記者的經歷,讓梅林全國各地到處跑,2005年開始接觸普洱,從此一發不止.
  「剛接觸普洱時,有幸與中華茶藝理事會會長何作如一起,喝到了很多的印級茶和號級茶.」梅林說,能喝到老茶,本身就包含著一種對老茶人的尊敬, 而對茶人的感恩更多體現在講究的沖泡上,「那一定不能是隨性的,泡茶很講究技術.」據梅林介紹,當年何作如泡茶,離不了的是一個能倒計時的鬧表,一個量 杯,以便用別人的壺泡茶的話也能精確測量壺的容積,一個電子秤,用來精確計量所投茶量.一個溫度計,用來測量沸水的溫度.不能少的測試酸堿度的藥水.「泡 茶水是茶之母,水的酸堿度也決定茶的味道,我們曾經將各種瓶裝水、桶裝水一一檢測PH值,選擇最適合茶的.」
  以老普洱為例,陳年普洱茶最講究水溫,而北京的海拔條件下,一般壺燒開水,能達到95度已是頂點,而鐵壺卻能將沸水溫度提升到97度.雖僅兩度 差異,但對茶的香氣影響卻不可小覷.「哪怕只是多一度,普洱茶的香韻都能更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而壺蓋越重、壓力越高,煮出的水越優質.同時,鐵壺還能改善 水質產生更軟滑、清甜的口感,為好茶錦上添花.」梅林說.
  「老茶需要高溫來喚醒.即便是平時喝開水,也還是鐵壺燒出來的口感更甜.」就這樣,梅林從使用開始「玩」起了鐵壺.逐漸地,他發現每把鐵壺的造 型、做工都不一樣,上面更是承載著各式各樣的中華傳統文化典故.他會因為得到一把心愛的鐵壺而興奮不已,睡覺都放在床頭,反覆摩挲把玩,感受它粗中帶細的 品質,洞悉匠人製作的心機.
  鐵壺收藏只為沖泡好茶
  如果說跟隨「技術派」的何作如喝茶讓梅林初識鐵壺,那麼如今「玩」鐵壺跟剛入門已不可同日而語.
  據梅林介紹,日本鐵壺分為南部壺與京都壺兩派,其中南部壺是日本尋常人家的日用品.而京都壺則屬於收藏品的範疇,工藝精緻,以龜文堂、龍文堂、 金壽堂、光玉堂四大堂號為代表.「好壺的工藝非常細膩,每一把都不可複製.」讓人心醉的,還有壺身那精雕細琢的紋飾中體現的中國元素.雖是日本製作卻吸收 了兩國的文化精髓,紋飾除有梅、蘭、竹、龜、蟹、鶴、菊等傳統圖案,還有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的華美意境,展現了鐵壺精湛工藝的極致.就連鐵壺的壺嘴、提 梁、壺蓋上的摘鈕、鈕座均是賞玩的樂趣所在.小小的摘鈕造型獨特,有松果、靈芝、魚、貔貅等妙物為鐵壺之美點睛.鐵壺的每一處細節無不傾注了設計者、鑄造 者的匠心,為觀者營造出絕美的視覺感受.
  實踐證明,老鐵壺煮水,一方面鐵壺會吸附水中的氯離子,另一方面鐵壺煮出的水中會釋放出鐵離子,可以補充人體每日所需的鐵質,還可預防及降低高 血壓.老鐵壺煮水具有軟化水質,讓水的口感厚實飽滿,而又順滑.在品飲好茶時,事半功倍,為茶加分不少.特別適合泡老茶或煮茶用.因以生鐵為原料,透過鑄 造方式,加之作者藝術造旨,形成老鐵壺特殊的文化.既可以當成一件日常煮水器來養生,又是藝術品,可做古董收藏、把玩、欣賞.鐵壺成為茶友煮茶、品茶乃至 斗茶的雅器.
  「茶的『道』,就不是隨隨便便泡茶喝了,它體現了一種修行.正如鐵壺在藝術上拙中帶巧,舉重若輕.」梅林說,茶之道,不僅僅在乎茶.正因如此, 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日本茶道深深打動了梅林,讓他置身於日本茶道具的研究中.瞭解日本茶道具,從鐵壺入手,領略幾分此中奧妙.傳承的已經不 僅僅是鐵壺,而是一種心智的熏陶.
  茶藝師不應只是「職業資格」
  起初為泡茶接觸鐵壺,由鐵壺又涉足日本茶道.有了日本茶道的對比觀照,梅林對國內茶道已有不同見地.
  「不可否認,現階段的茶葉消費市場,需求的層級劃分十分明顯.一個層面是作為大眾消費的快消品,另一個層面就是玩茶、鑑茶,對茶品質要求有一定 高度的品鑑茶.」梅林說,而對於第二個層面,市場又多有誤解,以普洱為例,消費者多以為「貴」就是好茶,「陳」就是好茶,於是一味追求價格與年代.這就需 要有真正懂茶,需要融合了個人體會與個人品鑑的專業人士來引導,教消費者如何選茶,如何品茶.
  「目前茶藝師的培訓,看起來很美,但是很浮,真正喝茶的人並不見得欣賞,反倒很擔心花哨的做法沖泡的茶不好喝.茶藝淪為單純的表演,沒能與喝茶融合在一起.」
  梅林認為,茶藝與茶成了兩張皮,歸根到底在於茶藝師尷尬的角色定位.茶藝師是服務員,作用成了簡單的添茶倒水.缺少與消費者真正在茶層面的交 流.「茶、水、人應該是合為一體的.我一直主張在『茶藝師』的基礎上增加『茶師』的角色,這一角色不是服務員,而應該是有著豐富品茶經驗的茶人,有對茶本 身深刻的瞭解,並有獨到的沖泡方法,惟其如此喝茶人才能真正受益.有些很好的茶,名氣不大,價格也並不貴.這就需要有經驗的茶師去發現,並引導更多的人品 鑑和欣賞.」而目前,所謂茶藝師在引導方面的功能遠遠不夠.
  「真正價值幾萬乃至十幾萬的茶,其實可遇不可求.市場充斥高價茶,性價比未見得合理.目前老茶喝八九十年代的,古樹茶喝2000年左右的就足可 以滿足品鑑需要,不必一味追老茶,這對新入門的人尤其重要.最好就是有一定年份,性價比好的『中生代』茶.作為生活茶,品質上有保障,資金上也不至於過於 奢華與鋪張.」
  茶師自己會「淘」茶,對老茶,有蒐羅市場的經驗,有遍訪藏家的閱歷,對新茶則有親自到茶山看毛茶,拼配定製的能力. 「茶師是買手,上次商報報導的黃剛就是這樣的『茶師』,黃剛說自己不喝的茶絕對不賣,這同時也是買手的信條.」題中之意遠不是作為服務行業的資格評定的 「茶藝師」所能涵蓋的.
  在梅林看來,尷尬的「茶藝師」折射茶文化的逐利性被過度放大,對比觀照臺灣和日本茶道,茶文化如果被賦予了過強的經濟功能,純粹成為利益的載體,一切便流於形式,忘記了茶道的根本是要選好茶、泡好茶,教人品茶、賞茶.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