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 彰化北斗 奠安宮 (東螺媽祖) ~

 


~      北斗奠安宮媽祖俗稱東螺媽,與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並稱彰化縣三大媽祖廟。

~     建廟沿革
  明鄭時期,北斗先民渡海來臺,為保安然渡過黑水溝(台灣海峽),乃至湄 洲天后宮恭請聖駕,分靈殿內軟身媽祖聖尊,護航來臺。先民進入東螺舊社(溪州鄉舊眉村、圳寮村一帶)屯墾後,發展有成,乃於康熙年間創建「天后宮」。至於 東螺街天后宮的創建年代,《台中州寺廟台帳》第一冊北斗街「奠安宮(媽祖宮)」項下記載為康熙57年(17185月,奠安宮廟方早期發行《北斗鎮奠安宮概史》則宣稱創建於康熙23年(1684),此二種說法目前已不可考,然而《台中州寺廟台帳》載錄時間明其月份,或有其所本。

  考諸東螺街漢人聚落之形成,康熙年間創建祠廟之說法亦有所對應,不過草 創時期的宮廟規模應當不大,其後伴隨著東螺街肆的成型,東螺街天后宮才逐漸發展、興盛起來。以台灣而言,東螺天后宮媽祖廟是全省少數幾間於康熙年間即已建 廟者;就南彰化而言,歷史最久,堪稱彰南開基媽祖宮。

        嘉慶11年(1806) 由於水災、兵禍以及漳泉二族械鬥,東螺街傾圮,武舉陳聯登、文舉楊啟元勘查寶鬥一地,卜示媽祖後,擇於東螺溪與清水溪之間一處「寶斗」的高亢河洲地,購地 重建街肆與天后宮,北斗街於焉發展成為一名勝古肆。北斗建街之初,考量穩定人心,乃先於街肆中心,購買熟番土地,重建媽祖廟,並以媽祖廟為中心,擴展北斗 街。待媽祖廟落成後,地方仕紳見於兵禍、水患連連,希望在媽祖的庇祐之下,街民從此安居樂業,故取「奠定厥居,安集乎民」之意,將「天后宮」更名為「奠安 宮」。

        由於北斗媽祖廟從東螺街遷來,所以奠安宮重建時,溪州舊眉(東螺街舊址)村民乃奉獻屋頂的第2根樑柱與媽祖分身神尊,因此日後每當各地前往北斗媽祖廟登記請媽祖時,僅有舊眉村信徒可以不必排隊而得以隨意請神,從而可見溪州舊眉村與奠安宮的關係匪淺。

  嘉慶年間,先民遷居寶 斗,建街之初,亦著手規劃重建奠安宮媽祖廟,由於百廢待舉、經濟拮据,因此重建的媽祖廟只有一殿,建材以土埆、木料、古磚為主,外觀簡樸,少繁複雕飾,卻 別有一股風味。這樣古樸的廟貌,反映了當時創業的艱辛,紀錄了先民開拓的血淚史,所以「奠安宮古廟」建物不僅僅歷史悠久,其中交雜著先民辛勞的建樹與共同 精神的支撐力量,乃是北斗鎮民共同的歷史記憶與地方情感之投射。這樣古樸的廟貌,由於全臺所存不多,價值不斐,因此民國72年(1983)曾被列為國家指定之三級古蹟。由於奠安宮創建維艱,因此創建初期僅有一殿,到了同治7年(1868),秀才陳作舟倡議修建,並增建兩側護龍,始完成奠安宮古廟面貌。

                                          原古廟歷史照片

~      新廟重建
  民國63年(1974)地方倡議增建後殿,歷時10年,於民國74年(1985) 落成。興建後殿期間,奠安宮前殿古廟因古樸廟貌,列為國家指定之三級古蹟,然而由於年久失修,安全堪慮,奠安宮管理委員會乃有重建新廟之構思,並鑑請內政 部重新評估與解除古蹟認定。相對於此,地方另有保存古蹟之聲浪,認為奠安宮古廟對於北斗後世子孫具有傳承的意義,不容拆除或移往他處,其時亦有人提出折衷 辦法,建議採取「廟中廟」的作法,既可擴建廟宇規模,同時亦能保存古蹟。最後,在管理委員會與地方政治人物的主導下,民國77年(1988)奠安宮解除古蹟認定,並將古廟拆遷至台灣民俗村內,新殿工程並於民國78年(1989)動土奠基,前殿歷經14年興建,擇於民國92年(2003)吉時入火安座,期盼衍派湄嶼,聖地重光。


   
     遷建台灣民俗村的奠安宮古廟(圖像提供:謝瑞隆)


~      位於奠安宮廟前有一棵老榕樹,是為了慶祝日據時期〔西元 1926 年〕日本昭和天皇登基所種植的紀念樹。

~      榕樹下的解說牌

~     另外廟旁有一座石碑,碑文主旨是說明嚴禁筏夫利用渡筏載客時勒索的告示碑文,因舊時奠安宮前數百公尺處就是東螺溪,需靠渡筏往返兩岸,為了防止筏夫漫天喊價勒索,因此才明文規定,立碑告示。

~     北斗奠安宮媽祖俗稱東螺媽,與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並稱彰化縣三大媽祖廟。
        大家都聽過「一府(臺南府城)、二鹿(鹿港)、三艋舺(萬華)、四北斗(東螺北斗)」這句名言,凡住在中部地區的人們,都能誏誏上口,耳熟能詳。
     北鬥在明朝、清朝時期(距今約四、五百年前),閩(泉州)、粵(潮州)地區居民就陸陸續續搭船隻渡過黑水溝(臺灣海峽)→渡海來台拓墾。換句話說:就是唐 山過臺灣!!!話說開墾要用農具、定居需要建材(大柱也就是大松、瓦片)、尤其是精神信仰建廟,需跤趾陶、彩繪顏料來進行雕龍畫棟(閩南人渡海來臺時,隨 身恭帶玄天上帝、媽祖神像、觀世音菩薩、福德正神、聖王爺等諸神衹;客家人渡海來臺時,隨身恭帶三山國王、土地公等諸神明)。剛開始墾荒時,需要大量的日 常生活用品。因此要有商船往來...
   當時商船往來分四條水路。第一條是從台南府城好像是鹿耳門上陸(在安平古堡那邊);第二條是從彰化鹿港溪上來;第三條是從淡水水道進入錳舺(今萬華地 區);第四條是從舊濁水溪溪口台西、大城,船隻沿著水道進入北斗奠安宮前那條叫宮前街向南延伸街底的舊濁水溪邊上岸。所以至今北斗奠安宮週圍的街道,尤其 是宮前街兩旁都是清朝時期的建築物,或是日據時期的仿歐洲的哥德式建築。甚至還留有自大陸由船隻運送過來的老舊榨麻油、榨花生油的機器設備店家仍然繼續在 為人客(閩南語發音)服務營生著。還有一家符燈籠的老師傅,用竹編成形,再以黃色的紙糊貼,最後彩繪花鳥、桂竹,內插蠟燭的燈籠。連元宵節小孩子手提應景 燈籠都有在勞作作買賣。也有石雕刻的師傅!竹編的炊紅龜粿、炊菜頭粿的籠神器材設備。
以上細說過程就是「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北斗的由來去脈。

~    奠安宮前殿正殿大廳

~     前殿正殿神龕
                                                  
                                                  第 1 代鎮殿媽:東螺街鎮殿媽
  奠安宮正殿神龕內龍邊(左)聖尊乃東螺街天后宮時期(天后宮創建時)所雕塑的鎮殿媽,為『東螺街鎮殿媽』,已有近300年歷史。
                                        
                                           第 2 代鎮殿媽:北斗街鎮殿媽

  奠安宮正殿神龕內正中央聖尊乃北斗街時期(嘉慶11年遷建北斗街)所雕塑的鎮殿媽,為『北斗街鎮殿媽』,已有200餘年歷史。目前為奠安宮新廟的鎮殿媽祖。

            奠安宮開基舊大媽(東螺開基祖媽)

                               奠安宮舊二媽


                               奠安宮舊三媽


                               奠安宮舊五媽



                                奠安宮舊六媽

~     正殿龍側偏殿主祀 「神農大帝」

~    「神農大帝」之金身

~     龍側最旁之神龕主祀      「五路財神」

~     「五路財神」之金身

~     正殿虎側神龕主祀 「開台聖王」〔鄭成功〕

~     「開台聖王」〔鄭成功〕之金身

~     虎側最旁邊之神龕主祀 「境主公」

~      「境主公」之金身

~     正殿前之    「千里眼將軍」

~      正殿前之      「順風耳將軍」
 

~      前殿後牆有著歷史故事的精美浮雕

~     經由前殿階梯可上抵二樓兩側迴廊通往後殿

~    兩側迴廊也都有精美彩繪圖畫

~     後殿於民國63年(1974)地方倡議增建後殿,歷時10年,於民國74年(1985)落成。

~     後殿採上下兩層挑空設置,更顯宏偉莊嚴。

~     後殿之正殿大廳

~     後殿中央神龕仍是主祀     「天上聖母」

~     後殿中央鎮殿之 「天上聖母」金身

~     後殿下層龍側神龕主祀     「註生娘娘」

~     後殿之「註生娘娘」金身,前面為軟身的「註生娘娘」金身。

~     後殿下層虎側神龕主祀     「福德正神」

~     奉祀之 「福德正神」金身


~     後殿中央神龕前再側為「千里眼」和「順風耳」兩位將軍,此兩位將軍是第一代的神尪,用透明塑膠套保護,巳不再迎請外出了。

~     後殿上層主祀     「玉皇大帝」、「南斗星君」和「北斗星君」

~     上層中央神龕主祀     「玉皇大帝」

~     上殿龍側神龕主祀     「南斗星君」

~     上層虎側神龕主祀     「北斗星君」

~     後殿龍側偏殿為 「文昌殿」

~     「文昌殿」奉祀     「大成至聖先師」及「文昌帝君」等五文昌夫子

                                            文昌帝君

                                             關聖帝君

                                            孚佑帝君

                                              朱衣天子

                                              魁星夫子

~      螺青書院文昌祠創建於嘉慶8年(1803),原為大北斗地區讀書人的信仰中心,後來因年久失修而傾圮,目前留有五文昌牌位安置於奠安宮文昌殿內。此牌位上彩有朱紅漆,以金字書寫「五文昌夫子神位」。

~     後殿虎側偏殿為 「太歲殿」

~     「太歲殿」奉祀    「斗姆元君」及「六十太歲星君」

~     「太歲殿」主祀之    「斗姆元君」金身

~     後殿二樓另有一處「普陀山觀音殿」,前方有座神木雕神像的簡介,解說觀音神像的材質與尺寸等解說。

~     「觀音殿」之正殿大廳

~      奠安宮後殿此尊4.2公尺的木雕觀音像,它是1700年樹齡的紅檜雕成,民國70年左右由從事食品業有成的信眾曾獻漳與太太曾許玉梨聯名捐贈,神像以千年紅檜雕刻而成,雕工精細,法相莊嚴,是國內罕見的大型木雕神像,成了鎮廟之寶。

~     神桌上奉祀多尊不同造型的「觀音佛祖」金身


~    「觀音殿」兩側神龕奉祀    「十八羅漢」

~     另一處神龕奉祀歷代僧人祿位

~    觀音殿恭奉之「奠安宮歷代僧人祿位」之牌位

媽祖顯聖事蹟

■ 奠安宮媽祖神力超越大自然,3次大水淹不進媽祖廟的傳奇


奠安宮廟前四、五百公尺處即為東螺溪(舊濁水溪)渡 口,東螺溪時常氾濫成災,近百年來曾發生3次大水災,分別是明治31年(1898)的「戊戌大水災」、民國48年(1959)的「八七水災」、民國49年 (1960)的「八一水災」。這3次大水災,東螺溪皆氾濫成災,幸賴奠安宮媽祖的庇護,北斗街民安然無恙,大水無法流入媽祖宮。其中戊戌大水災的災情最為 嚴重,奠安宮媽祖更有一段顯聖的傳奇。
  明治31年(1898)歲次戊戌,濁水溪沿岸發生「戊戌大水災」,因濁水溪支流清水溪的上游草嶺潭潰 決,流路北移,洪水回歸舊濁水溪故道,使舊濁水溪(東螺溪)成為濁水溪下游的主流。據說當時洪水已將淹至奠安宮廟前,苦苓腳的崎腳和北斗街南側災情頗為嚴 重,相傳水災前一天,奠安宮媽祖明託夢武秀才陳作舟:大水淹至三角湧(今重慶裡普渡公壇前廣場一帶)。隔天果然洪水湧至,陳作舟不知道三角湧在何處,眼見 洪水越漲越高,陳拿寶劍隨手在地上一插說:這裡就是三角湧,滾滾洪水果然只淹到那裡。當年水災,四面皆為東螺溪、清水溪(北斗鎮北側)所環繞的北斗街竟安 然化劫,地方人士咸認為奠安宮媽祖顯靈,止住大水淹入北斗街;爾後每年農曆8月12日,東螺溪沿岸多會舉行作「水醮」、「拜溪王(墘)」等道教科儀,祭拜 溪水王府,祈求平安。(奠安宮副主委陳國展口述)

 

■ 奠安宮媽祖神威顯赫,接砲彈護北斗鎮民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人侵略中國,佔領台灣,並在台灣 經營佈局,謀求爭霸世界,當時美軍遭受日本偷襲,欲展開反擊,於是派軍機前來台灣,準備轟炸日軍在台基地。當時,美軍準備轟炸北斗地區,傳說當時美軍由軍 機往下投擲炸彈,只見地下一身穿紅衣裙女子,屢屢以衣裙接住炸彈,美軍見之大駭,乃轉移其他地區進行攻擊,當時北斗地區鄰近村莊皆受損慘重,唯獨北鬥一 地,安然無恙。於是,街內住民入廟參拜奠安宮媽祖,保佑平安,只見廟內媽祖亦穿著紅色龍袍,然衣裙上卻有幾處燒焦痕跡,地方人士咸認為此身穿紅衣女子乃媽 祖所幻化而成。(北斗鎮中圳許陳色口述)

~     前往北斗「奠安宮」參拜完之後,記得到附近嚐一嚐出名的「北斗肉圓」喔!

~    另外也特別推薦的古早味美食「高麗菜飯」

  彰化縣北斗奠安宮地址:彰化縣北斗鎮斗苑路一段120號
 電話:04-888227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