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富裕人群的不斷增加,對金銀幣有投資收藏興趣的人也越來越多.金銀紀念幣具有發行量小、材質貴重、有一定投資價值等特點,從而成為人們對資產進行保值、增值的一種較好的選擇.
金幣可以分為紀念性金幣和投資性金幣兩種.紀念性金幣是有明確紀念主題、限量發行、設計製造比較精湛,升水比較多的貴金屬幣.投資性金幣是專門 用於黃金投資的法定貨幣,其主要特點是發行機構在金價的基礎上加較低升水溢價發行,以易於投資和收售,每年的圖案可以不更換,比如我國央行發行的熊貓金 幣.
金銀紀念幣基本上都附有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簽名的證書,買賣的時候如果缺少證書會比較麻煩.目前金銀幣投資市場以當代中國金銀幣為主,根據製造工藝可以分為兩大板塊,一個是本色金銀幣板塊,另一個是彩色金銀幣板塊.
如果按照金銀幣鑄幣規格進行區分,金銀幣又可分為大規格金銀幣與小規格金銀幣,前者包括5盎司以上的金銀幣,後者主要指1盎司以下的金銀幣.自 1979年第一套金質紀念幣發行至今,我國已經發行了數千套金銀紀念幣,可供投資者進行挑選的品種還是相當多的.與其他投資品種相比較,金銀幣投資具有很 多優越之處.
1.看清大勢,順其自然
金銀紀念幣行情與其他投資市場的共同點是行情都有漲跌起伏變化,也可以分成牛市或者熊市階段,行情運行的趨勢實際上是綜合反映了各種對市場有利或者不利的因素.
投資市場行情運行趨勢一旦形成,通常情況下是不會輕易改變的,所以能夠看清行情的運行趨勢並且能夠順大勢操作者,其投資成功的概率就高,而其所承受的市場風險相對要小一些.
2.避開發行量過大和漲幅過大的品種
收藏品市場歷來有「物以稀為貴」之說.金銀紀念幣發行量的多少,是決定其投資價值和升值潛力的首要因素.一般來說,紀念幣的發行量與市場價格呈反比關係,即量少價高,量多價低.而對於漲幅過大的紀念幣,特別是近年來發行的紀念幣,由於在收藏投資熱中價格一路攀升,
市場實際存世量已遠遠超過了市場的需求.漲幅過大並不說明它的投資價值高,而是市場炒作的結果,普通投資者一旦高位「吃進」,隨時有可能因大幅下跌而深度「套牢」.
3.選擇具有獨特題材以及品相好的紀念幣
從收藏角度看,買紀念幣就是買題材,具有獨特題材的紀念幣往往會激起市場的投資熱情.如世博金銀紀念幣、生肖紀念金幣等.收藏紀念幣如同收藏郵 票,也要注意品相,即外觀質量.品相好的紀念幣與品相差的紀念幣,市場價格相差很大.金銀幣製作工藝水平、是否得過國際大獎等因素也會對金銀幣的價格走勢 產生一定影響.
在很多投資者眼中,黃金價格連連上漲,和黃金掛鉤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肯定也會出現飆漲,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因為並非黃金價格漲了,掛鉤黃金的理財產品就一定能掙錢.
由於銀行對一些和黃金掛鉤的理財產品設置了不同的條件,很多黃金理財產品收益並未出現大幅上漲,個別甚至還出現了零收益.對於掛鉤黃金的理財產品來說,產品收益除了取決於黃金價格之外,還取決於銀行對理財產品設置的條件.
掛鉤黃金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一般都設定了漲跌幅區間,設置了封頂收益率.這就並不是說金價漲多少,理財產品就能賺多少.這類產品的共同點是:在約定投資期內,如果國際金價波動幅度維持在一定區間,則能獲得較高收益.
如果金價在投資期內突破該區間,到期只能收回本金或獲得微小收益.對此類產品,投資者首先應當關注銀行設定區間的寬窄.比如有的理財產品規定, 一年的投資期內,如果國際金價的波動幅度維持在一定區間內,則能獲得較高的收益.相反,如果金價波動過大,收益反而低.所以對購買這類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來 說,國際金價上漲太快也不一定是好事.投資者只要仔細閱讀理財產品的介紹書,就可以發現銀行對黃金價格波動的區間都有不同的設置.
現在市場上掛鉤黃金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大部分是發行人不以判斷標的資產價格趨勢賺取方向收益為目的,而是賺取產品期權隱含波幅與黃金實際波幅差 收益.在這類產品中,發行人與投資者不是零和博弈的對賭關係.投資者按照產品條款約定以及掛鉤標的表現獲取給定收益,發行人通過靈活的產品設計以及風險對 沖,獲取產品期權引申波幅與掛鉤黃金未來實際波幅(其他衍生工具對衝波幅)的波幅差收益.所以,在理財產品中設置上限、下限,主要是發行銀行對自身利益的 保護,如果產品收益與黃金漲幅同步,銀行購買其他衍生工具對沖時,成本就難以攤銷.
對於掛鉤黃金理財產品,投資者要關注兩個方面的風險,一是投資標的在產品運行期間內波動帶來的風險.這就意味著,投資者在判斷黃金價格走勢時,首先應根據對未來標的價格變化,預期選擇不同產品.
如果預測標的價格有上漲空間,可選擇看漲型;預測價格波動較為劇烈,則可選擇漲跌雙贏型;預測標的價格未來會產生波動,可選擇區間波動型.這對 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很有難度.因為即使是統計歷年黃金的波動幅度,未必就能準確預測未來的波動,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二是理財產品的期限與流動 性、匯率變動等,若產品中途無法贖回,那麼期限越長,面臨的風險越大.所以投資者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看清楚理財產品介紹.具體利用哪種渠道,還是要依 據投資者個人情況和自身判斷,盲目跟風投資則並不可取.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