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
◎徐學平
顏筋柳骨,唐風宋韻。 古人書法成就,早已登峰造極,然而伴隨時間的推移,眾多文人墨跡香消玉殞,傳世傑作也日漸稀少。 碑帖作為一種獨有的文化傳承手段,記載和傳播了書法的神韻。 自古研習書法者,多以碑帖為藍本,故歷代文人墨客對以往之名帖,無不洞悉原委,明辨真偽。 書家而不明碑帖,恰如農夫不辨菽粟,工匠不識斧鑿。
碑者,豎石也,其用途不一:或識日影於陰陽,或系牲畜於廟門,或引棺柩於墓穴。 帖者,帛書也,後摹古人書而刻於石者亦稱之。 而今之碑帖,非指豎石之碑、刻石之帖,乃碑帖上文字之拓本也。
印之拓本即謂之帖,後人以此帖為臨書之法,所以碑帖又叫法貼。 據考,南唐李後主為保存古代墨跡真像,命人刻石為帖,時年號“升元”,謂“升元帖”,又以帖末有“建業文房摹勒上石”字樣,故又名之為“建業帖”,此帖堪稱法帖之鼻祖。 後來,摹刻碑碣拓本之風大盛,大觀帖、淳化閣帖、三希堂帖、快雪時晴帖等拓本,更是一翻再翻、幾失其真矣! 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得碑帖具備了很高的收藏價值。
品評碑帖之真偽,必須熟於舊時拓印所用紙墨之詳情。 昔日拓帖之紙,有南北之分:古之北紙,其紋橫,質鬆而厚,不甚受墨,北墨多用松菸,色青而淺,不和油蠟,故北拓色淡而紋皺,如薄雲之過青天,謂之夾紗作蟬翅拓;南紙其紋豎,墨用油煙,以蠟及造烏金紙水,敲刷碑文,故色純黑而有浮光,謂之烏金拓。 古帖受裱多次,歷年久遠,其墨濃者堅若生漆,以手揩之,纖毫無染,且常有一種異香發自紙墨之外。
品評碑帖之真偽,還須了解金石碑誌本身起始之狀況。 首先得觀察拓本字口是否有神韻、石花是否自然,這便要藏家對該帖石的摹刻、斷裂及損毀等都要瞭如指掌。 其次得看其首尾有無題跋、有無收傳印記,題記和印章與拓本內容是否相符。 若拓本好,但無跋印,那就還須進一步推敲。 若拓本真實,題跋、印章亦可靠,那就不失為善本了。 倘若拓本有問題,即使題跋可靠,亦只能是偽帖。
就偽帖而言,也須區別對待。 古人作偽者多非等閒之輩,或富商大賈求之不得而設法為之,或仕宦巨族仿而製之以廣其傳,故拓印亦極其鄭重,必選佳紙佳墨,邀能工巧匠為之,絕不會苟且從事,雖為偽作,其紙墨匠工亦必與真者無殊,與今人作偽者早有天壤之別了。
因此,收藏當具獨到的眼光,切不可成見太深,只有這樣才能品得個中真味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