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山許多老地名都含有軍事的意味,原以為是舊鄭成功反清復明的軍事屯田營盤地的流芳,如前鋒莊、後協莊、援剿右(營)、援剿中(營)(今燕巢)、角宿(營區邊角哨站),但無文獻記載可供究查,只知鄭經治台期間在「五甲尾汎」(註1)駐有釐兵五名,以維商務秩序並抽釐金交易稅,清初朱一桂「鴨母王」起義,在後林爽文反清之亂岡山都沒有駐兵防衛,甚至「義民節」的由來,各家研究資料中岡山地區也沒有常駐軍隊的記事,後劉永福於中法戰爭後,到台灣割讓日本之前曾駐防台南才已岡山地後為預備陣地位置的設置,再看岡山程香後紅地區的宗教信仰,崇拜淮軍的安徽軍神,張巡、許遠、雷萬春等「安史之亂」的烈士英雄,「尪仔公」、「雷元帥」、「保儀大夫」等都是台灣地方少見之神明,又如岡山後協、程香、後紅、前鋒(不應是前峰仔的峰)應都是劉銘傳巡撫台灣開墾以後李鴻章嫡系淮軍留駐岡山所遺的芬芳。
註1:明鄭萬年縣時期的「五甲尾汎」-嘉興裡菜市場(舊媽祖廟前)。
更早前,流經岡山平原的阿公店溪經常氾濫。當時的人民始終無法遷徙到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到了四、五百年前,才有平埔族遷徙到岡山,過著漁獵的生活。明鄭時期漢人慢慢移入,當時的生意人,沿著阿公店溪的出口(彌陀舊港口),把貨物運送到仁壽橋附近交易,使岡山漸漸成為鄰近鄉鎮的水陸運中心,三百多年來,岡山發展出三條,曾經燦爛而且具有時代意義的街坊。
阿公店的第一街:維仁路
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登陸鹿耳門趕走荷蘭人後,分派部將屯墾岡山的前峰、後協,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鄭成功死後,兒子鄭經派一位「千總」坐鎮岡山,此後漢人就慢慢移入了,阿公店也逐漸形成一小市集,移民就在現今的維仁路與平和路交叉路口,募建了一座媽祖廟,廟口前就是當時人民所稱的「街頭」,沿著維仁路到岡山國
小就是當時的「街尾」,向南北伸展,臨街的兩側有油車坊、豆腐店、布市、米粉間、醬間、金銀紙店、糧食雜穀、木屐店、棕簑店、打鐵店、漢藥店等。多集中在
廟口。當時的市街建築大都有「亭阿腳」,建材大多用土確,屋頂用瓦覆蓋,都是住商合一的建築,房屋大多狹長,前面臨街店面,中間是住家,後面是加工場所和
下人的住處。
阿公店的第二街:開元街
岡山位於府城(臺南)和縣城(高雄)間交通必經之地,也是阿蓮、田寮、彌陀、梓官、永安等鄉鎮間物產的交流中心。1920年代岡山日漸繁榮人口大增,日本為了加速皇民化政策,拓寬平和路拆媽祖廟。「九一八事件」發生後,日本為貫徹南進政策,選定岡山為日本海軍南進的空軍機場,大量的日本軍人進駐了岡山,為瞭解決日本軍人生活的苦悶,開元街一帶就有了朝鮮樓、水逢樓、舊戲園等燈紅酒綠的煙花場所,老一輩的岡山人稱這條街為「開錢街」,街上的陳婦產科、和春中藥房就是當時的西式建築物。
阿公店的第三街:平和路
民國20年代,平和路一帶逐漸形成新街,為方便阿蓮、彌陀居
民入城做買賣,每天早上有馬車載人送貨到太吉藥房一帶,午後再回鄉下,直到30年代客運車的行駛,才讓平和路南來北往的商旅越來越多,此時中街的地位逐漸
替代了開元街;而中街的太吉藥房、王氏醫生館和一些傳統商店,都是日據時期的洋式建築物,從現在中街繁榮的景象,不難想像昔日中街的熱鬧和風光。岡山鎮位於高雄縣西方﹕北鄰路竹鄉、阿蓮鄉,南接橋頭鄉、梓官鄉,西與永安鄉、彌陀鄉接壤,東與燕巢鄉、田寮鄉毗鄰。地理面積東西寬約9點2公里,南北長約8點5公里,總面積47點94平方公里。行政轄區劃分為:壽 天裡、維仁裡、岡山裡、平安裡、台上裡、竹圍裡、後紅裡、忠孝裡、和平裡、大遼裡、灣裡裡、程香裡、前峰裡、仁壽裡、白米裡、信義裡、仁愛裡、四維裡、劉 厝裡、石潭裡、後協裡、福興裡、復興裡、協和裡、本洲裡、嘉興裡、嘉峰裡、潭底里、大莊裡、華崗裡、三和裡、協榮裡、碧紅裡、為隨裡、壽峰裡等三十五里。
岡山壽天宮源自,康熙51年(西元1712年)由「台南祀典大天后宮」天上聖母分靈,乾隆41年(西元1776年)5月重建廟宇,於阿公店街(平和路與維仁路之交叉口)。民國廿年(西元1931年)夏,大雨氾濫,河水潰堤,境域盡成澤國,壽天宮地處低漥,受害尤烈,幸賴當時岡山街長楊縛帶領街民疏導溝渠,順利引洩洪水,再擴建廟宇,規模初具。民國26年(西元1937年),日本政府藉解除岡山街水患及整修街道名義,便將媽祖廟拆除並遷至現址,根本原意在於破壞傳統信仰。另外在原本阿公店街壽天宮的北邊,還有一座建於日治初期的土地公廟,與壽天宮同時被拆除,現在重建於壽天宮的東北側。目前壽天宮正殿前仍可看到一對異於台灣傳統廟宇的閩南石獅,憨笑的石獅正是日本神社的遺蹟。中山公園入口牌樓原本也是日本神社的大門,但已拆除,除這對石獅外,已不復見日本神社的面貌。
民國38年(西元1949年)8月組重建委員會,由地方士紳楊縛、吳瑞泰、戴良慶縣長、王查某、莊南等人,捐募鳩資,重建壽天宮於現址(公園路40號),成為南部名剎之一。民國67年(西元1978年)第五屆委員會再度重新整修殿宇暨庭院等。民國75年第六屆委員會重建「壽天宮福德祠」,民國76年(西元1987年)12月10日達遂眾願,完成「後龍殿」後方的「福德祠」。民國83年吉時動工增建玉皇殿(後龍殿),成三樓式建築。結構是完整的「回」字形,採取三層漸進高昇形式。
壽天宮廟內有兩項極具歷史意義的文物,石置公斗和築案石碑。石置公斗(註2)的石具上鐫刻「阿公店公斗」字樣,上部有一凹洞,合一斗,是昔日糧米的寸器,凡買賣米糧,有所爭議時,皆以此為標準。築案石碑是先民深為積水所苦,集資築岸杜絕水患,石碑立於清乾隆41年(公元1776年),距今已有230年之久,是壽天宮歷史悠久的最佳證明。
(註2)石置「公斗」:是昔日量米的公器,舊時阿公店地區凡買賣米糧,有所爭議皆以此為標準。石具上部有一直徑27公分掏空的圓錐體,容量恰合一斗,在經過年久的風雨的侵蝕,字跡也漸模糊。1937年拆遷重建期「公斗」亦消失不見。直至1987年在岡山壽天宮舊址(維仁路與和平路之叉口)的水溝整治工程,被岡山壽天宮的委員代表孫懷仁先生發現,與劉進隆先生合力請來堆高機將「公斗」移到岡山壽天宮福德祠旁安置,後來又移到壽天宮前殿廣場的左側,供民眾觀賞,懷古、思古之情。
壽天宮前殿仍保有古樸風貌,殿內側壁,彩繪「湄水聘賢、三顧茅廬」之歷史典故;聖母出巡鑾轎,排列井然。正殿迴廊壁堵飾以彩雕、彩繪,取之「媽祖世家、媽祖誕生、觀井得符、機上救親、化草成木、禱天乞雨、收服二神、媽祖升天」之生平典故。
正殿主祀天上聖母,陪祀註生娘娘(左龕)、中壇元帥(右龕),千里眼、順風耳側侍龕前,爐香裊裊靜逐。歷年來媽祖神靈赫奕,忠霑閭巷,誠黎民之幸。
後殿是金碧輝煌的廟宇大樓,二樓「觀音殿」主祀觀音菩薩,金童玉女隨侍其側,附祀文殊菩薩(左龕)、普賢菩薩(右龕);左廂供奉關聖帝君,題字「正義參天」,正是千古英雄人物之寫照;右廂供奉岳武穆王,題字「忠孝節義」,道盡宋朝民族英雄之精神兩側壁堵淺山嶙峋,十八羅漢供奉其間。一樓則為「斗姥天尊殿」-主祀斗姥九皇星君,附祀文昌帝君(左龕)、月老尊神(右龕);左右廂房供奉六十值年太歲星君。
後龍殿有三層樓,三樓主祀玉皇大天尊,座前同祀三官大帝,附祀有李靖元帥、楊戩元帥、王天君、趙天君。二樓主祀三寶佛,附祀阿難尊者、迦葉尊者、葫蘆仙童、火炎仙童,(左廂)南斗星君、(右廂)北斗星君,經書仙、捧劍仙童隨侍其側。一樓主祀彌勒尊佛,佛蟠仙女、經書仙女隨侍其側,同祀(左廂)濟公禪師、(右廂)純陽祖師,柳星君、進寶仙童隨侍其側。
依循路徑至廟後,「福德祠」矗立於眼前,原岡山福德正神廟建於公園入口前左側,50多年前在清理阿公店溪時被拆除,福德正神神像暫時供奉於媽祖廟內,約民國71年時方成立福德祠籌建委員會,著手籌備興建,民國76年完工,殿中正龕奉祀福德正神;同祀左龕財子壽三仙,右龕義民爺,並計劃在福德祠和殿後的空地,設立糼稚園及托兒所。壽天宮每逄農曆正月15日,以道教方式舉辦為期一週的禮鬥法會,每次參加拜斗大會者,約數千人次。
農曆9月15日是岡山的義民節,最主要是紀念鄭經時代駐岡山的一位千總;距今330年前,明末沿海各地均有海盜出沒,鄭成功之子鄭經,派遣一位千總(本名湮沒難考)駐紮在阿公店(今維仁路一帶)以理其政。此位千總,為政寬猛並濟,而阿公店因千總治理有方,漸成一個豐饒之地,引起了海盜的覬覦之心。千總基於守土有責,遂領兵清剿。俘獲之海盜,一一斬首示眾,以敬傚尤。百姓得以恢復太平日子。不過少數的漏網之魚,卻亟思報復,以雪敗戰之恥。就在9月15日,鄭經調動兵馬,將兵調往安平,只留少數兵力。海盜們獲知這個消息,遂大舉來襲。千總突遇襲擊,只有緊急召集二百名民兵和留守的少數兵力對抗。激戰一夜,終因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了。千總死後,海盜們繼續騷擾阿公店一帶。居民常常會想起千總在世時的種種好處,於是沿眾議尊稱他為「義民爺」,同時於9月15日當天,家家祭祀以示崇敬與懷念。時又有一部分義民,想要消滅海盜卻手無寸鐵,遂削竹為槍埋伏於竹林中,準備和海盜決一死戰。然而終究不敵。為紀念他們的義行,所以每年的義民節,眾人就到當時的舊戰場(今岡山中山公園)憑弔一番,在感傷之餘,砍一些竹子編製冊使用,以表示永誌不忘。久之,此地就演變成一竹器市場即為籮筐會。
義民節的由來另有一說,乾隆三十五年,善化鎮的黃教與陳宗寬、鄭純石等,以朱一德為軍師(朱一德係影射朱一貴),在岡山豎旗反抗清朝,大肆燒殺附近汛兵。翌年知府鄒應元聞報,即率軍並招民兵與原住民的義勇軍予以清剿,大破之,黃教遁逃,不知去向。為紀念為鄉里犧牲的義勇軍和民兵,遂稱之為「義民」。不論義民節是因那一個事件產生,都是在紀念保家衛鄉的義行,在義民節舉行的籮筐會就別具意義。
壽天宮廟址:高雄縣岡山鎮壽天裡公園路40號
電話:(07)621-2424
「參考資料」
1.台灣府通去稿
2.萬年縣誌稿
3.尪公寺碑記
4.岡山鎮壽天宮碑記
5.岡山壽天宮宮誌/壽天宮管理委員會編著78年出版
6.岡山鎮誌/岡山鎮公所89年出版
7.媽祖信仰與地方社區-高雄縣媽祖廟的分析/林美容
8.壽天宮廟誌編輯委員會/戴清福主委/召集人劉國明
廟宇之美(三)
窺視岡山壽天宮主殿與新建後殿廟宇之美
格局
寺廟的格局與主杞神的神格有很大的關聯;此外風水、地形環境與建廟經費的多寡也是影響格局的重要因素。
興建寺廟要請勘輿專家看風水、定方位,並按主祀神格等級決定規模的大小。等級越高的神明在格局上可以享用正南座向的廟、擁有較多的廟門、配置較多的殿宇及較高敞的空間。一般寺廟常見的格局有以下四類:
單殿式
只一殿,為各種寺廟的原型,最簡單的是一些連人都無法進入的小土地公廟;亦有前帶拜亭或左右帶護龍,形如三合院者,如桃園大溪齋明寺、北縣五股西雲寺。
兩殿式
配置有前殿及正殿,兩者間以廊道或拜亭相連。位於市街者常使用「兩殿兩廊」式,形如街屋,如宜蘭昭應宮;另一種左右設護龍,有如民宅的四合院,稱「兩殿兩廊兩護室」,此種格局是台灣常見的中型寺廟格局,如北縣淡水鄞山寺。
岡山媽祖廟為呈「回」字形平面的三殿式廟宇
三殿式
包括前殿、正殿及後殿。中其,有狹長如街屋者,如台南祀典武廟;或正殿獨立在中,呈「回」字形平面者,大型寺廟或孔廟才有的格局,如台北萬華龍山寺、台北保安宮。
多殿並連式
規模大的寺廟祀奉神祇種類多,配置如同大型宅第,形成左右並置的多個院落,如「曲」用型平面,如雲林北港朝天宮、台南三山國王廟。
由廟門看規模
由前面廟門數大致也可看出寺廟的層級規模:土地公祠只能開一門;將軍或王爺級的寺廟以開三門居多;帝后級的神祇如保生大帝、天后媽祖等,正面可開五門以上。
空間機能
寺廟是信徒對神明膜拜之所,其空間配置與動線安排,主要是為了完成祭拜的程序及進行相關的寺廟活動,所以各空間有一定的規制與名稱。
寺廟的空間是依照信徒祭的過程,依序排列,以主祀神的位置為中軸,左右對稱配置,以實體的殿宇建築與虛體的廟埕相間,明暗有致,塑造出祭拜神明的虔敬氣氛
山門或牌樓
獨立於寺廟建築前,是界定內外的出入口,也具有地標作用。
廟埕
各殿前鋪設石板的空地,此處可看完整廟貌,也是廟會活動或搭建臨時戲臺的空間。
前殿
為寺廟的第一殿,整體外觀最華麗,裝飾最繁複,如開三個門又稱三川殿,因「三川」原為「三穿」之意,屋頂通常分三段特稱三川脊。此處是信眾初拜的位置,所以背側開敞面向正殿。
岡山壽天宮-戲臺
戲臺
民間有扮戲酬神的風俗,故戲臺一定面朝正殿,因看戲的主賓是神明。其形式有二種,一是與前殿背面連接的戲亭,如鹿港龍山寺及北縣淡水福佑宮;另一是位於前埕的獨立戲臺,如台北景美集應廟。
岡山壽天宮拜亭
拜亭
在正殿之前,是供信眾上香祭拜的空間,有時於地面嵌有一塊拜石,為祭拜時站立的特定位置,這裡常放置一個大香爐。
正殿
又稱大殿,為寺廟廟中的主祀空間,通常面積最大、高度最高、光線最幽暗,神像端坐中央,充份流露出莊嚴神秘的氣氛。內部的器物及文物最多,包括神龕、桌案、香爐、燈座、執事牌、籤筒、鐘鼓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