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勢區俗稱「東勢角」,即今之臺中縣東勢、石岡、新社、和平四鄉鎮的統稱,在大甲河上游兩岸,昔日原為泰雅族與拍宰海族樸仔樸社的生活空間,原本是一大片的原始森林,鬱鬱蒼蒼,荊棘叢生的天然景觀。
臺灣巧聖仙師東勢祖廟從乾隆四十年(西元一七七五年)自供奉仙師令旗開始至今已有二百三十年的歷史。仙師東
勢祖廟不僅為全台灣巧聖仙師奉祀團體朝聖之所,其建廟沿革,與東勢鎮的開發史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寮下是東勢的中心,而仙師廟則是寮下的中心,老一輩的
人則慣稱其為「公館」,在居民的心中,昔日的仙師東勢祖廟擔任了行政中心與廟宇的雙重角色。寮下地方上人士和仙師東勢祖廟歷經二百餘年的休戚與共之感,至
今仍舊維持他們一貫的祭祀活動和習慣,維持他們和先人的共同聯繫。然隨著時間的推演,東勢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時空景象都在廟內留下痕跡與物證,地方上團
體的互動足跡亦歷歷在目。
仙師東勢祖廟的確不是純粹的廟宇,廟內現有的各種祭祀文物和擺設幾乎是東勢地區歷史的敘述和物證。這棟建築物在東勢的開發史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寮下居
民又和仙師東勢祖廟具有怎樣的互動連結呢?讓我們重返歷史的軌跡,逐步揭開巧聖仙師台灣開基祖廟『東勢仙師廟』的神秘面紗。
明朝末年(西元一六八三年以前)
明永曆十五年
(清順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年)三月一日,延平郡王鄭成功自廈門起兵,大舉進攻臺灣,同年十二月三日,荷酋揆一投降,同月,改臺灣為東都,赤崁城改名承
天府,設天興、萬年二縣,實施兵農合一之屯田制,臺中縣地區劃歸天興縣,惟明鄭據臺之初,拓墾範圍相當有限,此時的臺中縣地區仍屬荒蕪的內山番地。
清康熙二十二年至六十一年間(西元一六八三至一七七二年)
清康熙二十二年 (西元一六八三年)
,明鄭克爽投降,明朝亡,臺灣歸入清廷版圖,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本想放棄臺灣,後因靖海將軍施琅的奏疏才保留下來,隨後於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
將臺灣建置為一府三縣(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府下置臺灣、鳳山、諸羅等三縣),惟當時因清廷恐臺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故對臺灣的政治措施,一
直採取消極策略,並刻意管制人民渡臺。清廷並頒佈 [臺灣編查流寓則例] ,嚴禁粵地人民渡臺。
臺灣編查流寓則例
一、內地商民來臺貿易者,須由臺廈道查明發給路照,出入船隻,嚴重檢查,偷渡者嚴辦,偷渡之船戶及失察之地方官,亦照法處辦。
二、流寓臺灣之無妻室產業者:逐令過水,交原籍管束。流寓臺灣之有妻室產業者:移知原籍申報臺灣道稽察。不許招致家眷。犯罪時:罪在杖苔以下者,照常發落,免其驅逐;該徒罪以上者,押回原籍治罪。
三、大陸人民渡臺須領照單,經分巡臺廈兵備道稽查,再得臺灣海防同知驗可,始許放行。
四、渡臺者不得攜帶家眷,已在臺者不得搬眷來臺。
五、嚴禁粵地人民渡臺。
|
清朝初年只有少部份「熟番」(已漢化)居他在番社(現今新盛裡的頭社、二社、尾社)即是樸仔籬五社內大馬僯
之分佈區,與生番(泰雅族未漢化者)的山地界相連接,此為漢人未遷入開發的景觀。清康熙五十年
(西元一七一一年),廣東潮州府大埔縣赤山鄉客籍先民張達京經商閩南,隻身來臺,於南部聞大甲 [生番] 戕殺人命,遂由南部至岸裡社
(今臺中縣神岡鄉境) ,為其族除瘟疫,倍受社眾敬重,後任岸裡九社總通事,前後開發葫蘆墩 (今臺中縣豐原)
、神岡、潭子、大雅、石岡等地,自此揭開臺中縣大甲河地區客家移墾之重要史頁。本年諸羅縣人口統計僅為2436戶,4199人。
而客籍先民渡臺墾拓歷程,較閩籍移民艱辛千百倍,初期,因清廷嚴禁潮州、惠州等粵籍人士渡臺,所以,無法像閩籍人士一般成群結夥遷移,只能利用家丁、傭農
等卑微身份,托庇在閩籍移民群中,偷渡來臺墾殖,後海禁鬆弛,才得以成群渡臺從事開墾。客籍先民渡臺路線大多經由鳳山縣的港口登陸,漸次北遷進入中部。
清雍正元年至乾隆九年間(西元一七二三至一七四四年)
已有粵人進入「山城」開墾,但人數不多,墾地亦少。依據臺中縣誌(住民志)的記載,此期間有東潮州府饒平縣客籍先民林仕泰於清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二三年)入墾今臺中石岡崁仔腳,有廣東潮州府饒平縣客籍先民詹時深、廣東潮州府豐順縣張結生等入墾東勢地區。
清乾隆十年(西元一七四五年)
有楊、張、蕭、趙四姓漢人由大甲溪南岸遷入拍宰海族地界,開拓高美莊一帶之地(今臺中縣東勢地區),客籍先民不顧番社抗拒,幾經流血衝突,終於清乾隆十二年(西元一七四七年),始得進入東勢角埔(今臺中縣東勢地區)墾殖。
乾隆二十六年(西元一七六一年)
乾隆年間,客籍先民越大甲溪到東勢地區開墾,經常遭受番害,乾隆二十六年(公元一七六一年)一月,彰化縣知縣張世珍為避免民番流血衝突,建【奉憲勘定地界碑】於東勢郡石岡莊土牛(今臺中縣石岡鄉土牛村),並用土堆設溝牛十九個為界線,以禁止漢人進越私墾。
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由匠首鄭成鳳率同小匠近百人,進入東勢地區搭建工寮、草屋三十餘間,以便採取軍用木材,上繳清朝政府,後因入墾人數漸增,導致部份熟番
(平埔族人)只得遷移往今埔里山區(今之埔里與日月潭地區也有一處番社,同樣名為『頭社』、『二社』),更時常與生番(泰雅族)發生糾紛與流血殺人事件,
當時岸裡社總通事令撥社番二十名,日夜輪番守衛,至此`匠人與山胞劃定界線,互不相侵,界外(俗稱番界)為禁墾之地,只是當時從大陸移民入墾之人,跋涉千
里,刻苦耐勞到達東勢角開拓居住,從事墾荒,伐木製材工作的人數愈來愈多,為了生存生活上愈形競爭,至此匠人私入番界打獵或抽藤或私墾的活動,日趨積極,
不僅寮房陡增,人數也將近千人,更因私入番界外而被生番出草殺害割取人頭,而客家人也集結義勇對抗山胞,相互殘殺,糾紛不止。
清乾隆四十年(西元一七七五年)
乾隆年間,山胞民智未開,尚有砍人頭祭天神的陋習,時常有抽藤打獵的落單先民,與生番發生流血慘案。客籍先民深入山林謀生,憂惶不可終日,因此在眾人計議之下,遂於乾隆四十年間 (公元一七七五年) 回大陸迎取巧聖仙師令旗和香火,至東勢伐木工寮內奉祀,燒香求安,果然神靈顯赫,皆能化險為夷,先民為感載仙師的聖德宏恩,乃在本廟現址建廟奉祀,此即為東勢仙師廟的前緣。
原本工寮內是做枋製材的工廠(現址今為東勢電信局處),成品則放在現今仙師廟址的廣場上。在當時請 回仙師後,工匠們每日祭拜祈禱,保祐平安順利,果然神威顯赫,護境安民,漸漸的形成東勢第一個祭祀的廟宇,香火鼎盛,居民隨叩隨禱,無不靈驗,隨著移民入 墾的人數漸漸增加,自然形成一個大聚落,成了小街市,後被稱為「寮下的匠寮堡」。
清道光十三年(西元一八三三年)
本廟早期是由木板搭建的廟宇,道光十三年間(西元一八三三年)由出身石岡望族的貢生劉章職與東勢的監生楊芳
齡與士紳楊及任、郭春榮等人集議在匠館地址重建仙師廟,於道光十三年(西元一八三三年)冬重建完成,是一座規模宏大、雕龍畫棟、氣宇非凡的廟宇。新廟重建
落成,劉章職總理乃上奏北京,並蒙宣宗皇帝御賜「北城侯魯太夫巧聖仙師神位」勒牌,地方人士咸感殊榮,乃由彰化縣正堂李知縣率官兵及民眾護送勒牌,齊備旗
鼓各式陣頭,跋涉三日前往牛罵頭(今清水鎮)港口迎接,至今一百七十年,勒牌至今仍供奉在仙師廟內,可說是仙師廟的鎮廟寶物;劉章職於重建仙師廟完成後,
在廟內設置撫墾局,處理對山胞的防禦工作。(註:劉章職貢生當時任彰化縣朴子堡總理,派為寮下總理,負責處理對山胞的防禦工作。)
義渡會
同年(清道光十三年)本地發生了一個渡河的嚴重悲劇,當時的大甲溪靠渡船引渡往來石岡和東勢之間的居民,春夏之交溪流暴漲經常找不到船伕渡河,又常鬧出船
伕走到河心行人無依之際,需索無度之情事,猶如強盜行徑。有日渡夫在大甲溪渡船上戲侮少女,致使十八人盡遭溺斃,幾造成地方械鬥,貢生劉章職乃出面調停,
其事始息,並倡設義渡會僱船伕免費為地方百姓服務,地方人士為紀念此事,乃立 [樂助義渡紀念碑] 一座。
當時包括大甲溪兩岸的東勢、石岡和新社的地方人士在清道光十四年初(西元一八三四年)並發起成立「義渡
會」,捐銀購置田產,再以租穀作為義渡基金,嚴禁地方惡棍藉機私索,每年七月十六日並在河邊公祭落水的孤魂,相關文物也一直存於仙師廟內,包括有碑文和香
爐,並具有固定的祭祀神位,這是與一般廟宇不同的特有景象。
清同治年間(西元一八六二年~)
清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三月十三日,以戴萬生(四張犁人,今屬台中市北屯區)為首的八卦會黨作亂,東勢角莊人羅冠英驍勇善戰,與總理劉衍梯、邑紳?炳南相結,招募壯士數百人入列陣翁子社,參與平亂的戰事。
同治二年四月(西元一八六三年),八卦會黨綽號『憨仔晟』的林晟等攻大甲城,城將陷時,羅冠英等及時趕到解圍。戴萬生又夥同林晟遣兵攻阿罩霧官莊(今臺中
縣霧峰林家),林奠國、林文明等防禦得力,相持八個月後,林文察(曾被冊封為海陸提督)受命返台平亂,戴萬生在北斗反敗而亡,歷時二年有餘,而林晟與林文
察在『四塊厝』交戰,是為「四塊厝之役」。東勢地方人士因此役而封官,並組成一個紀念這場戰役的「秋公會」組織,秋公會的祭祀地點也在仙師廟內。
秋公會由當時望族石岡劉家、新社羅家、東勢廖家、張家、邱家等家族共五十份股份組成,出資在中嵙附近買有水田,租穀作為祭祀費用,每年三月十八日為祭典
日,由於同治元年三月二十日彰化城陷,所以三月十八很可能是秋公之忌日,祭典日當天會員參與祭祀,結帳發錢並聚餐,從清代迄今並未間斷,目前秋公會除田產
之外尚有秋公大樓,盈餘除祭祀外另發放獎學金、才藝獎鼓勵學子向學。
清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
清光緒十二年台灣建省並裁隘,同年因事故劉銘傳派兵和卓蘭的原住民展開激戰,次年東勢地區第一個官方正式機構「東勢角撫墾局」成立,辦公地點設在仙師廟
內。仙師廟為當時東勢最熱鬧的地方,在旁有很多人搭棚設架,攤販聚集,甚而影響工匠的工作,當時就有爐主首事等議決,不得在廣場搭棚設架做生意,並刻立石
碑(現存在本廟),時光緒十二年三月由爐主首事暨紳者董鋪戶等同立,「禁告中南北碑」記載:「巧聖仙師爐主首事暨總董紳耆舖戶等告廟前餘地乃是仙師境界以
後不准人架造茅店霸佔地基…」,在現代的老一輩的人稱上街為「去寮下」,仙師廟旁的街道,到現在仍稱匠寮巷可見一般。
日據時期(西元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四年)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日明治二十八年),中日甲午之役清廷戰敗,五月十日,日本政府根據中日馬關條約派樺山資紀為臺灣總督來臺接管。清光緒二
十二年七月(西元一八九六年,日明治二十九年),東勢角撫墾局改名為東勢撫墾署,清光緒二十四年七月(西元一八九八年,日明治三十一年),東勢撫墾署改製
為「臺中辦務署東勢支署」,設街莊區長輔助稅務,在仙師廟辦公行政事務。
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年,日明治三十三年),日本人廢止臺中辦務署東勢支署,改為臺中廳東勢角支廳,直到民前三年(西元一九○九年,清宣統元年,
日明治四十二年)改設為東勢角區役場委辦地方行政自治事務,於民國九年改為台中州東勢郡東勢莊役場,直到台灣光復民國三十五年一月廢止日人的自治制度,改
為今「東勢鎮公所」。
仙師廟內的三山國王原來在東勢鎮北興裡大甲溪河畔的廟受人奉 祀,這個地方離寮下不遠,同屬於東勢地區最早開發的區域,因為某一年大水(河流氾濫)把當時的王爺廟割掉(沖毀),只好把王爺迎來中寧裡現在民眾服務站所 在的位址,當時只搭建了一個臨時屋,沒有正式的廟宇。民國九年(西元一九二○年,日大正九年),因街莊改正便順勢移駐廟內,由於三山國王是居民安居的保護 神,受到相當虔敬的尊崇,每年三位國王的聖誕祭典皆盛大舉行。
媽祖婆
東勢最早期開發的區域包括中寧、北興、南平和東安四里,維持傳統的的習慣,即四個裡組成的祭團,在年尾時分別到新竹和北港迎請城隍爺和媽祖婆到公館這裡過
年,並接受居民的祭拜,年初八再將媽祖婆請回北港,初十將城隍爺請回新竹。日治時期某一年尾東勢人照例到北港請媽祖,沒想到過完年起了一場大水(河水氾
濫),橋沖毀,媽祖婆也回不了北港了,就因此常駐公館廟成為在地的保護神了。
民國四十七年(西元一九五八年)
民國三十四年(西元一九四五年),臺灣光復,民國三十五年一月廢止日人的
自治制度,改為今「東勢鎮公所」。民國四十七年政府推動成立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大雪山林場的開發吸引了大批外地人士前來東勢參與林場業務,伐木工
人、木材商人,經常帶來他們家鄉的保護神在山場工寮奉祀,當業務告一段落離開東勢前把他們的保護神又留在公館廟內,所以至今廟內神明眾多。
民國五十三年(西元一九六四年)
民國五十年初,一位業務遭遇困難的台北木材商,到公館廟先師前面祈求保佑轉
運,並許以修廟為還願,果不其然,那年木材價格轉好,木材商如願度過難關,當時便結合地方上以及外地相關行業人士,重修公館廟,廟宇重修改變了原先平實的
外貌,變成較接近一般廟宇的造型,包括燕脊以及屋頂的裝飾,也因此開啟了公館廟在全台灣木材和家具相關行業成立先師之分會或建廟,並認「公館先師廟」為祖
廟的時代。
今日的廟觀外型架構為民國五十三年重建的,廟內除供奉主神巧聖仙師外,同時
也配祀了荷葉仙師及爐公仙師;各為木匠、水泥匠、打鐵匠的祖師爺。而東勢的巧聖仙師廟為全台巧聖仙師廟的開基祖,因此每年農曆五月初七仙師壽誕前一個星期
左右,分靈至各地的巧聖仙師都要回到祖廟謁祖進香,盛況空前。
民國九十二年(西元二○○三年)
民國八十八年(西元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震
毀廟宇之部分,目前仙師廟正由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管業鐿及張才生、鄭雲華、何木星、楊院欽、黃元忠、鄭榮發等委員,募集新台幣三千萬餘元重建中。新廟預定
於民國九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入火安座,廟內除保留於地震中搶救下來的清朝文物外,廟內重新製作的精心匠寮平雕壁畫,都為『東勢匠寮文化』最佳的歷史寫照。
東勢仙師祖廟為台灣俸巧聖仙師最早最久的開基祖廟,為全台灣巧聖仙師奉祀
團體朝聖之所,從乾隆四十年(西元一七七五年)自供奉仙師令旗開始至今(西元二○○四年)已有二百三十年的歷史。巧聖仙師廟長久以來持續扮演著山城地區的
信仰中心角色;從最早期一支撫慰匠民的令旗,到今日的二殿式建築,來到神前焚香祀禱的已不限於掄斧荷木的匠人,還慰藉著當今公館社區居民的心靈。
如今祖師爺門下信眾當知感恩圖報,飲水思源,吾人今皆有住房,內有桌椅櫥櫃床等,莫不為仙師所遺澤廣被的產物,大家在享有安全、舒適、方便之餘,更應記取「規矩」、「準繩」給我們的啟示,為人處事當中規中矩,不偏不倚,外圓內方,是為匠家本色。
匠 人 祖 師 魯 班 , 春 秋 魯 國 人 氏 , 其 事
跡 詳 見 於 墨 子 止 楚 勿 攻 宋 一 節 :「 公 輸 子 , 削 木 為 鵲 , 成 而 飛 之 , 三 日 不 下 , 自 以 為
至 巧 。 」 可 見 其 造 化 巧 妙 。 相 傳 除 能 造 木 鳶 飛 行 , 還 做 攻 城 雲 梯 和 九 種 攻 城 器 械 以
及 其 他 精 巧器 物 , 又 造 仙 人 手 指 吳 會 , 使 吳 大 旱 三 年 的 神 奇 事 跡 。 一 代 巧 匠 流 傳 數千
年 稱 道 不 衰 , 為 後 人 所 崇 敬 ; 所 以 木 作 工 匠 、 瓦 匠 、 石 匠 、 漆 工 、 建 築業 、 家 具 商 都
供 奉 魯 班 為 祖 師 , 尊 稱 「 巧 聖 先 師 」 或 魯 祖 ; 清 代 官 家 凡 有 大 工 程 ,必 祭 祀 禮 拜 , 祈
求 靈 佑 能 順 利 完 成 ; 在 台 灣 民 間 稱 魯 班 公 , 尊 奉 為 工 藝 始 祖 。
巧聖仙師就是魯班,仙師姓公輸,名般,也稱公輸子、公輸盤,春秋時魯國人,「般」與「班」同音,故稱作『魯班公』、『大師府』等,春秋魯國人,是我國古代一位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
依據巧聖仙師源流裡的記載,巧聖仙師一般人有稱為魯班公,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人,據「百子書」記載:「師諱班,姓公輸,字依智,路東億村人也」,姓公輸名班(或般)在歷史上非常傑出有名的公輸班,仙師曾發明雲梯攻城的故事等等,而後人為紀念他的偉大成就,乃尊稱為「魯班公」、「巧聖仙師」,而後各朝代皇帝也都曾有封贈名號非常多。
公輸班生於魯定公三年甲戍五月七日午時(因生於魯國,所以叫估魯班公),當時群鶴雲集,滿室異香,乃是天上宿星來投胎之祥兆,人們均感到非常的奇異,他年
幼時,不太愛讀書,卻對雕刻藝術方面產生高度的興趣,直到十五歲,才恍然覺悟,求學於子夏之門端木起,不久即能融會貫通,自此潛心鑽研木器藝術,研究改革
技術,發明了很多的妙法工具等傳授門下弟子,在「韓非子」、「淮南子」、「論衡」…等書中都記載了魯班製造了一種木鳥「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在二千五百
多年前的魯班,能夠利用機械原理製造木鳥,能升空飛翔三天而不墜,實在是令人驚嘆的發明,也是史上征服天空的第一人,除此之外,魯班還發明製造了「木馬」
機關備具,能在路上自動行走,木馬一直到漢代才失傳…還有鎖鑰、石磨,以及中國最早的立體石雕地圖「九州圖」等等,可見巧聖仙師是一位偉大的工程師、藝術
家、科學家,當時它官拜工部之職,享年七十歲,白日飛昇。
在魯班書內有記載,在中國最早祭拜魯班仙師的是在唐代敦煌的建築工匠上樑時有祭拜魯班之舉,一直到現代仍被沿用。依據明代午榮等編之『魯班經匠家鏡』(簡
稱魯班經),明刻後印本,卷一【魯班仙師源流】記魯班受封享祀云:
「明朝永樂間,鼎創北京龍聖殿,役使萬匠,莫不震束。賴師降靈指示,方獲洛成,爰建廟祀之,扁曰『魯班門』,封『待詔輔國大師北成侯』,春秋二祭,禮用太
牢。今之工人凡有祈禱,靡不隨扣隨應,成懸象著明而萬古仰照者。」建這座魯班廟,一則為報恩,二為以後「隨扣隨應」。魯班受封,禮用太牢(牛、羊、豬三牲
全備或只用牛),可知廟祀非常隆重,由此可以看出明代建築工匠祭祀魯班的活動頗具規模。
根據史籍之記載,魯班曾為楚國製「木鳶」能升空三日而不墜,以窺敵情又製造「雲梯」以攻城…。
魯班在楚國造了一種叫木鳶的木製飛行器,鴻書說,木器能載人升空窺探敵情,於功能上就是現今的偵察機,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魯班公的巧藝可說是神乎其技了,此亦為後世飛機之鏡卷淵源,可以說是發明飛機的鼻祖。
於魯班傳裡有為尋妹妹才製木鳶,其父急切偷駕木鳶尋女,不懂駕御之術,直飛吳國迫降遭損毀,吳國以其父迫魯班重做木鳶,班父不從乃被殺…,魯班為報父仇乃
做一木仙指向吳國,致使吳國大旱三年…,吳人知魯班所為,乃贈禮謝過,魯班宅心仁慈,不以私怨而害萬千無辜人民受苦,乃鋸木仙之指,又施法術祈雨,果然立
降大雨解旱。
註:木鳶圖來源網址:http://www.bkes.tpc.edu.tw/91course/cyber/kite/ldx/ldx1/
| |
魯班也發明了許多木匠工具,如鑽鉤、鐸石磨、鏟鋸子、規角尺、墨斗、魯班真尺(門公尺)…等等,如魯班被茅草割傷皮膚而引發靈感,以茅草葉緣的細小利齒而做成鋸子。 魯班每於工作之時,用墨斗彈線之時總是叫母親執線之一端,共同完成彈線工作,這也讓魯班覺得非常不便,才在線端加一個鉤子,以利一個人就可完成工作,一隻鉤子取代母親的工作,後人為紀念魯班的孝行,將創造出來的鉤子叫「班母」或「母鉤」。 魯班在鉋木時,起初也都是叫妥妻子扶住木材,以免木材滑動,後來魯班覺得妻子要料理家務,侍俸翁姑,教育子女,難免顧此失彼之憾,故而改變工作方法,每於鉋木時在木凳之上釘個木楔,頂住木料,從此不需妻子扶住木料,此後木匠稱此木楔為「班妻」。 | |
「魯班真尺」俗稱「門公尺」或「文公尺」,這是魯班依「玄機八卦」之學制定的尺法,文公尺長一尺四寸一分,
以生、老、病、死、苦五字為基礎,劃分 為八格,各有凶吉,依序為「財、病、義、離、官、赲、害、本」八字;使用時
財頭本尾,尺量時必需避凶取吉,稱為「有字」,即是所謂「高為天父,深闊合地母」就是此意,為匠師所必備的工具。台灣木作行業奉祀巧聖先師魯班公,祭拜時
在紅紙寫上「巧聖先師」
貼於壁上以供敬禮。凡木匠製作供桌神案,必需使用「魯班尺」,而在施工製作時皆要合魯班公的「規矩」、「起造擇日法」、「倉廚橋樑鐘樓各式」、「相宅秘
訣」、「靈驅解法」、「洞明真言秘書」、「秘訣仙機」、「魯班寸白簿」 、「魯班全書符咒寶典」…等,是工匠師工作時必遵的工法,影響後世可謂深矣。
巧聖仙師魯班『木經匠家鏡』
東勢巧聖仙師祖廟主任委員:管業鐿 編集
魯班真尺:卷一:起造各法 1. 人家起造伐木 入山伐木法:起工日及伐木日辰,切不可犯「穿山殺匠人」,入山伐木起工且用,看好木頭跟數,砍伐不可老草,此用人力所為也,伐後木頭跟數,具立平坦處,不可堆放「黃殺方」,亦不可犯「皇帝八座九天大座」。 伐木吉日: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甲戌、乙亥、戊寅、己卯、壬午、甲申、乙酉、戊子、甲午、乙未、丙申、壬寅、丙午、丁未、戊申、己酉、甲寅、乙卯、己未、庚申、辛酉。「定、成、開日」,又宜「明星,黃道、天德、月德」。 忌:「刀砧殺、斧頭、龍虎受死、天戮日、刀砧危日、四廢、魁罡日、赤口、山疽」、九土鬼正、朱雀。 2. 起工架馬 凡匠人興工,須按祖師留下格式:將木馬先放在吉方,然後將後部柱,安放馬上,起看俱用翻向內作動,今有晚學木匠則先將棟柱用正,不按魯班後步柱先起手之法者,則先後方,且有前先就,低而後高,自下而至上,此為依祖式也。凡造宅用淺深、闊狹、高低、相等尺寸合格方可為之也。 3. 起工破木 宜:己巳、辛未、甲戌、乙亥、戊寅、己卯、壬午、甲申、乙酉、戊子、庚寅、乙未、己亥、壬寅、癸卯、丙午、戊申、己酉、壬子、乙卯、己未、庚申、辛酉「黃 道天成、月空、天月二德、合神開日(吉)」 「忌」:刀砧殺、木馬殺、斧頭殺、天戮受死、月破、破敗、燭火、魯班殺、建日九、土鬼四、正廢、四離、四絕、大小空亡、凶敗、滅沒(凶)「總論」:論新立 宅架馬法,新立宅舍房屋、作主人家眷,既已出火避宅,如起工,即就坐上架馬,至如監造吉日,亦可通用。 「論」:淨盡拆除舊宅,倒堂監造架馬法,凡:盡拆除舊宅,倒堂監造,作主人眷,既已出火避宅,如起工架馬與新立宅舍架馬法同。 「論」:(坐)宮修方架馬法,凡作主人不出火避宅,但就所修之方,擇吉方上,起工架馬吉,或別擇吉架馬,亦利。 「論」:(移)宮修方架馬法,凡移宮修方,作主人不出火避宅,則就所修之方,擇取吉方上,起工架馬。 『如:出火避宅,起工架馬,卻不問方道』 『凡修柱於空屋內或在一百步之外,起寮架馬,卻不問方道』 「修造起符便法」:起符吉日,其日起造,隨事臨時,自起符後一任用工修造,百無所忌。修造起符,凡修造家主,行年得運,自宜用名姓昭符,若家主行年不得 運,自必以弟子行年得運。 自作造主,用名姓昭告符使大抵,師人行符起殺,但用作主一人名姓,昭告山頭龍神,則定磉扇架?柱日,避本命日及對主日,俟修造完備,移香火隨符入宅,然後卸符安鎮宅舍。 『論東家修作西家符照方法』: 凡 鄰家修方造作,就本家宮中置羅經,格定鄰家所修之方,如值年官符,三殺燭火,月家飛官,州縣官符,小兒殺、打頭火、大月、建家主身皇命定就本家屋內前後左 右,起立符使,依移官法、坐符使,從權請定祖先福神香火,暫歸空界,將符使起照鄰家所修之方,今轉為吉方,俟月節過,視本家住居,當出永定方道無緊殺古, 然後安奉祖先香火福神,所有符使待歲除方可卸之。 * 畫柱繩墨右吉日,宜天月二德併三白色九紫,值日時大吉, * 齊柱腳宜寅、申、巳、亥日。 「總論」: 論畫柱繩墨,併齊木料,開柱眼俱以白星為主,益三白九紫,匠首之大用也。先定日時之白後,取尺寸之白,停停噹噹,上合天星,應昭祥光,覆護所以住者,獲福之吉,豈知乎此福,於是補出便右吉日不犯天瘟、天賊,受死、轉殺、大小火星、荒蕪、伏斷等日。 4. 動土平基: 平基吉日:甲子、乙丑、丁卯、戊辰、庚午、辛未、己卯、辛巳、甲申、乙未、丁酉、己亥、丙午、丁未、壬子、癸丑、甲寅、乙卯、庚申、辛酉。 築牆:伐、斷、閉日吉。 補築牆宅:龍六、七月佔牆。伏龍六、七月佔。西牆二壁則須折日,不可輕動。 泥飾牆垣、平治道塗、瓷砌階基宜平日,吉。 『總論』: 論動土方「陳希夷玉鑰」題云:土皇方犯之,令人害瘋癆水蠱,上符所在之方,取土動土犯之主浮腫水氣,又據術者云,土瘟日並方,犯之令人兩腳浮腫,天賊日動手動土犯之招盜。 「論」取土動土,坐宮修造,不出壁火,宅須忌「年家月家殺」,殺方。 定磉扇架「宜」:甲子、乙丑、丙寅、戊辰、己巳、庚午、辛未、甲戌、乙亥、戊寅、己卯、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丁亥、戊子、己丑、庚寅、癸己、乙未、丁酉、戊戌、己亥、庚子、壬寅、癸卯、丙午、戊申、己酉、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己未、庚申、辛酉。 「又宜」:天德、月德、黃道、並諸吉神值日亦可用之。 「忌」:正四廢、天賊、建、破、日。 5. ?柱吉日 「宜」:己巳、辛丑、甲寅、乙亥、乙酉、己酉、壬午、己巳、己未、庚申、戊子、乙未、己亥、己卯、甲申、己丑、庚寅、癸卯、戊申、壬戌、丙寅、辛巳。又宜:寅申巳亥為四柱日、黃道天月二德諸吉星、成開日吉。 6.上樑吉日 「宜」:甲子、乙丑、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甲戌、丙子、 戊寅、庚辰、壬午、甲申、丙戌、戊子、庚寅、甲午、丙申、丁酉、 己亥、庚子、戊戌、辛丑、壬寅、癸卯、乙巳、丁未、己酉、辛亥、 癸丑、乙卯、丁巳、己未、辛酉、癸亥。 黃道、天月二德諸吉星成開日吉。 7.起造立木上樑式 凡造作立木上樑,候吉日良辰可立一香案於中亭設安普庵仙師香火,備立五色錢、香花燈燭、三牲果酒、供養之儀,匠師拜請三界地主,五坊宅神,魯班三郎,十極高真,其匠人稱,文竿墨斗曲尺,繫放香桌米桶上,並巡官羅金安頓,照官符三煞凶神,打退神殺,居住者永遠吉昌也。 請設三界地主魯班仙師「上樑文」: 伏以 吉日良時 天地開張 金爐之上 五柱明香 虔誠拜請 今年今月今日時 直符使者 伏望光臨 有事懇請 今 據 某○○ 省 某○○縣 某鄉鎮 某村裡善信 奉道信官(士) 憑術士選到今○年○月○日 吉時吉方大利 架造廳堂 不敢自專 仰仗直符使者 賚持信香 拜請三界四府高真 十方賢聖 諸天星斗 十二宮神 五方地主明師 虛空過往福德靈聰 住居大道釋眾真門 官井灶司命六神 魯班真仙公輸子 匠人帶來先傳後教 祖本仙師 望賜降臨 伏望諸聖 跨鶴來鸞 暫別宮殿之內 登車撥馬 來臨場屋之中 既沐降臨 酒當三奠 奠酒詩曰: 「初奠纔斟」聖道降臨 已享已祀 鼓瑟鼓琴 布福乾坤之大 受恩江海之深 仰憑聖道普降凡情 「酒當二奠」 人神喜樂 大布恩光 享來祿爵二奠杯觴 永滅?殃 百福降臨 萬壽無疆 「酒當三奠」自此門庭常貼泰 從茲男女永安康 仰冀聖賢流恩澤 廣置田產 降福降祥 上來三奠已畢 七獻云週 不敢過獻 伏願 信官(士)○○○自創造上樑之後 家門浩浩 活計昌昌 千斯倉而萬斯箱 一曰富二曰壽 公私兩利 門庭光顯 宅舍興隆 火 盜俱消 諸事吉慶 四時不遇水雷達 八節常蒙天地泰 (如或臨產臨盆 有慶坐享無危 願生智慧之男聰明富貴起家之子云云) 凶藏煞浸 各無干犯之方 神喜人歡 大布禎祥之兆 凡在四時克臻萬善 次冀匠人興工造作 拈刀弄斧自然目朗心開 負重拈輕莫不腳輕手快 仰賴神通 特垂庇佑 不敢久留聖駕 錢財奉送 來時當獻下車酒 去後當酬 下馬杯請聖 各歸宮闕 若再有請望賜降臨錢財 (匠人出煞云云) 天開闢地 日吉時良 皇帝子孫 起造高堂 (或造廟宇庵堂寺觀 則云仙師架造先合陰陽) 凶神退位 惡煞潛藏 此間建力永遠吉昌 伏願 榮遷之後 龍歸實穴 鳳徒高梧 茂蔭兒孫 增崇產業者 詩曰:一聲槌響透天門 萬聖千賢左右分 天煞打歸天上去 地煞潛歸地裡藏 大廈千間生富貴 全家百行益兒孫 金槌敲處諸神護 惡煞凶神急速奔 『巧聖仙師魯班公』之真尺或曲尺俗稱「門公尺」或「文公尺」,這是魯班依「玄機八卦」之學制定的尺法,尺量時必需避凶取吉,稱為 「有字」,即是所謂「高為天父,深闊合地母」就是此意,為匠師所必備的工具。凡木匠製作,供桌神案,門窗尺寸,必需使用「魯班尺」,而在施工製作各項工作 時,皆要合魯班公所留下的「規矩」、如:「起造擇日法」、「倉廚橋樑鐘樓各式」、「相宅秘訣」、「靈驅解法」、「洞明真言秘書」、「秘訣仙機」、「魯班寸 白簿」 、「魯班全書符咒寶典」…等,是工匠師工作時必遵的工法,影響後世可謂深矣。 魯班真尺乃依「玄機八卦」學之「八卦五行」,以【乾一白水、離二黑土、震三碧木、兌四綠木、坎五黃土、坤六白金、巽七赤金、艮八白土】之機,八卦每 卦管一寸二分,合於二十四山,推好字放門則富貴綿遠,凡人造宅開門,須用配合陰陽,然使尺寸量度合「財本」及「三白」為太吉,其白外但得九紫四綠為小吉, 只要合魯班曲尺上下相同為妙。 按魯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其尺間有八,寸一寸分曲尺,一寸八分,內有「財、病、離、義、官、劫、害、本」,凡人造門,依用尺法也。 如:單扇門,小者開「二尺一寸」(一白)班尺在「義」上。 單扇門開「二尺八寸」,在(八白),魯班尺合「吉」上。 雙扇門者用「四尺三寸一分」,合(四綠一白),則為「本」門在吉上。 如「財」門者用「四尺三寸八分」合「財」門吉。 大雙扇門用廣「五尺六寸六分」合「二白」,又在吉上。 今時匠人則開門闊「四尺二寸」,乃為「二黑」,又於魯班尺(吉)上,及 「五尺六寸」者則在吉上二分,如六分正在吉中為佳也,皆用依法,百無一失,則為良匠也。 魯班尺八首: 『財』字:財字臨門仔細詳。外門招得外財良。若在中門常自有。積財須用大門當。中房若合安於上。銀帛千箱與萬箱。木匠若能明此理。家中福祿自榮昌。 『病』字:病字臨門招疫病。外門神鬼入中庭。若在中門逢此字。災須輕可免危聲。更被外門相照對。一年二度送屍靈。於中若要無凶禍。廁上無疑是好親。 『離』字:離字臨門事不祥。仔細排來在甚方。若在外門並中戶。子南父北自分張。房門必主生離別。夫婦恩情兩處忙。朝夕家中常作閒。悽惶無地禍誰當。 『義』字:義字臨門孝順生。一字中字最為真。若在都門招三婦。廊門淫婦戀花聲。於中合字雖為吉。也有與災害及人。若是十分無災害。只有廚門實可親。 『官』字:官字臨門自要詳。莫教安在大門場。須防公事親州府。富貴中庭房自昌。若要房門生貴子。其家必定出官郎。富家人家有相壓。庶人之屋實難量。 『劫』字:劫字臨門不足誇。家中日日事如麻。更有害門相照看。凶來??害無差。兒孫行劫身遭苦。做事因循卻害家。四惡四凶星不吉。偷人物件害其佗。 『害』字:害字安門用細尋。外人都被外人臨。若在內門多興禍。家財必被賊來侵。兒孫行門於害字。作事須因破其家。良匠若能明此理。管教宅主永興隆。 『本』字:本字開門大吉昌。尺頭尺尾正相當。量來尺尾須當吉。此到頭上財上量。福祿乃為門上致。子孫必出好兒郎。時師依此仙賢造。千箱萬箱有餘糧。 | |
相傳中國古代蓋皇宮、廟宇不可用鐵釘,會破壞風水,而必需用接榫互鎖的方式進行。 魯班是春秋時代魯國人,他的木工接榫技術一流。後人尊為木匠宗師、巧聖先師膜拜。為了紀念他,把「三星歸位」、「六子連芳」這些連鎖式益智玩具,稱為「魯班鎖」。這也是早年木工師傅受徒時,讓徒弟練習榫頭的樣本。一直到現在,中式木匠,仍然代代相傳。 |
為何我們稱魯班公為「巧聖仙師」?據「魯班書」書內記載:魯班公在四川峨眉山魯班封神,在丙午年八月初九寅時,為魯王造金殿有功,勳封為「魯班仙師」;而
在「中國行業神」之記載,自古以來在大陸各地皆有供俸魯班仙師祭祀慶典活動的情形,茲略述於下:在清代「乾隆京城全圖」中,有魯班庵,在「基爾特集」載
有,北京精忠廟內有「魯班殿」;北京正陽門外有「公輸子祠」;清代吳縣香山幫在蘇州建有公所,內祀魯班;在道教的元妙觀也供俸魯班公;嘉慶十五年於吳活憩
橋巷內供俸有聖帝魯班神像;在「中華民國風俗志」載有廣州建築業界恭魯班誕辰有建醮遊行之舉;上海的陳行、豫園等地有魯班閣是造船公會所供奉,淮安木匠有
魯班賽會;浙江浦江縣的木、瓦、石匠視仙師的器具是法寶,能防妖避邪,工匠們都隨身攜帶於身邊,也供俸魯班;清末佛山木雕業每年有四次紀念魯班的祭祀,長
沙鋸木業建廟祭祀祖師魯班廟建於乾隆年間,包頭製作鐵木輪車業與木匠聯合組成魯班社,「山海經」所載寧波天封塔下有座魯班殿,北京塔棚業建有棚行會館,館
內有魯班殿,記載仙師發明雲梯,猴爬竿之術;浙江嘉善縣是全中國著名的磚瓦產地,該地業者也供俸魯班師,每一窯點火之前都要舉行祭拜魯班的儀式,濟南市千
佛山上有魯班祠…等等。
巧聖先師魯班公不僅是土木建築的宗師,更是住家的守護神,仙師一生遺留給我們後代有墨斗、斧鉋、鋸、魯班尺(門公尺)、鋪首、戰船、機車、磨、碾、鑽等
等,其中對後代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準繩」和「規矩」,準繩就是現代還在使用,不可或缺的墨斗,「規矩」就是圓規和角尺,仙說過:「不規不圓,不矩
不方」,此乃乾坤自然的現象,實乃人官兩象之能也;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住家,家庭內的傢俱、門窗、桌椅、櫥櫃、床…等等,每一樣都要符合規矩尺寸;俗話
說:「規規矩矩」,無論做人做事都要規矩,為人處世更要外圓內方,所謂待人以寬,律己以嚴,遵守倫常道德,不可踰越規矩。
仙師深遠的影響了每一個人的居家生活,魯班公讓我們每一個人住得這麼安全、舒適,又有這麼多的傢俱…,在我們懷念感恩飲水思源之際,更要記得魯班公教導我們的做人做事的「準繩」和「規矩」,讓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能更安定、更詳和、更繁榮。
荷葉仙師又稱「芋葉仙師」,為泥水匠業的祖師爺,昔日有日人鈴木之早年著述謂:荷葉仙師為巧聖仙師魯班的「及門第子」,曾發明泥水匠的工具,致為業者奉為守護神。
相傳荷葉仙師乃仙人的化身,初時教人製瓦起造房屋,其後徒眾甚多,知其技藝超群,爭相欲拜仙師為師,而師謂曰:「若要從吾,可隨我來。」遂跳入窯內烈火中,化仙而去,而其徒眾始知仙師為仙人的化身。
而仙師的名號,乃因仙師的小腿有痂痼,終日以荷葉、芋葉裹傷其腿,故以銘之。
爐公仙師為爐灶燒窯、打鐵鑄造等業的祖師爺,爐公仙師的源流有二:即尉遲恭與太上老君。
※尉遲恭:隋唐時著名的將領,字敬德,俗傳奇貌似胡人,故又稱「胡敬德」。玉匣記中記載:「胡敬德:傾煉爐火祖師。」鐵匠奉其為祖師的根據,是相傳微時當過鐵匠,萬均所著之【唐太宗】中記載:「尉遲敬德,唐人記載多稱其是個鍛鐵漢。」
※太上老君:老君是受到各地金銀銅鐵錫業和小爐匠普遍恭奉的祖師,據【重葺古老君堂記】中記載:「古老君堂者,相傳為唐代尉遲公住宅,故自唐以還,歷經興廢,及明萬曆間,創建宏宇,供設吾業始祖老君先師神像。」
創建於清乾隆四十年(西元一七七五年 )的仙師東勢祖廟,座落於在臺中縣東勢鎮本街匠寮巷內,主祀巧聖、荷葉、爐公等三位仙師,自供奉仙師令旗開始至今已有二百三十年的歷史,為東勢地方首屈一指的古廟,廟內現有的各種祭祀文物和擺設,幾乎是東勢匠寮文化的歷史縮影。
香客將車停於中正路麥當勞旁的停車場後,經過仙師大道的階梯,即達仙師廟的牌樓。
本廟前程縱深甚長,昔日原為匠寮內枋製材工廠成品存放之處(枋製材工廠現址今為東勢電信局,在本廟的左後方處),今則為匠寮文化廣場,係仙師廟辦理廟會、文化活動的戶外活動廣場。
本廟在格局上為「兩殿兩廊」式,
前殿、拜壂、本壂皆重脊燕尾硬山式,前殿之山川門開敞無門板,石獅分立中門兩側,謹守男左女右的禮制,公獅雄踞門的左邊,母獅柔立門的右邊。山川門上對聯
曰:「巧自心生仙師創成準繩規矩,聖從天降後賢帷守曲直方圓」;「魯班公寮下尊巧聖仙師,蟹江口建廟稱台灣祖廟」。一語道出仙師的精神「規矩方圓」,以及
本廟為仙師的台灣開基祖廟。
廟內存有古物多種,有道光乙未年立之「樂助聖亭」碑,有光緒十二年之古碑,刻有「……不准人架造茅店
霸佔地……」等;廟中除了宣宗所頒贈的教牌以外,還有在道光年間重建的三支木籤,還有多塊碑石都是清朝年間所留下的古物,正殿龕上牌匾「巧奪天工」是咸豐
年代所留下的,「巧奪天工」四字是採陰刻之字體,但我們看竟是浮雕的字樣,可見以前雕工之精緻巧妙。
此外,廟內除保留於地震中搶救下來的清朝文物外,廟內重新製作的精心匠寮平雕壁畫,都為『東勢匠寮文化』最佳的歷史寫照。本廟義民爺與秋曰覲的事蹟 戴潮春事件,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也是時間最久者,自1862年起事至1865年平定,共歷時四年多。事件起因乃官府鎮壓天地會所致,影響範圍北至大甲,南至嘉義,遍佈整個台灣中部。雖然起事者為戴潮春,但與事者中包含各地土豪,其中以林日成、洪欉等最有勢力。 由 於當時清廷正與太平天國交戰,無力管轄台灣民變,加上參與事件者包含各地大小土豪,在起事當地頗具影響力,因此初期清朝僅能依靠霧峰林家等土豪鄉勇勢力抵 抗。直到1863年丁曰健與林文察相繼赴台平定後,戰情才急轉直下,於1865年初結束。事件之後,霧峰林家因平定有功,一躍而成為台灣中部最有勢力的家 族,但也種下日後官府與林家之間仇恨的種子。 起因 戴潮春原為清治時期彰化縣四張犁(今臺中市北屯區)一帶的地主,曾擔任過北路協稿識等職 務,但因被長官勒索未果,而被辭退職位,並繼承兄長戴萬桂的家長地位,以及其所成立的土地公會和八卦會,並將這些組織加以擴張而成為天地會,同時協助官府 緝捕盜匪而得到官方認同,使其成為戴家擁有的私人武力。 但天地會發展過於快速,且陸續傳出成員搶奪掠殺的消息,因而令官府決定鎮壓天地會。 1862年4月3日,臺灣兵備道孔昭慈抵達彰化,補殺天地會總理洪氏,並命曾任彰化知縣的淡水廳同知秋曰覲前來協助掃蕩,於是秋曰靚帶領600名官兵之 外,另外招募林奠國與四塊厝林日成各率400人支援掃蕩,然而4月15日掃蕩部隊在大墩與數千天地會黨人作戰時,林日成臨陣倒戈,當場擊殺秋曰覲,而林奠 國見局勢不利,決定退回阿罩霧莊(今臺中縣霧峰鄉)自保,於是天地會勢力頓時坐大,身為會首的戴潮春騎虎難下,只得於4月16日率天地會黨人圍攻彰化縣 城,並從八卦山以大砲轟城。這時城內僅有三百多名老弱兵,而勇首施九挺前往鹿港徵召鄉勇失利,城內從此無援可求。4月18日,城內奸細打開城門,戴氏於鼓 樂之中騎馬入城,孔昭慈則因外援始終未到,旋即服藥自殺,夏汝賢等大小官員則紛紛被殺。 事件過程 彰化縣城失守後,台灣南部各民間勢力紛紛 起事,而中部大小土豪,如小埔心(今彰化縣埤頭鄉)陳弄、北勢楠(今南投縣草屯鎮)洪欉、嘉義嚴辦、以及鳳山縣徐夏老、淡水廳王九螺等紛紛加入戴潮春陣 營,各地支持股首更是達上千,而他也論功行賞,除自封為東王外,封林日成、陳弄與洪欉為南王、西王與北王,設置大將軍等官位,安撫百姓,儼然自成一國,且 控有幾乎全部的台灣中部與部分北部地區。 由於福建向來靠台灣接濟米糧,事件爆發後臺米上漲,福建頓時陷入斷糧危機。於是,閩浙總督慶瑞緊急派遣福 甯鎮總兵曾玉明渡海來臺,召集臺勇平定戰事,另外命臺灣鎮總兵林向榮自西螺出兵作戰。另一方面,台灣府知府洪敏琛緊急成立籌防局應對事變,並向外國商行籌 借十五萬兩銀作為軍費,並以關稅抵還。 阿罩霧莊攻防戰 4月28日,戴軍西王林日成為了替族人林媽盛報仇,率領三萬多人截斷阿罩霧莊的水 源,打算一舉消滅前厝林家(即霧峰林家)。這時,林家因多數家勇跟隨林文察與林文明赴浙江作戰,莊中只有72名壯丁。但在林文鳳指揮下,林家人靠著大砲等 強大火力予以還擊,隨即展開三天的激烈攻防戰。期間,林家莊宅幾乎失守,但林家家人日夜死守,加上翁仔社〔今臺中縣豐原市翁子〕羅冠英與東勢角客家人分別 派出援人支援,林家與五百多名援軍突襲林日成陣中,擊殺敵軍數百人,一舉擊退林日成軍。 同時,林向榮率領2200名(一說為3000名)士兵駐紮 嘉義,並於4月28日擊退戴軍。之後清軍出城,在坊牌與戴彩龍率領的戴軍一萬多人於八掌溪兩畔對峙。由於戴軍由白沙墩包抄,一舉截斷清軍後路,導致清軍前 後受敵,部分將士溺死河中,直到後來使用大砲突襲,一舉逆轉戰事,反敗為勝。 另一方面,戴軍西王陳弄率軍攻打鹿港,以獲取財貨。但由於鹿港城居民多為泉州人,而戴潮春起事後又大肆屠殺泉州人家莊,因此鹿港居民在黃季忠、蔡馬湖、林清源等士紳領導下極力抵抗,而勇首施九挺也招募600名鄉勇協助抵抗,經過三天大戰後終於擊退戴軍。 六 月,掌管台灣北部軍務的鹽運使林佔梅派蔡宇等人突襲大甲城東門,一舉收復該城。而戴軍的王和尚則於6月2日率軍圍攻大甲城,並斷絕城中飲水。於是城民請貞 婦余林氏祈雨,而當天果然下起雨來,頓時解除城中水問題。6月9日,代理淡水廳職務的張世英與千總曾捷步、把總周長桂以及翁仔社勇首羅冠英率軍支援,加上 大安港黃氏的協助,一舉擊退戴軍。但6月17日,王和尚再度領軍圍城,並再次截斷城中水源。這次居民又請余林氏祈雨,當天也再度將下甘霖。於是在張世英指 揮下,城中清軍出城迎擊,再度擊退戴軍。 援軍抵臺 6月7日,洪敏琛升為臺灣兵備道,統籌全部戰事。6月9日,提督曾玉明率領600名兵力抵達鹿港。然而,清軍軍費卻在押解途中於安溪寮遭遇戴軍,清軍大敗潰散,千總龔朝俊與澎湖副將陳國詮等人戰死,軍營器械經費全被奪走。 而同時,林日成進駐彰化城,戴潮春退回四張犁,之後戴軍陸續攻打嘉義、白沙坑等地,但皆被清軍擊退,而清軍雖陸續有曾玉明擴兵400人、臺勇1000人助戰,但也難有斬獲,雙方於是陷入對峙之中。 八 月與九月間,林文明率領1000名臺勇請假回台灣助戰,戰事產生變化。他於外新莊、阿罩霧莊(今臺中市、霧峰鄉一帶)、大里杙等地與戴軍展開激戰,擊退戴 潮春軍,然後轉自翁仔社(今臺中豐原市),與當地勇首羅冠英合作,合力掃蕩石岡仔、葫蘆墩等地的戴軍,然而此戰後,林文明以彈藥不足為由,返回阿罩霧。經 多次催促後,善後總局補發火藥4000斤、子彈2000斤,而林文明於1863年1月29日再度呈請福建巡撫徐宗幹補發積欠的安家銀19000兩與口糧費 10000兩,但這些錢始終未撥款下來· 1862年11月23日,林文明率300兵勇攻打樹湳,最後於1863年4月11日派叔叔林奠國率領600名臺勇,與羅桂英等人攻入戴潮春老家四張犁,經過七天激戰受攻克該地。但由於軍費仍未解決,林文明再度停止進攻。至此戰事再度陷入膠著。 就 在林文明於北路有所斬獲時,清軍卻於南路遭到挫敗:台灣鎮總兵林向榮與台灣水師副將林國忠於七月前去救援斗六城,但反遭嚴辦、陳弄等人率數萬戴軍圍 困;10月29日戴軍攻破圍困許久的斗六城,林向榮自殺,林國忠等大小將領分分戰死。戴軍佔領斗六後,駐紮彰化城內的林日成於12月20日發軍圍攻大甲, 與清軍大戰於城外,由於清軍人數有限,雖有羅冠英率義勇救援,仍敗退回城。這次戴軍與前兩次一樣截斷城中水源,而大甲城居民三度請余林氏祈雨,天空隨即降 下甘霖,不久戴軍撤退,林日成亦退回四塊厝莊。隔年1月,台灣水師提督吳鴻源率領3000名清軍?援,並進駐鹽水。 清軍反攻 1864年3月19日,吳鴻源發動猛攻,直攻到嘉義城外,與城內守將湯得陞裡外夾擊,擊退圍城多日的陳弄軍。6月,吳鴻源因不肯遵守指令發動攻擊,被洪敏琛免職,由曾元福接替,但六月洪敏琛亦死於任內,清軍與戴軍又陷入膠著之中。 8 月,丁曰健接任臺灣兵備道,並由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登陸,重新佈置新的作戰方針。他命台灣鎮守參將關鎮國由五汊港(今臺中港前身)進攻,自己則於10 月22日進駐竹塹城(今新竹市),並命張世英、羅冠英等人精選1000鄉勇駐守岸裡社,打算直接攻打四塊厝莊等戴軍活動核心地區。兩軍合力之下,清軍迅速 掃大肚溪以北(今臺中縣一帶)的戴軍村莊,並控制住大肚溪航運,11月28日圍攻彰化城。 另一方面,11月12日福甯鎮總兵林文察自安平登 陸,11月20日抵達嘉義,懲勸當地兩百數十莊向清軍投降,並與與護理水師提督曾元福會師商議戰略。商討結果,他決定先疏通嘉義與彰化交界處的道路,然後 再收復彰化,於是命白瑛、關鎮國合攻斗六,請彰化知縣凌定國由寶斗(今彰化北斗鎮)向南攻,而他本人與許忠標等部隊沿海向北作戰,直到麥寮與南下的林文明 會師後再攻打彰化。 事件平定 11月26日,林文察進駐麥寮。這時丁林兩軍已包圍彰化縣城,12月1日由曾玉明破城。之後,林文察進駐塗 庫,與曾元福相約攻打鬥六,同時殲滅支持戴潮春的村莊三十多座,逐漸逼近斗六城,但斗六防禦堅固,難在短其內拿下。於是12月12日,林文察假意以援助彰 化戰事為由,密令各軍各撤離城外,至1865年1月15日,僅留關鎮國數營於城下,並燃燒煙柴草煙火,令士兵作慌亂狀,而誘使城內敵軍開門襲擊,這時附近 甘蔗田伏兵衝出襲擊,關鎮國等軍備後夾擊,成功大敗敵軍,收復斗六城。1月18日,戴潮春在張三顯勸說下出面投降丁曰健,但因出言不遜,隨即被斬殺。 收 復斗六後,清軍開始掃蕩林日成、洪欉、陳弄與嚴辦等戴氏諸王強將。1864年12月,曾玉明迅速圍攻北勢楠莊,雙方展開激烈的攻防戰,其中清軍曾挖地道攻 入,但不成功,只好以大砲猛烈砲轟,才攻陷該莊,洪欉則於期間戰死,其弟洪番被俘,當場被殺。1月19日,林文察率軍攻打四塊厝莊,經過一番激戰後仍未能 進,最後搭建砲臺,以大砲連夜砲轟,才得以於1865年2月6日斬殺林日成,收復該地。5月,林文察與羅冠英圍攻小埔心,與陳弄展開砲戰,期間清軍死傷慘 重,羅冠英也死於其中,但在羅冠英弟弟羅坑領導下,清軍持續猛攻,終使陳弄開莊投降,並被當場斬殺。同月,丁曰健派遣知縣白鸞卿、參將徐榮生等人率軍攻打 於二重溝重新起事的嚴辦,嚴辦以伏兵擊退清軍,但清軍以優勢兵力圍攻,並以大砲轟擊指揮臺,擊殺嚴辦,並押其妻侯氏回嘉義,以凌遲處死。 至此,戴潮春事件宣告結束,清軍終於收復台灣中部,而曾雄據一方的戴氏政權則結束其四年多的統治。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