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元代刻本的特點與鑑別


鄂國金佗粹編二十八卷. 鄂國金佗粹編二十八卷. 鄂國金佗粹編二十八卷. 鄂國金佗粹編二十八卷.
文_ 陸三強
  元代政權剛剛建立,就廣收宋代府庫的書版,又從南方招募了許多刻工,刻書在南宋的基礎上發展,沒有多少根本性的變化,基本上沿襲了宋代的刻書. 歷史上一般宋元本並稱,也說明元刻本的質量不亞於宋刻本.元刻本對雕版印刷的貢獻主要表現在趙體字的廣泛運用、版式的豐富、包背裝的推廣、話本的出現、牌 記的變化等.
  元代官刻、家刻、坊刻
  中央官刻由興文署掌握,刻印不多,此外還有廣成局本、太醫院本、太史院本等;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學、州縣學和書院進行.元代官刻本中較突出的是書 院和州縣學刻本.著名的有九路《十七史》本,即由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下屬九路儒學分刻而成的,但實際上《宋書》至《周書》七種未刻,故也稱元九路《十 史》.另外,杭州的雕版印刷業仍舊很發達,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元代纂修的《宋史》、《遼史》、《金史》等官修史書,都交由以杭州為治所的江浙行省來刊刻. 擁有一百多種書版的杭州宋國子監,被改為西湖書院,除印刷原版書外,又刻印了《國朝文類》、《文獻通考》等.九路《十史》本現存《漢書》、《後漢書》、 《三國志》、《隋書》、《南史》、《北史》等幾種.各地官刻中著名的有廣信書院的《稼軒長短句》,撫州路學本《雍虞先生道園類稿》,嘉興路學本《大戴禮 記》、《汲冢周書》、《詩外傳》,集慶路學本《樂府詩集》、《至正金陵新志》等.
  家刻本也很興盛,現存著名的有岳氏荊谿家塾刻《周易》、《周禮》、《春秋經傳集解》、《論語》、《孟子》、《孝經》等,有「相臺岳氏刻梓荊谿家 塾」牌記.有南豐丁思敬刻的《元豐類稿》,南豐王常刻的《王荊文公詩箋注》、淳安邵桂子刻的《邵氏世譜》以及茶陵陳仁子刻的《增補六臣注文選》、《葉石林 詩話》,有魏天祐刻的《資治通鑑》,曹氏進德齋刻的《中州集》等.坊刻以平陽、杭州、建陽為中心,很多都是從宋代就開始刻書的老字號.杭州書坊雖不多,已 不如南宋興盛,但刻印技術和能力均較高.平陽成為了北方的刻書中心,平水
  坊刻以醫書類書及諸宮調為多.著名的為張存惠晦明軒, 金時就刻印過《滏水文集》,入元後刻印了《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增節標目音注精義資治通鑑》,配有插圖,刻印精美,是平水本之上乘.此外還有梁 宅刻的《論語註疏》,曹氏進德齋刻的《中州集》、《爾雅》等.建陽刻書業在元代也有所發展,書坊增到四十餘家,著名的有餘氏勤有堂、劉氏日新堂、劉氏翠巖 精舍、虞氏務本堂等.元坊刻還出現了一些戲曲刻本,如《輔成王周公攝政》《藿光鬼諫》,《古杭新刊關大王單刀赴會》、《尉遲恭三奪槊》,《李太白貶夜 郎》、《風月紫云庭》、《小張屠焚兒救母》等.
  元刻本的特點與鑑別
  趙體、黑口、無諱、多簡化字是元刻本的顯著特點.
  字體 元代初期刻書承南宋遺風,字體也接近,常把元刻本誤為宋刻本,後流行趙體字,柔軟活潑、雋逸秀麗,刻板印書流動不呆滯.元浙本多由士大夫經手,流風所及, 自然流行趙體.也有的是在歐體的基礎上加進趙體的成分,結構和點劃更流動、靈活.岳氏《九經》仿宋浙本的歐體字卻更肥重.也有特例,江西南豐丁思敬刻《元 豐類稿》,滲入點顏體字的味道.而相臺岳氏本經注,因是覆廖瑩中本,所以是歐體字.廣信書院本《稼軒長短句》帶有行書味.元建本字體仍用顏體,卻比南宋時 建本的字瘦一些、圓勁一些,不像南宋建本字那樣橫細豎粗.話本、雜劇也用顏體,但比較粗率.還有用行書的.如日新堂刻《伯生詩續編》,雖不板滯,卻顯草 率.元平水本的字體比金平水本更近顏體,更挺拔.大都刻的《歌詩編》卻是歐體字,接近蜀刻小字本的字體.另外,元刻本中多簡體字和俗字,官刻、家刻中較 少,經史文集中較少,坊刻和話本類書中較多.
  版式 
  元浙本多是白口,也出現細黑口.都是黑魚尾,或單或雙.上魚尾上方有時記字數,下方記書名簡稱和卷次;下魚尾上或相當於下魚尾處記頁次.左右雙邊不定.個別的
  刻本有書耳,如相臺岳氏經注.有些記刻工姓名.元建本都作黑口有些還作細黑口,有些已變粗逐漸轉為大黑口.都是雙魚尾,除黑魚尾外有了花魚尾.書名、卷次的簡稱在魚尾
  下方,上方有時記本頁字數,下魚尾下記頁次,同南宋建本.四周雙邊或左右雙邊,不記刻工姓名,有些有書耳.魚尾在元建本中還在正文中做提示讀者 的標記,在正文的小題之上加個花魚尾,魚尾下還有個圈.此外還有些刻本的大題都模仿平水本,作雙行十字.元平水本為白口,雙黑魚尾,四周雙邊,書名、卷 次、頁次的位置同金平水本,有刻工姓名.有一個特例,即《歌詩編》不用魚尾,宋元刻本中僅見.
  紙張 元刻本用黃麻紙、白麻紙、白綿紙、竹紙印刷,也有用羅紋紙的.
  元浙本多用白麻紙、黃麻紙,但後期紙紋較窄,約一指寬.也有用白綿紙的,較薄,不同於明代的白綿紙.無建本用麻紗紙,質地粗糙,也有用竹紙的,顏色深而質地硬.元平水本的用紙接近浙本,不同於建本.
  避諱 
  元朝皇帝為蒙古族.人名漢字都是音譯、無法避諱也不用避諱.元人禮制觀念淡薄,查禁的也不嚴,元刻本中幾乎沒有諱字.
  序跋題識 元浙本有些刻序跋題識,個別的有牌記,如相臺岳氏經注、南豐王常刻的《王荊文公詩箋注》.元建本少刻序跋題識,多有牌記,且花式較為繁多.有的牌記擴大到 半頁,甚至有整頁的,如劉氏翠巖精舍刻的《廣韻》,最上橫刻「翠巖精舍」四字,下面中間橫刻陰文「校正無誤」,再下是直行於八個大字「新刊足註明本廣 韻」,右、左邊直行「五音四聲切韻譜詳明」、「至正丙申仲夏繡梓印行」.「明本」是指宋明州刻本,這是封面式牌記,開明萬曆以後刻書內封面的先河.元平水 本個別有牌記,如張氏晦明軒刻本.牌記大且特別,如《重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卷首有整頁螭首龜座碑形牌記,目錄後有「平陽府張宅印」琴形牌記,又有「晦 明軒記」鐘形牌記.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