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
行内有话“中国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饮茶文化得到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乃至民间百工的崇尚,茶文化可谓空前繁荣,其上承唐代精致的煮茶法而有创新,穷尽雅致的点茶法成为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而随着明代瀹茶法的出现被替代,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卢远芳 陈雪梅
文人雅士纷纷借助诗词歌赋寄情于茶
宋人蔡绦《铁围山丛谈》中曾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时盖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有文对北宋生活描述中记载到:“北宋建州一年产茶就不下300万斤。茶叶己经成为了像王安石所说的和柴米油盐一样的常规性食物,一天不能缺少。”北宋政府还有一条规定:“宋选人、使臣等无职田或职田不足者,于俸禄外另给茶汤钱”。由此可见宋代对饮茶的重视。
南宋 吉州窑黑釉茶盏 雅昌供图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也是中国茶文化历史上除唐代外茶学著作与茶诗词出现最多的时期,许多文人雅士纷纷借助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形式寄情于茶,在相关的诗歌及书画作品中往往可见这类表现题材,这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兴盛也起到了重要的文化思想推动作用。宋代许多著名的诗词大家,包括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皆吟过许多以茶为题的诗词,其中陆游还获得了“茶状元”的雅号。而在关于饮茶文化的文章中,除了宋徽宗所著的《大观茶论》之外,还有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这本论著从种植、采制、点茶、胆藏等方面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后人对宋代茶文化的系统性了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还有黄儒的《品茶要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吕惠卿的《建安茶记》、刘异的《北苑拾遗》等。由此可见,相比于唐代茶文化中陆羽《茶经》一枝独秀的研究状况,宋代可谓是研究广泛、名篇辈出。
宋代点茶法有一套独具审美的茶具
从茶艺与茶道精神来讲,宋代继承了唐代时期开创的茶文化,并在其基础上结合自身社会文化的底蕴加以发展,其中,点茶法就是一个代表,其上承唐代精致的煮茶法而有创新,穷尽雅致的点茶法成为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
宋 建窑 黑釉油滴天目茶盏 雅昌供图
据资料显示,宋代点茶法有一套独具审美的茶具,欣赏宋代茶具,首先要了解以点茶法为代表的宋代饮茶方式。庆历末年,位居北宋士大夫集团核心层的蔡襄继丁谓之后任福建转运使,专事贡茶,并对之加以改良,并于皇祐年间写成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茶书——《茶录》。其上篇论茶,下篇论器,专述建安民间斗茶时使用的冲点茶汤之法。蔡襄作为当朝书法圣手,所著《茶录》“书之于石”并自写绢本,流行于世。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对点茶法作了详细论述,以“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为基本过程的点茶法成为宋人主导的品饮方式,韩美林艺术馆副馆长陈云飞在文章中写道:“直至元代,北苑贡茶地位为武夷山新开茶园逐步取代,民间瀹茶法兴起,宋代点茶器具才淡出人们视野。”
建盏的黑釉与白色茶汤相互映衬
宋代前期,点茶法与煎茶法并存,然斗茶的兴起,使得煎茶法在宋代后期基本被摈弃,点茶成了主要的饮茶方式。斗茶据考起源于福建建州,是茶农们评比新茶优良次劣的一种比赛活动。
宋 龙泉窑青釉 刻花汤瓶
两宋时建州北苑生产的“龙团凤茶”乃进御贡茶,极为珍贵,斗茶风靡全国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民间活动随着贡茶传入了朝廷,并受到皇帝的推崇。而同样来自福建的黑釉茶盏也随之名声鹊起。蔡襄《茶录》上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斗茶时,茶面泛出的汤花呈白色,建盏的黑釉与茶汤的白色正好相互映衬,而汤花形成的水痕亦清晰可见,故宋人斗茶喜用建盏。
斗茶之风从宫廷传至民间南宋极盛
但值得一提的是,建窑黑釉盏在斗茶的使用时,即便造型类同,然在大小、形制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大观茶论》言:“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盖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盖小则受汤不尽……”
茶盏的大小,不仅仅以用茶的多少来决定,还受围观人员多少、茶饼质量、分茶效果、注水速度及流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可见,宋代斗茶仪式花样繁多,有时一次需要准备大小不同的茶盏,也称“套盏”“列盏”。
上欲行之,下必效焉。根据资料显示,北宋中后期以后,斗茶之风从宫廷传至民间,南宋时达到极盛。受市场利益的驱动,江西、福建、四川、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均有烧制黑釉瓷之窑场,其中,江西吉州窑的黑釉盏独树一帜,别具创新。与建盏的阳刚大气、釉彩浑厚相比,吉州窑或于斗茶功能上略逊一筹,但灵活多变,洒脱质朴,尤其是木叶贴花、剪纸贴花装饰艺术风格独具。另外,洒釉、彩绘等装饰方法在吉州窑也较为常见。
除此之外,吉州窑最为人称道的是,其把民间剪纸的实物,直接运用于陶瓷生产过程中,取得这种独特的效果,成为了创新的特色。
剪纸纹样中,最常见也是最深入人心的花纹就是梅花,所谓“清友者,梅也”。梅花美丽而不妖冶,花味清韵且又芳香,与宋代文人追求质朴、淡泊、清奇、雅致的精神不谋而合。另一种应用较多的题材是鸾凤纹,凤是中国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人们把它视为“神鸟”,希望能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宋代壶流一改唐代 挺直粗短而变曲长
宋代斗茶“捧红”的不仅仅是建盏,还有另外一个关键角色——汤瓶,这对亲密搭档完美演绎了斗茶艺术。汤瓶,又称执壶、注子,南宋审安老人著《茶具图赞》称其为“汤提点”。《大观茶论》专门论述了此物在斗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圆小而俊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为适应斗茶的需要,时人对执壶的流和壶嘴作了特别设计:壶流一改唐代的挺直粗短而变得曲长,壶嘴的出水口圆而小,这样才能使壶嘴在出水时,注汤落点准确,收放自如,并且水流呈抛物线,极具线条美。与此同时,壶的执柄开始加长,几于壶嘴齐平,或高于壶嘴,如此设计,减少了人体手臂上扬的幅度,注水点茶,轻松尽在掌握。
《茶录》载:“瓶……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宋代汤瓶不仅具有注水功能,还要附带烧水,因此金、银、锡、铁等金属器皿维多。即便以瓷器替代,也会仿照金属器的造型。宋代景德镇湖田窑、江西吉州窑、浙江龙泉窑等多个窑口均曾生产执壶,虽釉色不一,但器形设计上存在许多共性,这亦是宋代各地斗茶俗和评定标准相差无几的一个佐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