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原标题:西周晋侯稣钟上记载了一个不暴虐的周厉王)
晋侯稣钟(见图),1992年出土于山西北赵村天马——曲村晋献侯墓遗址,整套一共有16件,但因这座古墓在发掘的过程中,曾经历一次被盗, 所以晋侯稣钟中有14枚编钟被盗运出境,只有两枚编钟——并且是整套编钟中最小的两枚幸免于难,如今被收藏在山西博物院。
那14枚被偷运出境的晋侯稣钟,在香港的古玩肆中数月无人问津。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依据编钟的样式来看,它们应该是西周时期的器物,但是这些文物上 却有西周文物上未曾见过的刻凿铭文。熟悉文物的人一般都认为,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只有铸造的铭文,当时还没有出现刻凿铭文的技术。
同年12月,上海博物馆馆长、中国著名的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慧眼识珠,并在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的帮助下斥巨资将14枚编钟买回来。经过与晋侯墓地考古出土的两枚编钟对比,它们的价值得以确认。
经过专家的除锈处理,奇迹出现了:在这套大小不一的编钟上刻凿的文字竟然可以连读。16枚编钟,355个文字,完整地记录了这样一段历史:周厉王三十三年,晋献侯稣率军随周王巡视东土,并受王命去征讨叛乱的少数民族部落,立功受赏后特意制作了这套编钟作为纪念。
这段历史是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所没有记载的,它对于我们知之甚少的晋国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周厉王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暴虐昏庸的天子。《史记》中 记载,他的暴虐引起了国人的不满,周厉王于是就命人监察,把发牢骚的人都给杀掉,于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这位周厉王居然感到很高兴,还对召公夸 耀。召公于是说了一段千古流传的话:“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三年后,国人真的发动了暴动,将周厉王赶出镐京。周厉王逃到了彘,最终死在那里。
然而这套编钟上的文字却让世人知道,原来周厉王还有不为人所知的另外一面:勇武、识人、指挥有度,能够率领诸侯平定四方。
面对编钟上的铭文,文物保护和科学考古的专家们曾配置不同硬度的青铜利器试图在青铜上刻凿文字,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也许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早在距今近3000年的西周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已经制造出了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工具在铸成的青铜器上刻录文字。
(文章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金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