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清代家具鉴赏
贵族豪门的家具喜好
— —浅谈清代家具的识别与鉴赏(十一)
文/特约撰稿 朱宝力 编辑/陈桂湖
核心提示
左门的图案为“柳荫夏遣图”。画面上方浓柳垂荫,画桌上觚插荷花绽放。盛夏长日里,一少妇闲坐在绣墩上调教小狗消遣。她头顶盘髻,端戴头箍,面含笑意,双手叠放膝上。所穿的衣着与前一女子基本相同,惟有那条绣云百褶裙不一样,从轮廓和纹样观察,这是一条双叠百褶裙。在夏天穿,其质地应该是薄料,双叠既美观又防透。
上一个章节中我们讲到雍正皇帝亲自设计和指导制作的两件宫廷家具,分别是“番花独挺座圆面桌”和“《耕织图》四件柜”。这两件家具精美异常,是雍正皇帝家具设计才华的体现。在位十三年雍正皇帝,其设计制作的宫廷艺术品形成了明显的风格特色,并为当时的贵族豪门所效仿,形成了一种流行时尚。本文例举两件最具特色的当时贵族豪门阶层制作的家具,赏析其艺术风韵和工艺价值。
朱地描金罩漆圆角大柜
图1-1 朱地描金罩漆蟒龙纹大柜
清朝雍正年间(1722—1735)为公元十八世纪的前叶,在明清家具发展史上属于明、清两式家具交替的时期,此时设计制作的明式家具融入了比较明显的清代流行元素。例如,朱地描金罩漆大柜高近三米(图1),原为成对,出自于山西。其造型设计取自于明式家具圆角柜,但进行了改良,仅在前脸的角度保留了侧脚收分,侧面则上下垂直。这样的设计符合清代家居陈设摆放密集的需要,当将两只大柜贴近摆放时,中间不会出现空隙而影响整齐,同时也保留了圆角柜的柜门自动关合的优点。此外,这件大柜的正面髹饰朱漆,侧面不再刨圆起线,只髹酒红色的透明笼罩漆,也符合清代家具注重正面装饰,两侧从简的特点,如果框架为圆材的话,则不能这样进行髹饰了。此柜的两只柜门各绘有一条描金龙纹,均为正脸升龙,衬以海水江崖和祥云纹。龙纹为四爪,属于蟒龙,躯体肥硕,四肢腾空,十分威猛,符合雍正时期龙纹的风格特点。
图1-2 蟒龙纹大柜柜门的描金龙纹特写
图2 雍正皇帝读书画像
图3 雍正九龙织绣屏风局部特写(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时期的宫廷龙纹基本延续了康熙后期的特征,但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例如:龙眼由长变圆,龙身较为肥硕等等(见图2、图3)。此柜的描金工艺为平金开墨,即在龙身贴完金箔以后,用墨汁而不是黑漆进行勾理,然后通体髹笼罩漆加以保护。之所以这样施工,是因为柜门太大了,无法放平进行描绘,只能立起来画,而立着勾勒纹理使用黑漆不能流畅,所以改用了墨汁(墨汁需要融入一些肥皂,否则会沾不上),画完后再通体髹笼罩漆以保护画面上的墨迹。由于墨汁的附着力较差,此柜年代久后,龙纹的勾勒线条剥落,露出下面淡色的金箔(描金罩漆大多使用淡色金箔,掺银三四成),形成了龙纹眼珠发白的怪异现象(图4)。此柜的体积硕大,极具震慑力,应属山西地区最高级别官员或贵族的厅堂家具,制作于雍正年间。
朱漆描金《四季美人图》大柜
图4-1 朱漆描金《四季美人图》大柜,此柜制作精良,髹漆历三百年不退,装饰图案更十分精美
朱漆描金《四季美人图》(图4)大柜为同一时期山西地区贵族豪门的内宅家具,当年或许出自一家,高190厘米,长120厘米,宽64厘米。与图1的朱漆描金罩漆蟒龙纹大柜一样,它也是改良设计的圆角柜,该样式基本上髹饰朱漆,侧面不再刨圆起线,只髹酒红色的透明笼罩漆。清代中期以后,这种器型已很少制作,代之流行的是平面带檐的样式,也是朱漆为多,两侧常髹黑色粗漆,更省工料,但质量则明显下降了。
此柜的底胎为榆木,用料厚重,制作精良,虽然历经了近三百年的岁月沧桑和展转搬运,但整体框架却毫不松动,榫卯如初,若非拉开柜门,绝不会想到芯板为两拼。凭借优质的木胎,当时的漆匠艺人特意不施布麻灰料,精细打磨木胎的表面后,直接髹饰多道优质大漆。经过历史的检验,这种做法的漆膜附着更牢固,不易开裂剥落,表面莹润如玉,色泽优美,品相胜于大多同时期的披麻灰漆饰家具。
图4-2 大柜左柜门“柳荫夏遣图”,画面上方浓柳垂荫,画桌上觚插荷花绽放
图4-3 大柜右柜门“海棠春慵图”,画面上方玉兰盛开,春日融融
此柜的装饰图案十分优美,其一对柜门分春、夏二景各画了一幅仕女图,可知还应有画着秋、冬二景的另一只大柜,而以单个仕女作为装饰图案的漆柜极为少见,需要画工具有高超的艺术功底和造诣。值得注意的是,其装饰图案模仿了雍正时期宫廷仕女画典雅写实的手法,使我们可以观察到当时中上层社会汉族妇女的妆束特点。
仕女图是鉴别家具的好途径
清朝入主中原时,薙发易服,激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为缓和对立情绪,清廷采纳了明遗臣金之俊“十不从之纲”的建议。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男从女不从”,准许妇女仍可保留明朝的妆束。所以,与清代汉族男子服装、发式的强制满化不同,清代汉族妇女妆束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直至清末,仍有别于旗装,到了民国时,才统一于新式剪裁的旗袍。影视剧中的汉族女装于明朝灭亡后转瞬就换成了清代中期以后的式样,那并不是历史的真实面貌。
从写实性手法绘制的《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又名《胤禛妃行乐图》)组画观察,康、雍相交时期的女子汉装仍有明末遗风。当时外销的旅游纪念瓷器上,也有将此类汉装女子与穿着缨帽、补服的丈夫画在一起的小像。清初的一段时期,汉族妇女的服饰虽然仍具明末遗风,但发髻则时尚梳于头顶,不再流行晚明垂向脑后的“堕马髻”,头顶的发髻用假发越垫越高,形如钵盂扣在头上。到了康、雍交替时期,“钵盂头”、“牡丹头”过时了,汉族妇女的发髻自然绾于头顶,不再使用假发衬垫。当时的画师目睹真人实物,又受西洋画风影响,描绘得真实准确,成为这一时期仕女画的显著特点。雍正朝以后,随着岁月的推移,明末女装的形象概念逐渐模糊,仕女画中的妆束融合各代而绘,形成了近代仕女画的风格。因此,研究分析仕女图案的妆束特点,是鉴别明清家具以及其他工艺品制作年代的重要手段之一。
堪比“老照片”的两幅仕女图
此《四季美人图》大柜右门的图案为“海棠春慵图”。画面上方玉兰盛开,春日融融。一少妇左手执纨扇,右手拄下颌,倦眼乜斜,俯靠在海棠树上。她的头作“懒妆”,鬏髻斜绾,歪戴头箍;上身穿竖领中衣,罩直领团花对襟褙子(又称“鹤氅”或“披风”,无袖者则称“比甲”),腰束红绸汗巾;下身穿绣锦地百褶裙,纤足半露如钩。画图写尽其娇慵妩媚之态。左门的图案为“柳荫夏遣图”。画面上方浓柳垂荫,画桌上觚插荷花绽放。盛夏长日里,一少妇闲坐在绣墩上调教小狗消遣。她头顶盘髻,端戴头箍,面含笑意,双手叠放膝上。所穿的衣着与前一女子基本相同,惟有那条绣云百褶裙不一样,从轮廓和纹样观察,这是一条双叠百褶裙。在夏天穿,其质地应该是薄料,双叠既美观又防透。明代晚期,妇女除了流行外罩直领对襟褙子之外,还流行外穿竖领对襟长衫。康、雍时期则只流行内穿竖领短袄,外罩直领对襟褙子,由于下部散敞,常用一条汗巾束腰。褙子的穿着行动不便,随着故国情思的淡去,在乾隆时期退出了汉族女装的系列,而上身穿竖领大襟短袄,下身穿百褶裙,头梳前后翘的“元宝髻”,成为当时汉族妇女的流行妆束。
此柜图案中的仕女重睑美目,身材匀称,比例得当,更兼时代感很强的妆束,其艺术风格类于《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组画,画稿设计应是以生活中的真人为原型进行构图的。画中的直拐式三弯腿画桌及矮束腰细内弯足圆墩具有后期明式家具的风格,与画中仕女的时代风格亦相吻合。在没有照相术的年代里,这两幅画的写真性堪比“老照片”了。其绘制工艺采用了彩金象描金加混金漆并借地色等手法,以黑漆钩理,略加皴染。画面层次鲜明,疏密有致,完美地表现了艺术主题,技艺较前代更为成熟。综合分析,此柜应为清朝雍正年间制作的一件历史信息丰富的艺术精品。
继雍正帝之后登极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清朝也在这时发展到了全盛时期。本文下一个章节将探讨和讲述乾隆时期家具的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敬请关注。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