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千餘藏品見證熨斗華麗轉身(圖)


張世鐸張世鐸熨斗熨斗熨斗熨斗
熨斗熨斗
熨斗家家都有,但有誰想過專門收藏熨斗呢? 咱天津就有位熨斗達人。 1980年至今,張世鐸收集了千餘件熨斗,藏品跨越漢、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也有大量的近現代產品。 其中,最重的熨斗達18.3公斤,最小的熨斗還不如成年人的手掌大。
說藏史
藏之路
張世鐸收藏了1000餘件熨斗,他說這些藏品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填補了我國收藏界的一個空白。 2002年,張世鐸便以580件的藏品量獲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各類熨斗收藏數量之最”的榮譽。 如今張世鐸的藏品數量翻了一番,其“世界之最”的地位也更加穩固了。
偶得大銅勺始做大“文章”
張世鐸說古人使用熨斗承載了許多吉祥的寓意,比如,熨斗中放的炭象徵著紅紅火火,用手熨衣代表要把握機遇,熨平衣服則預示道路平坦。 打開張世鐸熨斗收藏大門的​​是一把斷了把的青銅熨斗。 上世紀80年代,朋友送給張世鐸一個看似“大銅勺”的青銅
器。 張世鐸多方請教鑑定專家,最後得知這把銅勺竟然是漢代熨斗,這引起了張世鐸極大的興趣,在學習了相關知識並積累了一定藏品後,張世鐸有了“做大文章”的想法,他想把從古到今的熨斗都集到一起,便開啟了熨斗專項收藏。
張世鐸認為收藏是愛好,不一定要花很多錢,但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主題。 比如,一個年輕人如果對服裝感興趣,完全可以從服裝吊牌入手進行收藏,可以收藏某個品牌、某個服裝設計師甚至某個服裝系列的吊牌。 收藏本身就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如今的冷門收藏說不定就是日後的熱門藏項。
熨斗華麗“轉型”從刑具到日用品
面的雙耳熨斗。 熨斗的柄則由實心長柄變為空心短柄,而且可以拼接木把手,這樣不僅節約了金屬材料,也變得更加輕便;底部由微弧形變為平底,形狀由勺形變成斗形,可以放入更多的炭,加熱時間也得以延長。 斗形熨斗經歷了宋、元、明、清數個朝代,沿用了近一千年。
第二個階段是近代使用的有蓋子的熨斗。 民國時期,熨斗從碗口狀變成了三角狀、密閉式。 這時候還出現了陶瓷熨斗、酒精熨斗、熱水熨斗等等,種類非常豐富。 第三個階段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電熨斗、掛燙機了。
熨斗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商朝就有記載。 但熨斗並不是一開始就用來熨衣服的,由“炮烙始於蒸鬥”可知,熨斗最初是一種刑具,到了漢朝熨斗才轉型為熨燙衣服的工具。
張世鐸將熨斗的發展演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熨斗是沒有蓋子的,看起來像個大銅勺。 張世鐸向記者展示了一個漢代的青銅熨斗,柄長22.5厘米,圓勺直徑15.6厘米,勺心鑄有漢代五銖錢的花紋,寓意積累財富。 這種熨斗用起來很麻煩,必須由專人抻拉絲帛,再由其他人來回移動裝有炭火的熨斗熨燙。 到唐後期,熨斗形制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帶隔熱
問鼎“世界之最” ​​珍稀藏品逐個數
張世鐸的收藏可是“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各類熨斗收藏數量之最”,他收藏的熨斗五花八門。 不僅藏品數量多,張世鐸還藏有一些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專用熨斗。 例如雲南白族的熨斗,仍舊是大銅勺的造型,但碗口不是圓的,而是獨特的祥雲線條或是做成虎頭的造型;熨斗上的花紋也多為虎頭、五鳳等圖案,民族風格鮮明。 張世鐸還有一個罕見的瓷熨斗。 這個熨斗整體像個扁形水壺,內部通過熱水來維持熱度。 它的側面畫有傳統工筆劃,十分精美。
另一套清代“袖珍熨斗”更是奪人眼球,它們還不到巴掌大,小的長8厘米、寬9.2厘米,造型簡單,長柄連著三角形的一塊鐵。 張世鐸介紹,這種熨斗並非觀賞品,而是社會經濟發展和工藝精細化的產物,用途也十分特殊:將三角形的烙鐵燒熱後即可以熨燙衣領、袖口。 其中有個長柄小熨斗是用來熨折扇的。 古代的折扇,扇面和扇骨中會有一定的縫隙,令扇面起皺,影響美觀,古人便想到在製作折扇的過程中用這種小熨斗將扇面燙平。
過去的熨斗,熱源除了炭和熱水,還會使用特殊的燃料。 張世鐸珍藏著一款從西方“舶來”的酒精老熨斗,造型類似於現代熨斗,尾部有個盛酒精的容器裝置,該裝置與熨斗主體由導熱體相連;熨斗主體兩邊有2排32個氣孔,熨燙衣服時,點燃尾部裝置裡的酒精即可用。
藏之悟
收藏“三性”缺一不可
收藏是一門大學問,藏於民也展於民。 張世鐸認為搞收藏要注重三性:悟性、耐性和機遇性。悟性就是說收藏的人要有收藏意識和品位,要能發掘自己的收藏選題。 “同時收藏者要有耐性,民間收藏是咱老百姓幫國家填補'空白',挺辛苦的,但非常光榮。”張世鐸笑道,“我們要學習龜兔賽跑裡的'烏龜精神',不去夢想瞬間就能完成收藏,而是要做到一點一滴積累。”如果一個人可能在知識、品位、時間、積蓄等方面都有條件搞收藏,但有總是碰不上好選題,這就是收藏講求的機遇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