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商報
陶藝作品-水閘門陶藝作品-水壺陶藝作品-老鼠偷油
陶藝作品-古籍
“我對泥有深深的依戀之情,這種情結滲透到我骨髓之中,泥在我的手上被賦予了思想和情感,在窯火的煅燒後,它將成為有靈魂 的生命。 ”—何躍
開欄語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渝北留下了一大批極具工匠精神的造物。 渝北區文物管理所現有文物藏品1101件,藏品類別主要有木雕器具、陶瓷器、金屬器、石器、玉器、字畫錢幣、石刻等,獨具巴渝民俗文化,是研究渝北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為大家還原從古至今,渝北匠人的匠心獨具。
磁器口古鎮的街頭,有一座1.7米高,500多斤重的銅像,每到節假日,總有無數的遊客喜歡在這座銅像前駐足留影。
這座銅像名字叫《磁器口更夫》,很少有人知道,它原本其實是一尊陶製品,而它的創作者是渝北人、中國著名當代陶藝家何躍。
而渝北的陶器底蘊,遠比人們想像的要深厚,渝北陶器製作的歷史,甚至比著名的“唐三彩”更悠久。
1300℃爐火
煅燒磁器口的“更夫”
“雖然我們做的是當代藝術,但不論是技法層面的延續,還是精神層面表達,我們和中國傳統陶藝文化是分不開的。”昨日,談起陶藝的創作,何躍說。
何躍的工作室位於嘉州電子校附近某小區樓內,100多平方米的房間裡堆滿了陶藝作品。 仔細分辨,記者找到了《磁器口更夫》的陶藝原型,何躍說,這是他根據磁器口明末清初時更夫打更報時的形象創作的。
記者在工作室還看到一件名為《古籍》的作品,遠看只是一堆古書堆疊而成的造型,近看卻發現,這些古書的每一頁都經過了精雕細琢。
“《古籍》在今年的第十二屆中國美展中展出過,製作這樣一件作品,從構思到動手塑形最長要花幾個月。”何躍說,製作陶藝是件很複雜的過程,創作前對泥架的脫水、成型結構、藝術表達、進窯燒製等等都要搞得一清二楚,“最終我會在傳統坡窯中,用1200℃到1300℃的高溫將作品燒製而成”。
陶藝也瘋狂
花三年打造“車禍現場”
何躍生於藝術家庭,自幼學習畫畫和雕刻藝術。 1985年,21歲的何躍四處遊歷,據他回憶,他在一次展覽中偶然見到一件陶藝作品,從此就深深迷上了這門手藝。
回到重慶後,何躍來到合川、綦江等地的窯罐廠采風,學習陶器的製作技法。 “這大概就是我的工匠時代。”何躍說,工匠就是把一件工藝品做到極致,把精細度刻畫到毫釐之間。
十年磨一劍,2000年左右,經過數十年打磨的何躍創辦陶藝工作室,成為一名純粹的陶藝家。
除了表現傳統文化,何躍的很多作品十分前衛,在何躍的陶藝工作室內,記者看到了陶製的消防栓、襁褓中的嬰兒、解放鞋……甚至車禍現場。
何躍告訴記者,這套車禍現場的作品名為《現場》,曾經在第五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過,“這套作品一共花了我三年時間”。
相關
渝北陶器歷史可追溯至東漢
陶器的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在人類世界中出現,成為人類最早創造出的生活用品之一。 聞名遐邇的“唐三彩”,其實就是陶器的一種。
在渝北,也出土過大量精美的陶器。 據渝北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劉鳴介紹,目前渝北區收藏有4件重要的陶器文物。 全部發掘於渝北區洛磧鎮上壩村廟堡墓地,為東漢文物,比“唐三彩”歷史更悠久。
渝北區文物管理所專家評價說,渝北區這些古陶器是研究漢代禮樂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渝北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劉鳴介紹說,這幾件陶器是作為冥器使用的,有很高的造型藝術研究價值,也是人類早期藝術表現的承載體。
聲音
現代陶藝是傳統的昇華
對於何躍的作品,渝北區文物管理所的相關專家告訴記者,何躍的作品帶有濃厚的人文氣息,是對傳統陶藝的昇華和現代延續,“古時的陶藝本質上更多的是當作生活用品或者是冥器,到目前發展為藝術品,它們在所處的時代都是對現實的反映,它的脈絡是一體的”。
臨空都市報記者王拓
渝北古陶器
聽琴俑、擊鼓俑
聽琴俑、擊鼓俑
出土地:
洛磧鎮上壩村廟堡墓地
出土時間:2008年
文物年代:東漢
夫妻俑
夫妻俑
出土地:
出土時間:2008年
文物年代:東漢
陶狗
陶狗
出土地:
出土時間:2008年
文物年代:東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