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清康熙青花雙龍高足杯欣賞


清康熙青花雙龍高足杯欣賞清康熙青花雙龍高足杯欣賞
在宋遼時期,飲酒多用矮圈足的碗、杯或盤盞。 自元代開始,高足杯漸趨增多。 明清時期,高足杯更多,如釉里紅三魚紋高足杯、仿哥窯八方高足杯、鬥彩葡萄紋高足杯、纏枝蓮紋高足杯、花鳥紋高足杯以及這件青花海獸高足杯等,均為陶瓷高足杯之精品。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態,仿古創新。 既有陳設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銷瓷等。 大件器物多是民窯燒製,儘管體積較大,但極少變形,風格挺拔向上,粗獷豪放,製作規範,絲毫沒有笨拙感。 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 主要品種有:盤、碗、碟,杯、盒、瓶、尊、壺、罐、爐、缽缸、香熏、掛鐘等。
早期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現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許多大盤及琢器的底足出現台階的形狀,俗稱“二層台”。 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盤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無釉。 中期青花胎體潔白堅硬,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疏鬆,偶有小開片,還有一種亮白釉。 底足露胎處光滑細緻,多呈泥鰍背狀,少見炎石紅,瓷器的質量明顯提高胎釉結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 俗稱“漿胎”胎體偏輕。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體比中期要輕,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齊。
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改變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後塗色的傳統方法,即單線平塗,而是採用渲染的技法,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種色階。
見明堂民俗博物館所珍藏的這件藏品為青花雙龍高足杯,清朝康熙年間,高9cm,直徑7.2cm,雅緻青花小杯,底足三層工藝,為芭蕉紋飾,杯身畫有雙龍,下顎有細密鬃須,圓圓的眼睛反映出康熙晚期的特色。 胎質緻密潔白,青花淡雅,線條唯美流暢,無衝線,無破損,杯身畫瑞獸圖文,整體造型簡約大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