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當水墨再度成為熱點


當代藝術前途迷茫之際,水墨再度成為熱點.上週末上海舉辦的新水墨大展及其國際論壇,是這種「水墨熱」的最新例證.
何謂「新水墨」?概念的梳理對中國學者自然義不容辭:國際論壇上,中央美院的殷雙喜教授梳理60年前「新中國畫」粉墨登場的來龍去脈;南京學者 顧丞峰則努力釐定「新水墨」這個近年來的新名詞.圍繞著「中國畫」、「新中國畫」、「水墨畫」這3個關鍵詞,聽眾不由回溯20世紀中國美術史最重要的3個 歷史關口.而21世紀出現的「新水墨」,則伴隨著種種超越繪畫的新花樣,包括裝置、影像乃至行為.因此,論壇主持人之一的蔣奇谷呼籲:「回到水墨畫.」
論壇上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外國學者討論的儘是些形而上的問題.如美國學者戴維談水墨畫中的「氣」、包華石談中國傳統繪畫的「筆觸」,還有印度 學者帕羅談藝術品的觀看方式.對這些敏感的話題也許他們仍有誤讀,但提示我們中國水墨畫的非凡出身:因其獨特的媒介、藝術語言與技法而舉世無雙,即便那還 只是最明顯也最表層的東西;至於更深一層的,則有其自成體系而與西方藝術截然不同的藝術標準、審美趣味與價值判斷;如果再深入剖析,又可以從古代中國人對 藝術的把玩、觀照與修行中,看到其與西方藝術完全不同的文化功能,而其背後的哲學觀、歷史觀與世界觀也完全不同.
因此,也就有了中國學者在論壇上對外國同行有趣的回應:比如朱青生就強調,中國傳統繪畫與中國傳統哲學相關,像古老的《易經》那樣呈現綜合、折 中的觀念,絕非西方哲學的邏輯體系.四川美院的王南溟則談到了中西方之間有趣的反串現象:中國傳統繪畫的核心技法是「筆墨」,但其講究線條的「筆法」自現 代派出現後就被西方美術借用,終於在抽象表現主義中修成正果;而中國從事水墨探索的藝術家卻側重於「墨法」,似乎步入了歧途.他們還更進一步指出了傳統繪 畫與書法的關係,傳統繪畫與自我內省的關係.
今天人們熱衷於為中國水墨作各種定義,但似乎已經脫離了傳統的中國畫,從古代文人私密的個人活動變身投身現代美術館展覽體制的公共活動,傳統文 人的生活方式被現代職業藝術家的生產所取代.水墨,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熱起來的.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喧鬧中人們所關心的並非水墨藝術,他們真正關心只是 「新水墨」能否成為下一波藝術市場的熱點,其代表藝術家能否成為未來市場的大腕,其代表作品能否成為資本的新籌碼.資本的介入使新水墨旗下的陣容更顯得參 差不齊.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今天我們處在大眾文化的時代,藝術已難逃被誤讀的宿命,而藝術市場的發展就是藝術被大眾誤讀的過程.尤其在全球化 的今天,中西方美術交流是現代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所決定的文明衝突與文化競爭,傳統誠然可貴,但與時俱進、適者生存,從當年的「中國畫」到今天的「新水 墨」,60年的水墨發展歷程一再說明了這個硬道理.尤其在今天,藝術創新的價值深入人心,已經取代了當年中國文人固守傳統的守則,水墨變革的進程只會加速 度,新水墨將變得更為開放、更多姿多彩.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