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者減鐘
西周 堇臨簋
魯侯尊
然而,《西清四鑑》的價值在今天卻頗受爭議:有人認為,《西清四鑑》收錄的是宮廷藏品,其價值自不言而喻;有人則認為,《西清四鑑》中「偽器」過多,對於收藏家無太大意義.那麼,我們該如何科學地看待和應用這套典籍呢?且看當下幾位權威青銅專家的意見.
文/本報記者 金葉
圖/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
上海博物館提供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組組長丁孟:
對於公私收藏都有價值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 ,容庚先生曾經對乾隆時編纂的《西清四鑑》做過研究,他比較細緻地整理了《西清四鑑》中著錄的銅器和銘文,再加上後代學者進一步的梳理,發現《西清四鑑》 中收錄的一千多件有銘文的青銅器中,偽器佔了三分之一;那些沒有銘文的青銅器,只是一個器形,更難以判斷真偽.
清朝經過順治、康熙、雍正幾代帝王的經營,實力在乾隆時期達到頂峰.乾隆好大喜功,前幾代盛世做的事,他都要做,編《西清四鑑》也是如此.此舉 主要是倣傚宋徽宗時敕撰的《宣和博古圖》,因為這本書極一時之勝.但現在,我們從編纂的情況來看,《西清四鑑》與《宣和博古圖》相比是有缺陷的,特別是在 辨偽、斷代、釋文、考證方面,《西清四鑑》遠未達到宋代人的水平.這是因為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最發達的時期,參與編纂圖錄的人都是當時著 名的學者;而《西清四鑑》的18位編纂官,都是當朝宰輔,學問一道在他們已是末節.另外,宋元明各朝官方提倡崇古,造成「上仿製以崇古」、「下造偽以牟 利」的局面,導致贗品氾濫.到了清代,許多藏匿於民間的青銅器贗品,被進獻到宮中.在這種條件下,偽器流入清廷幾乎是種必然,選入《西清四鑑》也是有其客 觀原因的.
儘管如此,《西清四鑑》的價值仍應得到肯定.宋代是中國金石學發展的頂峰,但到了元、明兩朝,這一學科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而《西清四鑑》打破 了這種沉悶的局面,它的推出對清朝的金石學研究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另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現實意義.《西清四鑑》保存了大量珍貴的資料.書裡面有銘文的 1179件器物,目前知道下落的有189件,也就是說990件之多的東西都流失了.這些東西現在根本見不到,只能通過《西清四鑑》來瞭解.
在當下,《西清四鑑》不僅具有學術意義,對於公私收藏也有價值.如果你想瞭解某個器物是不是出自清宮,那你肯定需要這些書進行比對.再或者你對 這批文物感興趣,也可以依靠《西清四鑑》按圖索驥.依靠大家的力量,能夠儘可能多地找尋到《西清四鑑》中遺失的清宮藏品,則是我們的厚望.
《西清四鑑》從清朝中晚期開始,就常被用作偽器的「參考書」,它名氣大,是皇家所藏,其中又有很多器物遺失了,這給造假者提供了機會.現在也有 不少人在這麼做.除了私人,還有公家單位也在做.比如博物館和文物公司,依靠這些手頭上的資料仿製一些青銅器作為禮品,當然他們會打上一些防偽標識,但這 個很容易被人利用,把標識剔除掉,再重新做舊.這些東西留存於世,對於收藏者是個迷惑.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孫華:
有些「偽器」實為真器
儘管有偽器的存在,《西清四鑑》對於我們搞銅器研究的人來說,仍舊是一本離不開的圖錄.雖然有時代侷限性,但它畢竟以當時相對科學的手段,給我們比較完整地記錄了皇家的收藏.
《西清四鑑》中儘管確實有不少偽器,但「偽器」中也有後來被證明實際上是真器的.比如現在首都博物館(微博)的鎮館之寶班簋.這個器物在《西清 四鑑》中有著錄,但在班簋出土之前,學術界一度認為《西清古鑑》當中所記錄的班簋是件偽器.理由是,班簋的身上有一個變體的壽字紋.我們都知道,明清時候 才流行開來的壽字紋,在周朝的時候是不可能出現的.然而,1972年,北京文物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在北京市物資回收公司的廢銅倉庫內發現了一些帶有銘文的 銅片,當大家將這些通篇聚在一起,重新拼合比對,一座《西清四鑑》中所記載的班簋赫然出現在眼前.而這座真實的班簋身上,並未有《西清四鑑》中班簋身上的 壽字紋.所以推斷,可能是當時的畫師畫完了之後,覺得畫面有點空,所以就畫蛇添足般地加了個壽字紋.
《西清四鑑》的年代,沒有照相術,依靠畫師來描摹,儘管畫師主觀上是想要寫實的,但這畢竟是一種再創作的過程,畫的跟真實情況一定有差別.所以 我想,類似班簋的錯誤肯定不是孤例,一定還有另外被誤會的「偽器」.而真正的「偽器」,則是純粹做出來牟利騙人的.如果是早期的偽器——比如宋朝的,對我 們研究那段特定的歷史還有些價值,但如果是清代的偽器,哪怕它曾經在皇宮裡待過,價值也是比較低的.
從現實的意義來講,它為當代人提供了一個非常可貴的載體,只有透過它,我們才能去瞭解許多如今已經消失不見的器物——這點和宋朝時不太一樣, 《宣和博古圖》中著錄的青銅器,流傳下來的真是沒幾件了.因為宋之後經歷了多年的戰亂和少數民族的入侵.當時的侵略者缺少認識,所以許多青銅器都給毀掉 了,有的還被拿去融掉做了其他東西,有一部分做了貨幣.但到了清代,這個可能性不大了.特別是經過乾嘉時期對金石學的推動,整個社會,無論是學者還是一般 平民,對青銅器都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特別是入了《西清四鑑》的青銅器,是內庫所藏的器物,一般不會那麼容易被人毀掉.
上海博物館青銅部主任周亞:
藏家不用看《西清四鑑》
為何《西清四鑑》中偽器的比例比較高?首先,編纂這套書的18位編纂官,多數是當朝宰輔.他們可能學識不錯,但文物知識不一定好.當時又不像現 在有「科學考古」的方法,也沒有很多考古資料可以參考.他們只能靠之前的書進行比對,鑑於功力有限,出差錯是很正常的.甚至有可能他們根本就沒有進行辨偽 的工作.《西清四鑑》是乾隆帝對宮裡所收藏的青銅器的著錄,也就是說,這些青銅器,無論真偽,通常都是經過乾隆本人或之前的皇帝認可後才收進宮來的,這些 做臣子的就算覺得這可能是件偽器恐怕也不會說吧.
坦白說,乾隆本人對青銅器的鑑賞能力也許並不怎麼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更多的興趣可能是在書畫上面,所以他對古書畫方面的鑑賞力是很高的, 當時最好的古書畫幾乎全被收入宮中,相關的書畫名錄《石渠寶笈》也因此具有極高的價值.在這一點上,《西清四鑑》是無法和《石渠寶笈》同日而語的.就青銅 器而言,許多好東西還真不一定在皇帝那兒.中國的達官貴人、文人學士,從宋朝以來就有收藏青銅器的傳統.清代的時候宮外活躍著一大批卓有成就的青銅器收藏 家,比如清朝末年的兩江總督端方——現今藏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的西周青銅柉禁,以及柉禁上附列的卣、觚、爵、角、尊等12件青銅酒器就是他的收藏.《西 清四鑑》中當然有很多好東西,比如其中著錄的銅器,現存上海博物館的約有七八件,比較重要的有西周晚期的史頌鼎,著錄於《西清古鑑》的三卷二十一;另一件 是西周早期的魯侯尊,過去或稱之為明公簋、魯侯簋,著錄於《西清古鑑》的十三卷九,這件器形非常獨特,是迄今為止青銅器中僅見的一件.這兩件青銅器現在都 屬於我館的一級品.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的宗周鐘,被譽為臺灣故宮青銅器三寶之一,也是清宮舊藏,《西清古鑑》三十六卷四著錄,稱之為周寶鐘.但是,許多不 在《西清古鑑》當中的青銅器也不見得不重要,它可能比《西清四鑑》裡所著錄的更重要的,《西清四鑑》並不能簡單地被看做是判斷青銅器價值的標準.
當然,並不能因此就說《西清四鑑》是沒有價值的.但是在當下來看,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學術方面.因為它收錄當時的青銅器資料非常全、非常多.而 有幾百件青銅器在乾隆之後就消失了,只有「西清四鑑」中保留了關於它們的銘文資料.所以要研究青銅器的一些銘文資料,《西清四鑑》有很重要的價值.
但對於一般搞收藏的人來說,這本書現實意義不大.如果有收藏家來徵詢我的意見,我會直言不諱地告訴他:你不用看《西清四鑑》.現在那麼多印刷精 良的青銅器全集,還有各個博物館的青銅器圖錄、考古報告等,可以很真實地反映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特點,你為什麼要看畫出來的《西清四鑑》呢?它裡面許多銅器 的圖像畫得都不準確:比例失調,圖像失真.對於搞收藏的人來說,沒太大的參考價值.
陜西省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張懋鎔:
按圖索驥來造假 行家一眼就看穿
《西清四鑑》將皇宮的青銅藏品做了非常系統的著錄,而現在,其中相當一部分都不知所終.這會不會給一些造偽者提供機會呢?我認為這種可能性不 大.清朝中晚期直至民國,民間確實有人這麼做過.但坦白講,照著《西清四鑑》造偽,那是「造假產業」發展初期的產物.《西清四鑑》中的器物是畫師描摹的, 反映出來的許多信息都不那麼準確.按照《西清四鑑》偽造青銅器,很容易比例失調,露出馬腳.
事實上,當代青銅器造假的手段和技術已經高出很多了.許多「高仿」可以做得相當逼真.而聰明的造假者也有了許多新辦法.比如搞到一件真器,在真 器上翻模子,做出跟真器幾乎一樣的偽器賣出去,這是很難辨別的;或者做出一個不同的器形,但是銘文借用真器的銘文.這樣做非常有迷惑性,因為今人很難把銘 文做得跟真器一樣形式自然,並且富有內涵.
儘管現在作偽的技術越來越高,但我們鑑別的能力和技術也有很大的進步.比如前一陣子我們看到一批銅器,大家對其真偽也有不同意見,後來我們就給 銅銹做個理化分析,發現它和銅器的胎質是對應的,這就能說明這批銅器不假.所以說,在眾多新儀器、新技術的幫助下,如今我們的辨偽水平,跟清代的時候不可 同日而語.當年可以有眾多的仿器、偽器混入宮內,但今天,大多數的仿器、偽器都是可以被辨識出來的.
《西清四鑑》的意義當然要肯定,但它有歷史侷限性.對於現在的藏家,甚至是造假者來說,《西清四鑑》都有點過時了.
《西清四鑑》中著錄的許多器物,就算它們現在仍舊存世,但如果想通過《西清四鑑》來復原皇室收藏,這個難度也非常大.可以說,就算今天有個《西 清四鑑》中的器物擺在我們眼前,我們都很難將它和《西清四鑑》對應.因為《西清四鑑》中所著錄的青銅器的圖案,並不能準確地反映出器物的真實風貌.而如果 你想證明某件器物出自《西清四鑑》,你必須得拿出充分的證據——這個難度很大.
丁孟支招——
對於收藏來說,簡單地按圖索驥是不行的.現在市面上的書很亂,有一些藏家為了宣傳,不管真假混在一起也出本書,你要按那個找,只能買到假的.甚至《西清四鑑》都不能算是一個對的標準,因為我們知道這裡面有三分之一的器物是有問題的.
辨偽,代表的是嚴謹的考據,「功夫在圖外」.我們現在的鑄造工藝,我們現代人的審美,和古人是完全不同的,古人在鑄造青銅器的時候,是非常虔誠 的,青銅器對於他們來說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是統治理念的標誌物,裡面甚至還融入了思想哲學方面的寓意,今人,特別是現在仿製的人的學術水平,是很難達到 的.只要我們瞭解了青銅器的內涵,瞭解真實的青銅器的面貌,對於辨別青銅器的真偽,應該說還是有據可循的.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