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收藏家宋書民和家傳古鐲的三生之約


 玉器現在成了宋書民的大愛. 玉器現在成了宋書民的大愛.
■這是一隻通體烏黑、銀與籐條嵌於一體的鐲子.鐲子上面鏨刻著喜鵲登梅圖案.有專家鑑定後認為,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時期.鐲子的主人是一名鑑別玉器和古玩的行家,但他從沒估量過它的價值,因為在他心中,承載著家族榮辱歷史的鐲子,是無法衡量其價值的.
  天健網消息(劉忠林 記者 孫雨竹)宋書民是位鑑別古玩玉器的行家.其母趙淑香已年至耄耋.趙家祖傳古鐲的來歷她也說不清,而古鐲在近代的一段傳奇經歷卻讓她刻骨銘心.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只鐲子,還沒出世的宋書民就已經與古鐲有了「三生之約」——
  明陽抗捐 殺官史只為保護家傳之寶
  1919年前後,家住明陽趙店的趙仲堂一家在當地開設磚瓦窯.由於兄弟幾個同心協力,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當時,食用鹽要受官府的管制. 家住尹瓦房的尹永凱家有鹽灘,他們經常暗地裡互通有無.12月的一天,尹永凱趕著大車,拉了一石二斗鹽來到趙仲堂家換取磚瓦缸盆等.這時,天色已亮了.怕 被鹽吏發現,趙仲堂將鹽先放在窯洞旁用豆秸蓋著藏起來.
  明陽地區有兩名管鹽稅的官吏,時常沒事找事地到處揩油.他們不知從哪裡得知趙仲堂家裡藏有價值連城的古鐲等古物,便商量著到磚窯裡敲詐.
  這天中午,他們兩人酒足飯飽之後,又來到趙仲堂家的磚窯查鹽票,翻私鹽.翻來翻去,真的讓他們翻到了剛才送來的私鹽.
  兩人喜出望外,捆上趙仲堂一路吆喝著押送到了花園口,痛打了500多鞭子.趙仲堂身上的衣服被打碎了,鮮血染紅了破碎的棉褲.
  兩人覺得不解氣,還想敲詐一些錢財,就將趙仲堂送到莊河,關進了監獄.得知趙仲堂被抓進了監獄,趙仲堂的本家兄弟趙連元心急如焚,利用其在莊河 商會當經理的關係,經過上下疏通,最終花錢將趙仲堂保了出來.將趙仲堂送進監獄的這兩名鹽吏,由於一無所得,還是經常找藉口前來要罰款找岔子.一次,兩個 鹽吏走進趙家磚窯,開門就說:「罰款準備得怎麼樣了?如果沒有錢,可以用你們家的破鐲子、破玉器頂賬.」趙仲堂見他們又打開了古鐲的主意,便以回家籌錢為 藉口,商量對策,最後決定一不做二不休,打死兩個惡霸.殺了鹽吏,家是不能再回了.兄弟二人在鄉親們的幫助下,收拾細軟連夜逃離了明陽.
  臨行前,兄弟二人將祖傳的一對古鐲分別收藏,含淚踏上逃亡路.
  趙仲堂帶著妻子兒女來到了長白山腳下的柳河縣,靠做點小生意維生.由於人生地不熟,買賣經營的並不好,時常要靠變賣從莊河帶來的家產來維持生 計.一次,趙仲堂因生意虧損,加上思鄉心切,一下子病倒在床上.為了治病,家裡的財產已經變賣得所剩無幾了,但是當妻子拿出祖傳的古鐲時,趙仲堂卻支撐著 坐了起來連聲說:「動不得,動不得.」
  1948年,隨著東北的解放,趙仲堂終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
  傳承榮耀 從一隻鐲子延續來的夢想
  1963年出生的宋書民,一天晚上發現媽媽在昏黃的油燈下查看著什麼.他好奇地湊了過去,媽媽來不及掩藏只好告訴他,這是祖上傳下來的一隻鐲子.
  打那時開始,夜深人靜的時候,宋書民幾乎天天纏著媽媽講古鐲的故事,講姥爺抗捐的故事.一件件古物折射著歷史,傳承著文化,也為他打開了一扇扇瞭解家族歷史和古代文明的窗口.
  「三分藏寶,七分故事」.家傳古鐲的傳奇讓宋書民痴迷.由此及彼,宋書民對流傳下來的古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千方百計探究其背後的故事.隨著年 齡的增長,慢慢地宋書民對古物的興趣轉變成了愛好,通過對中華博大精深的文明歷史的學習研究,他逐步把關注的焦點轉到了延續了幾千年的中華玉文化上.高中 畢業後,宋書民選擇報考了位於丹東的地質學院,開始了如饑似渴的學習生活.興趣與知識的合拍,讓宋書民的學業進行得順風順水.在同學看來如同天書的專業知 識,宋書民一點就通,而他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常常讓那些老教師、老教授感到驚奇和驚喜.課餘時間,學校裡的老師常常主動為宋書民「開小灶」.
  宋書民十分珍惜學習機會,他像海綿一樣對相關知識廣納博采,成為本專業裡面的佼佼者.
  畢業實習時,老師帶著宋書民和他的同學來到了丹東五龍山進行地質勘探.在一個人跡罕至的懸崖石縫中,宋書民發現了一塊天然白水晶.他小心翼翼地開採下來.經鑑定,這是一塊遼東地區十分罕見的水晶,填補了當地地質資源的空白.
  回鄉探寶 放棄富裕生活探究玉文化
  結束大學生活,宋書民也成為小有名氣的鑑玉名家.一般的玉石、翡翠、水晶等寶石,他可以不借助儀器鑑別真假和確定品相.
  莊河臨近「玉都」岫巖縣,畢業後,宋書民放棄在大城市就業的機會,依然返回家鄉.他覺得今後不管幹什麼工作,都不能放棄對玉文化的追求和鑽研,一定要為弘揚中華玉文化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回鄉後的宋書民在一家企業就職.利用出差的機會先後來到北京、上海、鞍山、撫順等地,流連於古玩市場,用自己節省下來的微薄工資,淘來一件件 「寶物」.看到宋書民省吃儉用地買來一塊塊「石頭」,妻子頗有微詞.一次,在古玩市場上宋書民見到一塊通體碧綠的河磨玉,憑著多年的經驗,他認為其升值空 間巨大.於是,他瞞著妻子從親戚朋友手中借錢買下了這塊玉石.當妻子得知這塊「石頭」是他借錢買下的時候,同他大吵了一場.宋書民一邊笑著勸說妻子,一邊 藉機向她講解玉文化.漸漸地妻子的聲音小了下去,轉而認真傾聽宋書民的「演講」.
  一場危機就這樣度了過去,而妻子張秋穎也在一次次的爭吵中,被宋書民巧妙地「灌輸」了玉文化知識,最後潛移默化地成為他的「粉絲」.
  每當談到家人,宋書民都會覺得愧對他們.結婚至今,他的工資幾乎全部用來購買玉器寶石,如果沒有妻子和家人的支持幫助,他是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 的.在妻子和家人的支持下,宋書民不斷擴大著自己的收藏.如今在他的400多件收藏品中,既有價值千金的河磨泛皮黃白老玉「望子成龍」、「天外來客」、 「招財笑佛」等精品,也有流傳百年的掛件珮飾.
  服務社會 讓收藏大愛隨著歷史流傳
  古人云,亂世藏金,盛世藏玉,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收藏玉器是比金銀錢財更有意義.隨著人們對玉文化認識的不斷深入,收藏購買玉石製品的人越來越 多.而當看到有人因為對玉石不瞭解,買來假貨贗品時,宋書民常常是痛心疾首.為此,他利用一切機會向周圍的人介紹寶石的鑑別方法,並義務為群眾鑑別寶石.
  一次,有位市民在市場上看中了一個標價2萬餘元的水晶球,很想收藏,但是又怕被騙.正在猶豫的時候,忽然想到了宋書民,便登門求助.經宋書民仔 細鑑定,發現這是一個高仿真的贗品,從而使這位市民避免了損失.類似這樣的事情,隨著宋書民名氣的提升,每年都會有很多,而每次宋書民都沒有讓找他的人失 望過.
  「每一件有價值的收藏都會穿透歷史而流傳下去.家裡的古鐲如此,現在人們的收藏何嘗不是希望如此.」
  宋書民認為,幫助群眾義務辨別寶玉石,既是為凈化寶玉石市場出力,也是傳承中華玉文化的需要.為此,他總結出了各種寶玉石的簡易辨別方法,通過 各種途徑,向人們傳授:翡翠辨別要一看、二摸、三掂、四聽;和田玉握在手中有明顯的下墜感,質地特別好,「水頭兒」足的和田玉握住的時候有一種細膩的極富 感覺;岫巖玉多呈淡綠色,也可見到碧綠色、紅色、褐色、黃色的岫玉,岫玉質地較細膩,半透明,成品上可見分佈不均勻的絲絮.
  「收藏是一項高雅的文化活動,通過收藏,可以更好的感受中華文化傳承下來的厚重歷史氣息.」宋書民如是說.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