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藏品賞析:焓紅石《布袋和尚》

 和訊網

焓紅石《布袋和尚》焓紅石《布袋和尚》
◆ 原野(上海)
坐落於上海老城隍廟西側的豫園商城華寶樓,藏濃厚的華夏傳統文化,集民族藝術品之精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與家人有幸請到了一尊出自於福州市工藝品雕刻廠的焓紅石布袋和尚。焓紅石為壽山石一種,產於旗降山,屬旗降礦洞的一個分支。 以含鮮紅色為其主要特徵。 質硬且脆,質細且材巨,色赭黃、土紅雜以白等色。
這尊布袋和尚佛像呈側臥狀,長32厘米,寬19厘米,高20厘米。 壽山石雕在因材施“藝”方面有獨到的功力。 能充分利用石質、石形、石色、石紋來確定相應的題材與造型,而焓紅石因色澤和材質原因,用在表現人物方面的題材較多。 該作品繼承了我國傳統的圓雕雕刻技法,造型豐滿渾樸,局部點彩。 其面龐寬闊,神情和藹,大耳垂肩。 僧袍寬解,袒胸露腹,大肚便便。 右手託一個大元寶,左手扶袋口,兩腿交叉側倚在布袋上;在衣紋的處理上多使用陰型鉤線以表現衣飾的褶紋,線條洗練,寥寥幾刀便把衣服飄動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在衣服的邊緣,則用細密的線條,流暢的運刀,刻繪繁縟有致的花紋,就連極微細的水紋也刀刀清晰,密而不亂,與衣褶的陰鉤紋形成鮮明的對比。 豪放與婉約,粗獷與細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人物面部的表現上,注重以目傳神,齒、唇、眉毛和指甲往往用點刻或短衝刀,層層而施,輕重恰到好處;且這些部位及眼仁多染墨,與壽山石溫潤的質地產生強烈對比,增強了其藝術效果。
布袋和尚在中國歷史上確有其人,是五代時期人,生於浙江奉化,原名契此,號長汀子,出家於奉化岳林寺。 他身軀肥胖,常肩搭一布口袋,極為珍惜糧食,看見五穀掉地,便隨手撿入布袋,用以施捨窮人,人稱“布袋和尚”。 常見的大肚彌勒佛像大都是圓頭大耳、袒胸開懷、笑容滿面,開懷大度,雲遊四方,樂善好施。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 為使作品達到完美的觀賞效果,我專此尋到“上海老街”藏寶樓,為其配了一個顏色協調、大小相稱的明式花梨木底座(長32厘米,寬20厘米,高9.5厘米)。 焓紅石《布袋和尚》的到來、烘託了我的陋室客廳藝術氛圍,並帶來了讚譽聲和歡笑聲,從此成了親朋好友閒暇或茶餘飯後其樂融融,談笑風生的好聚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