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廣州日報
南宋安徽休寧縣朱晞顏夫婦合葬墓出土的青玉獸面紋卣
蔣衛東
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現為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浙江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北宋中葉,在趙宋皇室的熱忱參與和推波助瀾之下,文人士大夫把輯錄和考證金石文物當做一項專門的學問和雅事,金石學應運而生。 受金石學興起的影響與刺激,宋代玉作在註重生活化寫實題材的同時,還首次掀起仿古的浪潮,出現了大量的仿古玉。
宋代仿古玉,種類繁多,既有器型的仿古,也有紋飾的仿古。 器型仿古,既有仿商周兩漢時期璧、環等玉禮器的,也有仿商周青銅禮器造型的玉器皿。 紋飾仿古,除了仿東周兩漢時期玉器紋飾的谷紋、蒲紋、卷雲紋、螭紋外,還有仿商周青銅器紋飾的獸面紋、龍紋、迴紋等。
宋代仿古的璧、環類玉器,不僅材質追求古拙,而且還流行雕琢雲紋、谷紋、蒲紋、螭紋等周漢古紋。 上海松江圓應塔地宮出土兩件宋代青玉璧,均減地淺浮雕仿古紋樣,一件一面飾勾雲紋,另一面飾谷紋;另一件一面雕琢三隻相互追逐戲耍的螭龍。 此類仿古的璧、環大多已失去玉禮器的功能,而作為佩飾受到社會的追捧。
宋代玉器的仿古紋飾,雖然刻意追摩周漢時期的古韻,但細節處理往往較為草率,雲紋、谷紋、蒲紋等幾何紋樣,較周漢時期纖細柔弱,螭紋也是如此。 螭紋是兩漢玉器的常見紋飾,隨後逐漸湮沒,到南宋時,又重出江湖成為玉器的主流紋飾之一。 宋代螭紋雖為仿古之作,卻富有自身的時代特徵:五官集中於臉部下方,雙耳直立如元寶狀,頭後一縷飄拂的毛髮,四肢短粗強壯,作爬行狀,身軀光潤,背部一條陰刻脊線貫穿於尾端。 造型雖比漢代纖弱,卻比後世元明清各代的螭紋來得強壯有力。
宋代仿古玉作中還有重要的一類為仿古玉器皿,目前出土和傳世的有玉卣、龍耳杯、龍紋盤、龍紋香爐等。 其中,安徽休寧朱晞顏夫婦合葬墓出土的青玉獸面紋玉卣,是宋代仿古玉器皿的代表作。 此件玉卣模仿商周的青銅卣,體扁圓,直頸,寬腹,底有圈足,頸腹部兩側飾對稱的龍形方耳並鏤雕蟠螭,器身上半部飾蟠螭紋和迴紋,下半部則飾獸面紋。 這種仿古玉器皿,與璧、環等仿古玉佩一樣,顯然都是為了滿足社會博雅尚古的風氣而特意創作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