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古代貨幣
從青銅時代開始,貨幣不管以錢、布、刀、斧任何形狀出現,青銅都是主導貨幣材料
遠古時候,人類生活主要是進水者漁,近山者獵,穴居野處,茹毛飲血,從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方知熟食,此階段為漁獵時代。 至伏羲氏書八卦造書契,神農氏教民種五穀,養五畜的農耕時代,就設立了市場,日中為市,交易而退,以物易物,各得其所。 進入夏朝的青銅時期,貨幣作為交換、保存、計算財富而隨之產生,至今貨幣問世已有5000年的歷史。
《管子》記載:“湯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無栗,有賣子者,湯以莊山之金鑄幣,而贖民之無栗賣子者,禹以歷山之金鑄幣而贖民之無栗賣子者。”可見夏之前的堯舜時期,天然貝早已由裝飾品變成了固定的錢幣,與珠、玉、刀、布、庫、庤、銅幣並行使用。
1971年11月27日,山西保德縣的黃河岸邊殷代墓中出土了銅貝109枚,海貝112枚,即為當時殷代社會流通的貨幣。 從古代貨幣起源和發展情況來看,在秦始皇統一錢幣和度量衡之前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裡,天然貝幣、玉貝、石貝、骨貝、銅貝、蟻鼻錢、魚幣、橋幣、庤幣、刀幣、庫幣、鐸幣等品種繁多的錢幣,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不同的列國內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為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過巨大貢獻。
原始貨幣——天然海貝天然海貝原產於南海及東海,因其白潔光亮,堅固耐用,攜帶方便,又能計數,自然成為欣賞把玩如手鍊和項鍊的珍貴物品,在皇帝、堯舜時期就作為交換品來到中原並演變為實物貨幣,大貝通常是高3厘米,寬2.2厘米,重3.8克,小貝高2.2厘米,寬1.5厘米,重1克,背部都有一至兩個磨孔,以便穿系。 計量單位為朋,一朋十小貝,五貝一索,大貝一貝為索、兩貝為朋。
石貝、骨貝、玉貝自然海貝因為珍稀,被貴族階層作為財富大量積蓄,而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得流通領域的貝幣嚴重短缺,市場交易便不時回到以物易物的交換階段,石貝、骨貝、玉貝以及銅貝就應運而生。 仿製的石貝、玉貝、骨貝、蚌貝及陶貝統稱仿貝,分別用白滑石、玉石、獸骨及蚌殼刻製而成,形態大抵仿製天然海貝,大多在貝背磨1孔至2孔,重量均在2.7克~3.5克之間,其交換價值等於或稍低於天然海貝貨幣。 至春秋時,仿貝即逐漸喪失貨幣功能而變成了一般裝飾品和隨葬品了。
銅貝及包金銅貝銅貝是3400年前的產物,形制仿貝幣似棗貝,分空心和實心兩種,一般長2.5厘米,寬1.5厘米,重4.3克~5.5克。 幣面分直齒或曲齒兩種,隱約可見齒紋。 銅貝計量單位為鋝,一鋝近十二珠,約為今7克~8克,分包金和不包金兩種。 包金在貴族之間使用,不包金的在平民百姓市場上流通。 在夏商周時期,各種交易都必須將東西折成貝、朋來計算,也有釿成斤計算的,如西周共和王時期的裘衛盉銘記載,裘衛用玉璋換矩伯10塊田,在進行交換時要將玉璋折成貝、朋以求平衡。 由此看來,銅貝、銅幣是主幣,天然貝、玉貝、仿貝和玉是輔幣,因為大量的貨幣流通與儲備是靠銅貝和銅幣來完成的。
蟻鼻錢貝蟻鼻錢是戰國早期楚國鑄造的一種銅貝錢,大貝重29.1克,合四十八珠,即四鋝,是當時楚國最大面值的鑄幣。 錢體上尖下圓,面凸背平,尖端常有一孔,錢面陰文為紊字,此文銘於錢面,看上去像一隻螞蟻歇於鼻尖,故稱“蟻鼻錢”,還有“金”“君”“行”“忻”“貝”“庤”等數十種。 鬼臉錢與蟻鼻錢大小相同,錢面上彷彿一張嚇人的鬼臉,一般長1.6厘米,重2.5克~3.5克之間,鬼臉錢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的流通貨幣之一。
魚幣幣的鑄行年代當在天然貝幣以後,即公元前1200年左右,與夏庤幣年代相仿,是北方水系朱侯國的錢幣。 它在山西臨汾出土,應屬當時流通中的錢幣。 此幣長7厘米,重5.9克,合八鋝或者九十六珠。
從歷代出土的夏、商、週墓藏、窖藏的青銅、紫銅塊來看三代時期青銅是稱量貨幣,可以說從青銅時代開始,銅就是流通中的主要貨幣,不管以錢、布、庤、刀、博、斧任何形狀出現,青銅都是主導貨幣材料。 古時的改朝換代,任何列國的國家儲備或貴族儲備,青銅都是主要貨幣寶藏,這一點絕對無可置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