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書房家具之椅與墩:正襟危坐與隨向而坐

《古典工藝家具》雜誌
 子川 北宋 《文會圖》中眾人所坐多為藤墩 北宋《文會圖》中眾人所坐多為藤墩 《韓熙載夜宴圖》中可見座椅與墩的形象 《韓熙載夜宴圖》中可見座椅與墩的形象
文/子川 編輯/劉玲芳
人物名片>>>
子川,傳統書房文化獨立研究者。 2012年出版專著《斯文在茲——中國傳統書房文化與器物研究》。
椅:正襟危坐
書房是個人修心正身的私密之地,作為書房重要家具之一的“坐具”,其設計自然也要以此為準。 修身之道是對身體形態乃至內心的調整,也因此有了對威儀的講究,正如《中庸》所言:“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關於坐具正身的基本觀點在“傳統書房文化”專欄前幾期的文章中已有論述。 書房是主人讀書問學的場所,人如何才能在書房裡坐得住,即坐得舒適、不疲憊又能坐得長久,與坐具造型有著很大的關係。 古代人在讀書、休閒、會客等場所使用的坐具各不相同,書房坐具有其特殊的要求。
許多傳統學問與藝術形式,對身心的細微要求都是一致的,如彈琴、書寫、讀書時都對身勢有統一的規範,這是文人自古以來的傳統。 “正襟危坐”是儒家深入修身之道的基本坐式,其坐姿要求平坐在椅面前部三分之一處,兩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或略寬於肩,小腿垂直於地面,大腿與地面平行,兩手則以掌心撫於兩膝蓋,其它要領與太極拳的基本要領一致,如頭正、身直、虛領、沉墜、鬆腰等。 這些對於坐姿的要求看似複雜,實則是做學問的基本功夫。 只有坐姿正確才能靜心深入學問。
書房坐椅的造型即是“正襟危坐”的意象表達,“官帽椅”就是最好的體現。 “官帽椅”似乎以“官貌”來解釋更為合理,意為官家樣貌。 “官帽”二字只注重外形的相似,而“官貌”則更重神意。 古代為官之人的樣貌,均為數十年讀書修身之後的成果,必然不同於平常百姓,其神其態、語默動靜均有莊重誠敬之容。 當代人不曉身心之道,多用軟質沙發,坐姿更是隨心所欲,最易失勢而導致散亂昏沉,難以精進。
古代有些造型獨特的椅子本來就不是用來倚靠的,後背只有一根橫梁作為靠背的椅子造型體現的是一種“德性”,是為了展現威儀之態,即端莊、剛健、中正,也就是《中庸》所說的“中立而不倚”。 人坐上去時,需在後背襯一塊用絹布裹好的硬板作為靠背,變為燕居休閒時的坐椅,才能倚靠。 修身功夫做得好的讀書人,身形本來就很端正,直接坐上也無妨。 古代圖畫中這兩種狀態都有所描繪,可見這種造型的椅子很常見,尤其常出現在文人雅集的場景中,講究的不只是純粹的形,更是意象。 傳統制器作物要體現“德性”,這種椅子擺在書房裡,就有一種端莊、嚴整的氣度,一派儒家風範,也自有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儀與氣勢。 這種坐椅若不放在書房裡,必然放在廳堂或祠堂,它對人的正面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猶如春雨潤物細無聲。
正因為書房坐椅要求具有剛健、雅正的意象,所以大部分文人會親自參與坐椅的設計製作,併題刻其上,使坐椅與詩文、書法、圖畫、印章等藝術形式合為一體,成為一道獨特的書房風景。 如現存的明代家具珍品中,有一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所用官帽椅,背板上鐫有其書寫的《蘭亭集序》中的一段文字,落款為“丙戌十月三十日書,枝山樵人祝允明”,並鐫有祝公的兩方印章。 不但坐椅如此,其它如書櫃、書架、屏風等書房家具,均可看到當時文人的遺存筆跡。 各種藝術形式與家具的結合,豐富了書房家具的文化內涵,從而形成書房家具獨有的文化面貌。
傳世南宋摹本繪畫《韓熙載夜宴圖》中韓熙載所坐椅子麵很寬大,沒有扶手,可以將兩腿盤於其上。 下方有腳踏,脫下的鞋子可以直接放在腳踏上。 古代正式場合的坐椅特別是交椅都配有腳踏,過去的帝王或大戶人家的祖先畫像中,主要人物都坐在帶有腳踏的坐椅上,一些表現文人雅集的畫裡,腳踏也並不少見。 而在書房之中,坐椅如果沒有配備腳踏,就必然會出現在書桌下面。 韓熙載所坐椅子的椅墊綁法也與現在不同,每個角都用兩條很寬的絲帶,分別照顧坐墊的兩個側面,這樣可以使其四角平整、規矩。 而當代人多是用四條細繩,直接綁在每一個角上,受力集中在一點,很容易損壞椅墊,是過於簡陋的綁法。
坐椅是平時較常使用的書房家具,是主人承托身心之處。 所以古人在椅子的造型上充分考慮到各方面因素,這正是當代書房家具設計有所欠缺的地方。 現代人體工程學對人體的數據測量是一種過於機械的做法,只注重有形的表象而不關注對人的心理與氣機的影響。 它不是主動調整人的整體身心,而是被動適應人的日常活動,不能虛實相生,終究不得其要。
墩:隨向而坐
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解釋“墩”為“平地有堆”,也就是說,墩是實心的,是厚重的。 在家具的造型設計中,墩的外形正具備這種意象。 墩也是書房裡常用的一種坐具,漢代就已有之。 墩沒有靠背,多為圓形,也有方形、多邊形、花瓣形等樣式。 早期的坐墩頂面較為寬闊,形制矮胖,明代之後則趨於窄小、細高,略顯秀氣,有竹製、木製、藤製、瓷製等不同材質。 五代時期出現的繡墩,用繡花的織品套子蒙在墩上作為裝飾或墊子。 墩多做休閒之用,書房裡可以適當安​​置。
墩與凳的區別在於造型的虛實不同,墩的造型大多為實心、扁平,重心稍低,顯得渾厚飽滿,如石墩等。 矮樹樁頂面取平之後也是墩。 有的取意於鼓,造型通透,也稱為墩。 凳的造型多為框架支撐式,一個面,數條腿足,顯得輕靈通透。 圓形多足凳,如果從上到下罩上錦繡作為墊子,也可稱為“繡墩”。 凳的造型可方可圓,也可為長條形,大多放置於室外。
墩沒有方向,可隨向而坐,沒有靠背的阻擋,轉身方便,同時便於移動。 如竹籐編制的墩非常輕便,宋元時期就十分流行,並一直延續至今。 當代的藤製坐墩只是在工藝上有所改變,純粹藤條編裹的技術漸被廢棄,多用鐵釘加固,卻更容易過早出現散架和鏽蝕的情況。 墩在書房裡可以安放多個,用於朋友小聚坐椅不夠時取用,但不宜太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花繡過多的繡墩閨閣氣太重,不宜擺放在書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