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餘年藝術文化延續,是炎黃子孫共同責任,在復興中國夢的指引下,和睦共處、團結友愛,讓全球華人緊密團結在一起,唱響民族團結一家親不要忘本與根,也使中華文化藝術要薪火相傳,立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在中華優秀文化的啟迪之下,開萬世之太平。與北京車管家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於2017年7月向台灣新北市提出申請註冊,為中華新聞社。並於八月六日台灣新北核准,經登字第1068123401號函註冊登記,並於2021年6月2日經台灣新北市經濟發展局核准商業變更登記,即日起更名為中華聯合新聞社
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中華新聞社報導一張作霖龍鳳金幣908.5萬元成交 刷新中國金幣最高紀錄
7月17日,堪稱民國幣王的“張作霖中華民國十六年伍拾圓龍鳳金幣”(PCGS SP64+)在西泠印社2017年春拍——中國歷代錢幣專場中以908.5萬元成交,刷新了中國金幣成交價格紀錄,再次驚艷收藏界。這枚金幣上次露面是在2012年11月,香港邦瀚斯“中國古董瓷器和工藝精品”拍賣會上,以410萬元成交。 2008年,另一枚張作霖龍鳳金幣(NGC64分)在香港錢幣拍賣會上首次露面,一亮相就被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收藏人士以52.6萬美元(按當時的匯率計算約為387萬港幣)的價格收入囊中,創了當時的中國錢幣拍賣最高紀錄。
張作霖龍鳳金幣系1927年天津造幣廠試制,目前存世僅有兩枚,是中華民國政府當時所發行的硬幣中價值最高,也是現今世界上最為罕見的一枚金幣,堪稱“民國幣王。該金幣以黃金胚餅打製,直徑2.8厘米,正面有張作霖戎裝像,人物塑造傳神,立體感強,正面人像右方有三粒幣模不規則所形成之“痱子”。背面“龍鳳黼黻[ fǔ fú]圖”,即為早期民國國徽“十二章國徽”所用圖案。該國徽為1913年2月至1928年間北洋政府時期使用,從相關資料記載看,該國徽的設計與魯迅有關。金幣背面還刻有“伍拾圓”及“中華民國十六年”字樣。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易幟,十二章國徽同時廢止。此枚金幣,更是像一面歷史的鏡子,不僅凝結了張作霖傳奇一生,還令我們再一次聚焦於民國北洋史政治權力、中外關係、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
張作霖龍鳳金幣歷經戰亂能流傳下來實數不易,此前一直由張作霖及張學良家族直系親屬親自保存。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帶到英國,於1940年代末或1950年代初攜至美國。從品相上看,金幣表面光亮、反差明顯,圖案深打,雕工精美,邊緣線狀紋路清晰,被美國PCGS錢幣鑑定評級公司評定為PCGS SP64+,為當今存世品相最佳的張作霖龍鳳金幣。 (何國輝/文)
張作霖龍鳳金幣鑄造的這一年(中華民國十六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張作霖被孫傳芳、張宗昌、吳俊升、張作相等擁護“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6月18日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就任大元帥,行使大總統職權,並令潘复組織軍政府內閣。在張作霖掌控北京與天津期間,天津造幣廠生產了四款銀元、20元及40元金幣銅樣各一款,以及兩枚“張作霖中華民國十六年伍拾圓龍鳳金幣”,這些錢幣並未流通。
對於張家的財產,民間也有諸多說法,有一種說法是,“九一八”事變當晚,與張學良私交甚好的日本關東軍司令本莊繁,自掏腰包,將帥府裡的珍寶財物裝滿3列火車開到了北京。但是張學良拒收並告訴他,“要還的話,你應該把東北還給中國。”本莊繁只好命令火車返回瀋陽,火車一出山海關,就被日本兵洗劫一空。
然而無論如何,這枚金幣是流傳下來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帶到英國,於1940年代末或1950年代初攜至美國,由張作霖家族收藏。
張作霖簡介:
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漢族,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今遼寧省海城市)人。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乳名老疙瘩,人稱“張大帥”。
張作霖自幼出身貧苦農家,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綠林,勢力壯大,又被清政府招安,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後又消除蒙患,維護國家統一,得到逐步提升,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在位期間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拒絕簽訂賣國條約。
張作霖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振興了東北經濟,從宣布自治開始,修了很多鐵路,還建立了相當多的軍工業和重工業。
當時的東北工業水平位居亞洲前列,例如漢冶萍公司是當時亞洲最大鋼鐵聯合企業,在辛亥革命前夕,達到年產鋼7萬噸,鐵砂50萬噸的規模,擁有工人7000餘人,鋼鐵產量佔全國產量的90%。利用外國的設備,東北甚至可以生產坦克。東北的軍工業也強大到不可想像的地步:每年就能生產20萬發砲彈,6萬支步槍,1億8千萬顆槍彈,超過1000挺重機槍,150多門大砲。一年生產的武器就能裝備六七個標準師,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兵工廠。正是因為有了緊挺的軍工的支持,當時的東北軍,完全實現“現代化”。東北軍的編制分為海、陸、空,是中國當時唯一一支三編齊全的軍隊,在軍事裝備、作戰理念、人員素質來說,都是當時中國最完美的配備。張作霖時期的東北軍,總兵力在40多萬,而且裝備在當時還是上佳水平。其中陸軍就有40萬。海軍當時有三千多人,佔全國的百分之六十。而各種軍艦加起來佔全國四分之三的數量。裝備飛機250-300架,共5個航空兵隊,這在當時的軍閥中是絕無僅有的。不光是數量,在質量上東北軍的武器也是當時國內最頂尖的。像一百五十毫米迫擊砲和八十毫米迫擊砲,性能都很優越。而仿製日式的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砲也遠遠超過同期其他軍隊使用的一百毫米榴彈砲。
由於張作霖不肯滿足日本帝國主義的無理要求(包括開礦、設廠、移民和在葫蘆島築港等),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30分,日本製造了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成重傷,送回瀋陽後,當日不治身亡。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