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古代藝術品鑑賞:千年流傳《嬰戲圖》

新浪收藏

■ 磁州窯嬰戲瓷枕■磁州窯嬰戲瓷枕
嬰戲圖是中國古代傳統藝術題材之一,藝術家通過描繪古代兒童玩耍、生活活動場景,來表達人們對子孫滿堂,祈福吉祥的美好嚮往。 從漢墓壁畫場景中偶然出現兒童形象,到宋代惟妙惟肖、主題鮮明的嬰戲圖,再到明清瓷器、玉雕、竹木牙雕等各類藝術品上的嬰戲圖形象,都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
兒童形像在藝術作品中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中國歷史博物館一件戰國“猛虎食人玉佩”即有兒童形象穿插其中。 漢代及魏晉南北朝墓室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其中不乏兒童形象,而畫工雕工技法還稍顯古拙質樸。
據《宣和畫譜》記載,唐代著名人物畫家張萱“善畫人物……又能寫嬰兒,此尤為難。蓋嬰兒形貌、態度自是一家,要於大小歲數間,定其面目髻稚。世之畫者, 不失之於身小而貌壯,則失之於似婦人。又貴賤氣調與骨法。尤須各別”。 《歷代名畫記》則記載:“(張萱) 好畫婦女、嬰兒”。 可見,唐代藝術作品中的兒童形象創作,雖然還未形成獨立的兒童繪畫體系,但在身形體態、面部表情、裝扮行為等方面都從稚嫩走向成熟,這在張萱的作品中得到了集中體現,我們在宋摹本的張萱《搗練圖》中窺見一斑。
宋代,擅畫兒童題材的畫家增多,他們多來自民間,將民風民俗帶入兒童繪畫,在此期間形成了完全以表現兒童生活為主題的“嬰戲圖”樣式。 蘇漢臣的《秋亭嬰戲圖》就以極寫實的手法,描繪了一對玩傳統玩具“推棗磨”的姐弟,他們神情專注陶醉、衣著描繪精細,庭院花卉巨石相映成趣,形成了栩栩如生又典雅精緻的童趣繪畫。 無疑, 宋代的兒童繪畫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繪畫主題,並且在表現技法上達到了藝術的高峰。
嬰戲圖,作為民間喜聞樂見的獨立裝飾圖案,也在這一時期走向了實用性的工藝品。 宋金時期磁州窯、定窯、耀州窯和景德鎮等瓷窯都在罐、瓶及瓷枕等物上創作出大量嬰戲作品。 宋金時期磁州窯在裝飾上以白釉黑彩最富特色,刻、畫、剔、填彩兼用,其嬰戲裝飾題材充滿了濃濃的鄉土氣息。 除了平面創作,宋代還創燒了造型別緻生動的孩兒枕。
元、明、清時期,嬰戲繪畫開始出現吉祥的表現主題。 祈福納祥、禱告平安、升官發財等,兒童形象逐漸成為畫面主體而背景漸弱,即使在描繪群童日常生活中的遊戲,也會加入一些寓意吉祥的符號。 受到陳洪綬等畫家的影響,明代藝術作品中的兒童形象,多​​呈現大頭,憨態可掬的形象,這也為日後年畫娃娃的形象奠定了原型。 嬰戲圖案在工藝品裝飾上得到了大量的應用。 在瓷器上,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嬰戲圖都成為洋溢著童真的趣味和吉祥的意蘊。 特別是清代流行的“百子圖”,以琺瑯彩、粉彩裝飾於瓷器上,做工精巧,色彩雅緻。 文房把玩的雜件中,清代盛行的竹木牙雕中也不乏嬰戲主題,對兒童情態、服飾惟妙惟肖的刻畫,展現了雕刻技師精湛的技藝。
明清雕版印刷的發展,使嬰戲圖也被廣泛應用於版畫年畫的創作之中,並在後來成為楊柳青年畫、桃花塢年畫創作的重要題材,表達民間百姓的對吉祥富貴生活的期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