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 唐代方形四瑞兽葡萄镜■ 唐代七瑞兽葡萄镜
◆ 沈嘉禄
有朋友看了电影《刺客聂隐娘》后问我:磨镜人在唐代算是怎样一种人?
还有人更直接地问:磨镜这个活,是不是跟今天的快递一样,没啥技术要求?
要说磨镜,先说镜子。中国铜镜历史可分为起始期(齐家文化与商周),流行期(春秋战国),鼎盛(汉代),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繁荣(隋唐), 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铜在铸冶初期是非常昂贵的材料,镜子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故铸造的数量非常少。战国以后铁兵器出现并取代铜兵器,有多余的铜材可以用来铸镜,数量就多 起来了。大的铜镜要放在木质镜架上使用,在明清两代的仕女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镜梳妆的暧昧场景。小型的镜子可供美眉随身携带。我在一藏友那里看到一枚唐代 的微型铜镜,造型为一片枫叶,直径不超过4厘米,设计思想和时尚精神远超LV,令人叹为观止。
铜镜艺术至聂隐娘所处的大唐盛世,在工艺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国力强盛,市场繁荣,贵族与民众对它的要求不断提高,作坊也舍得用料,镜面厚,边 缘厚,轮廓造型上打破了前朝的旧格式,出现了八棱、八弧、四方委角等花式,背面图案常通过深浮雕、局部透雕、金银平脱、罗钿镶嵌、捶金银、彩漆绘嵌等工艺 来表现,比如海兽葡萄镜,看上去就像裱花蛋糕上的奶油,一层层地呈现出土豪感。而且融入了外来文化元素,比如拍鼓弄狮子镜、骑士玩波罗球镜、飞天频伽镜、 黑昆仑舞镜等。
与汉代铜镜多为“黑漆古”大异其趣的是,唐代铜镜中银锡成分增多,颜色净白如银,人称“水银古”。
铜镜一般呈圆形,正面磨砺光洁,背面有纽可以穿系,便于掌握。“磨砺光洁”,不就是磨镜吗?所以磨镜这一行当就应运而生了,因为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磨镜人的地位就不可以超过刻模人和铸镜人,更不可能超过设计图案的画师。
像《聂隐娘》里的磨镜少年,“但能淬镜,余无他能”,武功不如美娇娘是他的软肋,不过能将一面脱模时其外形比较接近一张葱油饼的铜镜研磨到“鬓眉微毫可 得而察”的最佳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反映美人的面容,差不多也算一时之技了。在古代典籍或传奇小说中,对磨镜人的描写几乎为零,谢谢导演侯爷,他让我们感 性地看到了一个据说从东瀛来到中土,像中了六合彩似地交上桃花运的“磨镜人”。
磨镜之难,难在将镜面磨到光可鉴人的程度,更难在磨出一定的凸度,使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比实际影像更大一点的信息。这原理就像汽车的反光镜,恰当的凸度 可以扩大视野。镜子越小,凸度也相应增大。当然,过分夸张的凸度也会让人的面容失真,脸盘大,鼻子大,额头低,嘴巴扁扁的。但在那个时候,能将眉毛画清 楚,额头上的花钿贴到位,就相当不错啦。
所以,磨镜人要将平整的镜面磨出一定的凸度,就需要技术和经验啦。
再说说靠工具什么打磨铜镜。古代没有砂轮和砂纸,难道要在石板上研磨?据沈从文考证,一开始是用细细的毛呢使劲摩擦,使镜面产生反光。到了西汉以后是用 水银和锡粉调和而成的研磨粉,劳作现场就比较脏,而且水银与锡粉都是有毒的,弄不好这种粉尘就往磨镜人鼻孔里钻。想想聂隐娘的老公是在没有任何劳防措施的 情况下挣饭钱,回家后再去污染美娇娘,真要为她掬一把伤心泪了。
来源:新民晚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