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北宋李公麟《維摩演教圖》中的榻 圖2南宋高宗書《孝經圖》中的榻 圖3宋佚名《槐陰消夏圖》中的榻
文/邵曉峰 編輯/許錫楊
人物名片>>>
邵曉峰,南京林業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術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古典家具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江蘇省徐悲鴻研究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南京市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多年潛心研究宋代家具,取得一系列成果,被業界譽為“宋代家具研究第一人”。
榻的功能和嬗變
“榻”的名稱出現於西漢後期,當時主要指的是一種低矮的坐具。 東漢劉熙在其《釋名》中說:“榻,言其體,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獨坐,主人無二,獨所坐也。”看作床的一種,直到唐代中期及其前,坐具、臥具仍多稱床,也稱榻。
到了宋代,榻的功能仍然較為多變,它既可以供人躺臥休息,也可以供人在上面活動,擺放東西,而且也可以供人垂足而坐,這時似乎它已在使用功能上轉變為坐具。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榻的形像多於床,其形制也比床豐富。 由 於榻在使用功能上的多種選擇,因此這一時期的榻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裝飾與造型上都有豐富的表現,宋詞中屢有涉及,如宋呂謂老詞《水調歌頭·送季修同希 文去秀》曰:“十年禪榻畔,風雨揚茶煙。”宋人歐陽澈詞《蝶戀花·拉朝宗小飲》曰:“解榻聚賓揮玉塵。”北宋初期,由榻還引出一個著名典故:南唐在強大的 北宋政權面前奴顏婢膝,以求苟延殘喘,但趙匡胤還是發動了對南唐的戰爭。 後主李煜派使節去問趙匡胤征討之因。 趙匡胤回答:“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毫不掩飾其政治雄心。 之後,這句以“臥榻”喻事之語成為名言。
榻的結構
榻本是低坐起居時代中較具代表性的家具品種,在宋代這一重要的家具轉型期,榻依然表現了旺盛的生命力,既有早期箱形結構的發展,又有基於建築大木樑架結構的家具框架結構的更新。 譬 如,南宋馬和之《唐風圖》中的榻仍具有早期箱形結構榻的特徵;鎮江市博物館藏北宋景德鎮窯影青孩兒枕中女孩所臥的榻較為拙厚,通身飾以卷草紋,有粗矮的 足,保留了唐代家具的風尚而有所發展;南宋《蠶織圖》中的板榻已十分簡潔實用,榻面45度格角榫的形式以及足間牙頭、牙條的設置使得榻本身已具備了宋代家 具的典型特點,也可以看作是後世明式家具經典風格的源泉所在。
箱形結構為隋唐以來的傳統形式,與此形式相結合的是束腰與托泥的形式。 這種榻古樸端莊,底座多帶有壼門裝飾,和後來興起的框架結構的榻相比,不免多費材料,工藝也變得複雜,例如,宋佚名《維摩圖》中的三圍子榻即是如此。 為 此,王世襄先生在《談幾種明代家具的形成》一文中說:“從研究家具製作及演變的角度來看,宋人《維摩圖》是一幅很重要的繪畫。古代畫家很少將家具的細部刻 劃得如此仔細精到。他使我們看到床圍子的製作是攢框裝板做。邊框素混面起雙陽線,邊框內子框起脊紋和邊框的一條陽線交圈。邊框轉角處委角。子框和邊框用大 格肩榫相交。框內的裝板一律用淺色的癭木,取得不同木材色澤對比和天然活潑紋理與謹嚴精密的木工對比的脫俗、耐看的效果。這些做法我們都可以在明代家具中 看到,故感到親切而熟悉,足以說明明代家具如何繼承了宋代家具的造型、結構和線腳,包括選料和配料。不過,《維摩圖》中的床身卻與明代的羅漢床大不相同, 我們還舉不出一件採用台座式造型的明代壼門床。我們不妨說明代家具繼承並發展了床的上部而簡化了其下部。我們有可能在傳世實物中發現一件明製羅漢床其圍子 近似《維摩圖》中所見,但其床身將是四足的,而不會是台座式平列壼門的,明代對宋代家具既有繼承,也有簡化和摒棄。”
屬於束腰托泥式的有北宋《妙法蓮花經》插圖、北宋李公麟《維摩演教圖》(圖1)、宋佚名《十八學士圖》、南宋蘇漢臣《嬰戲圖》等畫中的榻。
而 屬於有托泥而無束腰式的遠多於前者,例如北宋王詵《繡櫳曉鏡圖》、宋佚名《白蓮社圖》、宋佚名《宮沼納涼圖》、宋佚名《孝經圖》(圖2)、宋佚名《白描大 士像》、北宋李公麟《維摩詰像》、宋佚名《維摩圖》、宋佚名《羲之寫照圖》、宋佚名《乞巧圖》、南宋佚名《槐陰消夏圖》(圖3)、南宋高宗書《孝經圖》、 南宋李嵩《聽阮圖》、南宋馬和之《孝經圖》、南宋牟益《擣衣圖》、南宋時大理國《張勝溫畫卷》(維摩大士坐榻)、南宋佚名《荷亭對弈圖》、南宋佚名《女孝 經圖》等畫中的榻。
圖4南宋牟益《擣衣圖》中的榻
屬
於框架結構的則有貴州遵義永安鄉南宋楊粲墓出土石雕榻,而宋佚名《高僧觀棋圖》、宋佚名《薇亭小憩圖》、宋佚名三彩陶枕畫《柳陰讀書》、宋佚名《東山絲竹
圖》、南宋趙伯驌《風簷展卷》、南宋馬和之《荷亭納爽圖》、南宋佚名《韓熙載夜宴圖》、南宋佚名《蠶織圖》、南宋佚名《荷亭嬰戲圖》、山西平陽金墓磚雕
《二十四孝·王武子妻割股奉親》等中的榻也是如此,其典型結構形式為有四足,部分足間有橫棖,與前述箱形結構榻相比,它們在形態上趨於簡潔,在裝飾上大為
減少。 榻的造型和製作材料
宋代榻在造型上大多比較低矮,屬於高榻的較少,北宋《妙法蓮花經》插圖、宋佚名《維摩詰像》中繪有高榻形象。
另外,多數的榻屬於板榻,即有一塊平板的榻面供人坐臥休息。 板榻又被稱為“四面床”,使用這種無圍子的榻,一般需要使用憑幾或直幾作為輔助家具,如宋佚名《梧陰清暇圖》中使用直形腋下幾,而宋佚名《白描大士圖》中使用天然樹根三足曲幾。
宋代也有圍子榻,這種榻多設置三面圍子,如宋佚名《維摩圖》、南宋馬和之《孝經圖》、南宋蘇漢臣《嬰戲圖》等畫中均有這樣的榻,貴州遵義永安鄉南宋楊粲墓出土的石榻也是三圍子榻。 這種榻的結構更為科學,利於裝飾,到了明代更為盛行,清人還將具有三面圍子(高度較低)的榻稱為羅漢床。 如前所述,王世襄先生就將宋佚名《維摩圖》中的三面圍子榻叫做羅漢床。
南宋佚名《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兩件榻通身髹黑漆,色調沉著。 框架結構,四角立有角柱,角柱下部有牙頭與牙條進行加固。 榻的左、右、後三面設計了高度相同的高圍子,圍子上均飾以繪畫。 榻的坐面均呈“凹”形,其前部還在兩邊配置了兩塊高度約為圍子一半的擋板,中間留出約有五分之二榻寬的空檔供人上下。 擋板兼具扶手功能,譬如韓熙載的手就扶於其上。 這種頗具文人氣息的榻造型別緻,為後世罕見。
另有相當部分的宋榻背後設置屏風,這在貴族與士大夫家中頗為流行。 這種榻屏一般為獨屏,偶見多屏,如宋佚名《槐陰消夏圖》中的木製涼榻後就立有一座山水畫獨屏,輕便適用,宋佚名《孝經圖》中則繪有三屏榻屏形象。 屏風上以山水畫作為裝飾的最多,例如宋佚名《白描大士圖》、宋佚名《高僧觀棋圖》、宋佚名《乞巧圖》、宋佚名《十八學士圖》、宋佚名《羲之愛鵝圖》、南宋劉松年《補衲圖》、南宋牟益《擣衣圖》(圖4)、南宋佚名《荷亭對弈圖》等畫中的榻均是如此。
這一時期,山水畫之所以能夠如此盛行於榻屏有著深刻的文化背景,即山水觀念在宋代文人審美思想中佔據了重要位置,這種對自然物的觀照可以使他們擺脫塵世的喧囂,澄淨自己的內心。
宋佚名《白描大士像》中的榻較為獨特,底座不是常見的壼門造型,而是加以了簡化,以方取勝,別有特色。 榻後有屏風,為榻屏中罕見的二折型。 榻屏中間的裝飾極為複雜,為類於龜甲紋的四方連續圖案,周邊也為花邊與多瓣花朵的組合。
在製作材料上,宋榻以木榻為主,另有竹榻、石榻等。 竹 榻主要用於夏天,如南宋洪邁《夷堅支志》癸卷五《白雲寺行童》載:“淳熙三年夏,吳伯秦如安仁,未至三十里,投宿道上白雲寺,泊一室中。喜竹榻涼潔,…… 不解衣曲肱而臥。”石榻較少見,《宋朝事實類苑》載:“王樵,字肩望,淄川人。性超逸,……預卜地為峁,名繭室,中置石榻……”
就 整體而言,宋榻較為樸素,這和當時政府大力倡導節儉不無關係,如《宋朝事實類苑》卷四一《王樵》記載:“天聖七年,詔士庶、僧道不得以朱漆床榻。”但是仍 然有些富貴人家貪圖享受,我行我素,在榻上大肆裝飾,例如,宋人周輝《清波雜誌》卷七《臥榻縷金》載:“至宣和間,蔡行家雖臥榻亦用滴粉銷金為飾,趙忠簡 公親見之。其奢儉不同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